查看原文
其他

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2015-03-26 尹建莉 少年商学院

少年商学院微信(点击标题下方“少商学院”关注)每周四“父母沙龙”栏目分享一则中外典型性家教案例。本文是第691次分享。文章来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微信公号:尹建莉工作室)。我们已获得她的授权。


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在我小时候生活的大院中,有个叫小四的男孩。小四家有3个女孩,只有他这一个男孩,他妈妈极其宠他。


他妈妈是文盲,在我的印象中有些窝囊,似乎很少和人说话,每天只是买菜做饭。听说自从小四长大,开始谈婚论嫁后,他妈妈一下变得非常强势。先是不同意小四自己谈的两个对象,小四不听她的,她就喝药上吊,闹得十分凶。


后来小四终于妥协,和他妈妈相中的一个女孩结婚,他妈妈对媳妇很快由爱得要命变成恨得要命。除了挑拨小四夫妻关系,还常常找各种借口把小四扣留在自己这里,不让他回自己的家。小四硬要回去,他妈妈就经常找个理由跟过来,晚上也住在小四家。当时小四住在一间小平房里,只有一盘小炕,他妈妈就和儿子、媳妇挤在一个小炕上睡觉。小四的孩子出生后,他妈妈更找出各种理由不让小四和媳妇在一起。


在孩子两岁多时,有一天,小四失踪了,只给媳妇留了一张六个字的纸条:我走了,不用找。二十多年过去了,小四再没出现,没有人知道他是死是活。他妈妈在他失踪几年后去世。真难想象她在去世前,心里会想些什么。每每想到小四,那个我们童年的玩伴,想到他小时候天真无邪的淘气样,以及25岁时决绝的离去,我都惆怅万分,叹息母爱可能是一座宫殿,也可能是一间牢狱。




在这里我不想对小四的妈妈进行人性的、伦理的分析,只想用这个极端的故事引出一个既普通、又非常重要、却常被忽略的教养守则: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若母亲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本文谈及的母亲,泛指父母双亲,只在某些段落独指妈妈这个性别角色,相信读者能自行甄别这一点。


有自尊的父母不刻意抓孩子的把柄


曾有一位初中生的妈妈向我咨询,她的困惑是感觉和已上初中的儿子越来越陌生。儿子一回家就把自己房间门关上,她想多了解儿子,进儿子房间不敲门,事实上是为了查岗而搞突然袭击。儿子对此表示很不高兴,抗议过几次,妈妈不听,儿子就在自己房间的门上贴了一张闲人莫入


当妈的感觉很受伤,她觉得自己努力去爱孩 47 32075 47 15287 0 0 1946 0 0:00:16 0:00:07 0:00:09 3563了,却成了儿子眼中的闲人,心里备感失落。她说,我现在会按他的要求敲门后再进入,可是心里还是担心,这样万一孩子做点什么事真的就一点也不知道了,那我以后还怎么帮助他,怎么教育他?


持有这样思维方式的父母,他们习惯于把自己的功能扩大化,不习惯随着孩子的成长调整自己的行为界限。上幼儿园的孩子独自在某个房间时,确实需要父母不时地过来关照一下,而一个初中生需要这样的关照吗?从这位母亲的话中可以看到,她的担心不过是孩子万一做的那个事情,这个万一之事可能是什么呢?玩游戏?和女同学聊天?上黄色网站?手淫?不管什么事,哪一种是需要突然推门进来解决的呢?


有自尊的父母不会刻意去抓孩子的什么把柄,也会羞于面对孩子的窘迫。他要呵护孩子的面子,也不肯降低自己的修养,这样的心境在父母和孩子间自然营造出合理的距离,开始得体地分离。


所谓“分离”,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式


所谓分离,并不是慢慢放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式。没有哪个母亲会明确地知道应该从哪年哪月哪天哪件事上开始和孩子分离,就像她不会发现孩子哪年哪月哪天比她长得还高一样。


成长变化伴随着孩子的每一天,分离也伴随始终。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脱离:脱离乳房独自吃饭,脱离怀抱独立行走,脱离监护单独外出,脱离供养自己赚钱,脱离支配发展自我,脱离家庭组建另一个家庭——父母从第一亲密者的角色中退出,让位给孩子的伴侣和他自己的孩子,由当事人变成局外人,最后是父母走完人生旅程,彻底退出孩子的生活。


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的调整。例如在女儿幼小时,几乎所有的爸爸怀抱着可爱的女儿时,都会泛起醋意,想着将来哪个毛头小子敢来抢走我的女儿,打断他的腿!可当女儿20年后出落得亭亭玉立,和一个小伙子牵手亲密时,被冷落一旁的当爹的却会满是欣慰,欣慰于女儿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人代替自己去爱女儿,自己可以少操心了。


全部包办又总挑剔孩子不够自立?


不懂得分离的父母,即使孩子成年、结婚,也要努力保留住对孩子的控制。他们往往喜欢一边事无巨细地包办,一边抱怨孩子的无能。这样的家长,其潜意识并不想让孩子独立。与其说他极爱孩子,不如说他极爱那种对孩子的全面把控,这种控制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和强大感,让他对自己满意。



有位年轻妈妈告诉我说,她的父母一直对她管得多管得严。比如她从小热爱阅读,爱看古典小说、历史书籍,却常常遭到父母的白眼和阻拦。他们希望她只看课本,认为看闲书没用。到她现在成家且有了孩子,假期中偶然拿起本小说看看,她父亲都会批评说,怎么不看专业书?看小说有啥用?这位读者说,虽然知道父母爱她,但和父母相处的感觉却是觉得简直是生活在地狱里


没有被包办的人可能很难想象被过度包办的痛苦。我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写信人也是一个年轻女子,最后的签名是一个绝望的人。她在信中陈述了她妈妈无止境的包办带给她的痛苦,并把她曾给妈妈写的一封信一并发给我,问我要不要发给她妈妈。信是这样写的:


从小到大,无论什么事你总是冲在我前面,那些我应该自己去做,或者我应该学着去做的事情,你全部包办了,却又总是挑剔我,说我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在别人面前说我这个做不好那个不会干。这导致我做什么都没自信,结果确实是什么也做不好,于是你就更有理由冲在我前面。


你一直用这样极其残忍甚至残酷的方式对待我,我怎么可能不自卑?怎么可能有自理能力?怎么能学会和别人打交道?你为什么老是要冲到我前面?后果只有两种:要么,我终于有一天不堪忍受,自杀了。要么,将来你老了,先我而去了,留下我一个人,不会烧饭,不会自己买衣服,不会讨价还价,不会和人打交道,不会保护自己……最后悲惨地死去。总之,你是在往绝路上赶我!(原信中,女孩在此处用了二十多个感叹号!)


父母如果固执地霸占孩子的生命空间,孩子的世界只能狭小,甚至残缺。前面那位被降为“闲人”的妈妈其实应该感到庆幸,因为她的孩子尚小,且会反抗,敢于公开拒绝家长对他自由的侵犯,说明孩子体内的“自我”还比较强大,他的世界还比较完整。而这个女孩子敢于鼓起勇气写出这样一封信,也是出于自救的本能,所以我赞成她把这封信发给妈妈。我只希望每个孩子都不至于走到对家长的操控完全麻木的阶段,从而丧失对自我边界的守卫,那时他受到的伤害也许是致命的。


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
回复143查看《父母的“有效期限”》

回复“680”查看《你的孩子 ,并不属于你》

回复“387”查看《选择合适的语言来爱你的孩子》

回复“305”查看《别再帮孩子做作业了,因为那是在帮倒忙》

回复“631”查看《爸爸们,别让“去,问妈妈”成为口头禅》

回复“255”查看《什么是爱?在中国三十年却不解“啃老”的美国妈妈》

回复“647”查看《一周里可以“为所欲为”,孩子反学会了自我管理》


100 32075 100 32075 0 0 3641 0 0:00:08 0:00:08 --:--:-- 8487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