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宫博物院清代馆藏珐琅

2017-09-22 Michael 创诺思文化艺术



新加坡半盲画家-翁文光

宋代瓷器中国陶瓷史的巅峰

齐白石:临摹是学习传统技法的唯一方法!

‘随想随感’ 张春雷在线个展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是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即紫禁城内。北京故宫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在中国古代,由于珐琅器最初从大食国(大食为唐宋时代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总称。起源于波斯语称阿拉伯人为Tazi的音译。有白衣大食(661-749),以叙利亚大马士革为首都,称倭马亚王朝;有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达为首都,称阿拔斯王朝。910年以后又有以开罗为首都的法蒂玛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后则是塞尔柱王朝(1158-1258))传来,因此称之谓“大食窑,鬼国窑”。之后虽称谓因译名不统一而出现多种不同写法,如“佛郎嵌”、“鬼国嵌”、“法蓝”、“法郎”、“拂林”、“佛郎”、“富浪”等,但发音基本一致,基本统一为“珐琅”。




画珐琅海棠花式花篮,清康熙,通高13.5cm,口径16.5—17cm。

花篮为四瓣海棠花式,上有提梁,矮圈足。外施黄色珐琅釉地,上绘盛开的粉红色大朵牡丹花,间饰蓝、藕荷色微绽的小荷花,寓意“祥和富贵”。篮内施天蓝色釉。提梁绘折枝花卉。底白釉,署紫红釉“康熙御制”楷书款。

此器铜胎轻薄,造型简练,釉色温润,色彩明快。通体施黄釉地是康熙晚期画珐琅器繁荣时期的风格特征。当时宫廷珐琅作有广州和欧洲画珐琅匠师参与指导,他们共同为清宫烧制了一批水平很高的御用画珐琅器,此即为代表作之一。


 

画珐琅莲花盖碗,清康熙,通高9.7cm,口径10.6cm,足径4.8cm。

碗敞口,弧腹,平底,矮圈足。外壁装饰三层仰莲纹,中层花瓣内绘牡丹、山茶、罂粟、佛手、荷花、梅花、兰草等。盖壁饰荷叶及莲瓣,黄色莲瓣内绘各色菊花。底施白釉,中部红色双方框内有“康熙御制”楷书款。




 


画珐琅花卉寿字纹盏,清雍正,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通高8.5cm,口径5.1cm,足径2.5cm,托盘口径16cm,足径12cm。清宫旧藏。

盏为圆形,直口带盖,圈足。下置托盘,盘中心凸起盏槽,与盏的圈足相吻合。盏托上绘制了莲花、月季、翠竹、梅花、桃实、石榴、灵芝、佛手、葫芦以及蝙蝠等多种寓意多福多寿、子孙万代的吉祥纹样。盏托饰开光12个,开光内分饰篆书寿字及花卉、桃蝠纹。在珐琅地色彩的设计上,分别使用了浅蓝、黄色以及雍正时期非常流行的黑色,设色清晰鲜明,对比强烈。盏足内白地,双方框内蓝色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托盘底黑色珐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此盏造型秀美,图案花纹用笔细腻,制作工艺极为考究。


画珐琅八宝纹法轮,清雍正,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22cm,底径10cm。清宫旧藏。

法轮为轮形,镂空8辐,辐两面以珐琅彩绘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八宝纹,毂绘菊花纹,轮外缘装饰云头式和叶片式齿各4,下置莲花瓣圆底座。座底书蓝色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以画珐琅工艺制造宗教法器始于清雍正时期。法轮即八宝之一,此器之上又以八宝纹作为装饰,设计奇巧。其造型别致,工艺细腻,为雍正时期画珐琅器的代表作。



画珐琅山水图双耳炉,清康熙,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5.4cm,口径6.4cm,足距5cm。清宫旧藏。

炉圆形,鼓腹,双冲耳,三乳足。通体黄色珐琅地,用黄、白、赭、黑、浅蓝、浅绿等色珐琅彩绘山水图。炉底署蓝色篆书“康熙御制”四字款。

此器铜胎厚重,珐琅堆积浓厚,不同色泽间有相互浸染的现象,表面欠平滑,且气泡较为密集,反映出当时珐琅质地粗糙且烧制水平尚不高。其画面虽不工整,但用笔飘逸洒脱,流畅自如。此炉为康熙早期的器物,属于我国古代画珐琅器制作早期阶段的作品。



画珐琅花鸟纹瓶,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44cm,口径14cm,足径15.2cm。清宫旧藏。

瓶侈口,直颈,鼓腹下收敛,圈足。内壁施浅蓝色珐琅,口、足沿镀金,足内施白色珐琅,光素无款。通体以红色珐琅为地,用红、绿、蓝、粉、黄、白等色彩绘太湖石、牡丹、玉兰、绶带鸟纹。画面用晕染技法,描绘浓淡有致,画风写实。红色珐琅地将画面烘托出浓厚热烈的色彩效果。



画珐琅牡丹纹花篮,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通高13.6cm,口径14.9-18.7cm,足径8.7cm。清宫旧藏。

花篮作海棠花瓣式,上连铜鎏金画珐琅扁提梁,铜鎏金圈足,足内白色珐琅地,朱红色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花篮通体以黄色珐琅釉为地,用红色珐琅釉绘饰盛开的牡丹花四朵,并点缀以红、蓝两色的荷花二对,寓意富贵祥和。

清乾隆时期的画珐琅工艺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作品数量难以数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精美之作。此花篮造型简练,绽放的牡丹富丽华贵,色彩艳丽,其金属成型、鎏金工艺及绘饰技法俱佳,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掐丝珐琅凫尊,清乾隆,扬州制造,通高30.5cm。清宫旧藏。

尊为铜胎镀金。凫作卷尾立式,凫身以绿色珐琅釉为地,掐饰羽毛纹,铜镀金双爪,锤錾卷尾,凫背开一圆槽,装连椭圆形尊。尊以浅蓝色珐琅釉为地,饰勾莲纹,两侧中部有太极图。

清乾隆时掐丝珐琅的生产基地除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外,尚有广州、扬州等重要产地,这两地烧制的掐丝珐琅器,一方面受宫廷工艺的影响,按照皇家样款,烧制内廷所需物件;另一方面由于地域差异,又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乾隆时期,扬州曾烧制了天球瓶、桌灯、尊等诸多品种珐琅器贡进内廷。扬州的掐丝珐琅器造型别具一格,珐琅釉色偏冷,喜用绿、蓝色,色彩对比强烈。掐丝线条纤细,技法娴熟,器物造型、色彩以及掐丝技法与内廷风格迥异。



掐丝珐琅锦纹扁壶,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12.4cm,口径3.8cm。清宫旧藏。

壶圆口,短颈,扁圆腹,长方形圈足,肩部饰铜鎏金双兽耳。壶身用铜鎏金錾花蔓草纹将腹部界成排列规律的长方格,格内以蓝色珐琅釉为地,掐饰红色菊花锦纹。足内镌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器胎壁厚重,金工富丽,掐丝严谨工整。引人注目的是,金光灿烂的铜鎏金錾花工艺与多彩的掐丝珐琅工艺错落有致地排列组合,立意新颖。

清乾隆时期是我国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鼎盛期,当时制造了众多涉及宫廷祭祀、陈设和生活用品等各个方面的珐琅制品。在制作工艺上精益求精,不惜工本,从而形成了“厚重坚实、金光灿烂”的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器的风格特点,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


 


画珐琅开光提梁壶,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通梁高37.8cm,口径8.8cm,足径13.3cm。清宫旧藏。

壶铜胎鎏金,八棱形,腹部八面开光饰四季花鸟与山水图案。铜鎏金细流。壶上提梁中间握部为双瓶形金星玻璃,以便隔热。八方式珐琅盖,盖上铜鎏金八方盖钮,钮下饰红珐琅边黄地大卷叶花。壶颈分八栏,每栏饰多彩大卷叶宝相花。壶底施白珐琅釉,蓝珐琅双栏内署仿宋体“乾隆年制”竖行四字款。壶下有铜胎鎏金八方台座,四鎏金卷云足。台座中央置八方扁瓶式油缸,供点火加热用。

此开光提梁壶造型仿西洋式,但装饰图案的色调及风格完全是中国化。此壶设计巧妙,做工精细,腹部山水花鸟画笔墨工致,设色明快,是乾隆朝画珐琅器中的罕见珍品。



 

铜胎画珐琅菊花纹执壶,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9.1cm,口径6cm,腹径10-10.1cm,足径6cm。清宫旧藏。

壶扁长方形,曲流,弯柄,壶口及盖均制成菊瓣式,盖面绘菊瓣纹,柄、流均绘小朵菊花纹。壶身四面均凸起菊瓣形开光,开光内绘饰大朵盛开的菊花纹。菊瓣式圈足内为白色珐琅地,蓝色双圈内书仿宋体“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执壶在菊花主题上标新立异,盖、口、足制成菊瓣形边,并突出四个菊花形开光,开光内极为夸张地绘饰大朵菊花纹。此壶的造型设计、绘画技法、烧制工艺均属上乘,是清乾隆时画珐琅工艺的绝代佳品。



錾胎珐琅仿古牺尊,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通高19cm,宽9.1cm,身长21.2cm。清宫旧藏。

牺尊牛形,侧首而立,背上置3管,一方二圆,均与腹内相通,类同香插。通身錾刻火焰勾云纹,火焰卷须等细纹则用掐丝的方法。通体深绿色珐琅地,上压大红色珐琅釉。颈部、腹下及腿内侧饰细毛纹。牺尊背上长方形管正面蓝釉单方框内金字楷书“乾隆仿古”双行四字款。

此牺尊为錾胎兼掐丝的复合珐琅工艺制品,系仿战国青铜牺尊而制。其造型生动,形象威严,纹饰线条简洁流畅,釉色纯正明快,镀金厚实凝重,是乾隆时期錾胎珐琅的代表作品之一。



画珐琅云龙纹圆手炉,清中期,高12.1cm,径17.2cm。清宫旧藏。

手炉圆形,上安设弧形提梁。口沿内挂铜胆。盖面以铜丝编结的密网做成,用以通风换气。器身中部以粉色为地,绘饰云龙戏珠纹,上下环以对称的蓝地白花装饰带。

在冬季,手炉是文人雅士几案上常备的设置,用于暖手。炉一般多圆形或椭圆形,其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根据需要用不同的工艺制作和装饰。内胆一般为铜制,架于外壳的口沿之上,以备燃炭。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使外壳既温暖又不烫手。

目前从传世品看,最早的手炉是在明晚期出现的,由铜器名匠胡文明和张鸣歧制作,前者以錾花工艺见长,后者以纯正的皮色取胜。到了清代,制作手炉的工艺和材质明显增多,有珐琅、漆器、铜器等,其中以珐琅居多。清末,宫廷珐琅作已被裁撤,宫中所用物品多沿用前朝或在民间订制。清宫传世珐琅手炉均为清中期作品,由此看来,溥仪时期所用乃前朝遗物。



画珐琅彩龙桃蝠纹盆,清,高8.2cm,口径21.5cm,折沿径29.5cm。清宫旧藏。

盆折沿式,铜镀金口沿。通体黄地蓝色“卍”字锦纹,折沿上饰彩云、蝙蝠、桃实纹一周,盆内外壁绘双龙戏珠纹,盆内底饰正面盘龙纹,龙纹周围饰五彩祥云和口衔寿桃的蝙蝠。蝙蝠取谐音为“福”,寿桃象征“长寿”,寓意“福寿双全”。

此盆原藏永寿宫后殿。永寿宫位于养心殿之南,光绪以后即用作内廷大库。盆上龙纹具有清后期龙纹的特点,缺少气势,处理琐细,鼻部常以一块红色填染。




画珐琅缠枝花卉纹蝶式盒,清晚期,高3cm,长11.8cm,宽8.5cm。清宫旧藏。

盒做展翼的蝴蝶形状,盖面装饰亦为美丽的彩蝶,生动逼真,属于仿生作品类型。盒面中心安设合页,两侧对称的翅膀为盒盖,可向上开启。盒内分出左右两格,能分别放置小件首饰或物品。

故宫收藏的清晚期画珐琅作品都来源于民间,或订制或购买。它们总体风格基本一致,一般体量较小,胎体轻薄,釉料不够细腻,色彩的纯正度也有欠缺,此乃衰落时代的写照。其中仿生作品占有一定比例,如仿桃实、秋柿等,目的是取其吉祥涵义。“蝶”与“耋”同音,寓意寿登耄耋。



掐丝珐琅莲藕式瓶,清晚期,高49.2cm,口径6.7cm,足径13.3cm。清宫旧藏。

瓶长颈,颈上有铜弦纹三道,铜镀金口沿,口沿下有一绿色莲蓬样凸起,白色双藕耳,有圈足,铜镀金足沿。瓶颈至肩部饰蓝地彩色百花纹,肩部錾刻若干莲蓬样纹作为装饰。瓶腹部饰凸出、翻卷的荷叶纹,呈立体效果,显得生动活泼。圈足外壁饰蓝地缠枝花卉纹。

此瓶从做工及工艺风格看可知为清末珐琅器。



 

画珐琅桃蝠纹瓶,清康熙,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13.6cm,口径4.1cm,腹径7.4cm,足径4.1cm。清宫旧藏。

瓶侈口,细颈,鼓腹,圈足,口、足边镀金。通体以白色珐琅釉为地,彩绘古树桃实、寿石翠竹、流云蝙蝠等。足内白色珐琅釉地,宝蓝色双线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四字款。

桃蝠纹寓意福寿吉祥。此瓶画面清新艳丽,风格写实,绘制精湛,用笔工整而又不失洒脱大方,彻底改变了早期画珐琅器釉料施用浓厚、釉色灰涩、气泡密集等工艺上的不足,是康熙晚期画珐琅工艺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掐丝珐琅菊石纹小圆盒,清康熙,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2.9cm,口径8cm,足径8.3cm。清宫旧藏。

盒扁圆形,盖面微隆,平底。通体以浅蓝色珐琅釉为地,盖面掐饰菊花、枸杞、秀石、朵云纹,为“杞菊延年”吉祥纹样。盒底镀金,中心阴刻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此盒釉色纯正淡雅,色调搭配柔和,掐丝技法娴熟,线条简练粗犷,图案布局疏密有致。康熙时期掐丝珐琅器的制作技艺日趋成熟,此盒为其时的代表作品。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胆瓶,清康熙,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12.3cm,口径1.2cm,腹径6.7cm,足径5cm。清宫旧藏。

瓶直口,细颈,垂腹,高圈足,口、足沿鎏金。瓶颈以蓝色珐琅釉为地,饰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圈足上以一周莲瓣纹作装饰。足底錾刻“康熙年制”四字款。

此瓶造型、图案及釉色均仿“景泰御前珐琅”的特征,但掐丝纤细,釉色饱满,砂眼很少,图案装饰亦显繁缛,这些特征明显有别于明代珐琅制品的风格,为清康熙时期仿明掐丝珐琅作品。此瓶以单线技法勾勒花叶枝蔓,莲花朵肥叶硕,掐丝线条纤细流畅,这种掐丝纤细的技法是康熙掐线珐琅的特征之一。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形香熏,清康熙,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直径16.2cm。清宫旧藏。

香熏由两个半圆体以子母口相衔接成一球形。球内装有大小不等的铜圈3个,并以轴相连,小圈内置一铜炉,球体无论怎样转动,铜炉口始终向上,以使香料不致泄露。香熏通体为浅蓝色珐琅地,上饰掐丝缠枝莲纹,掐丝线条纤细均匀,刚劲流畅,花朵硕大饱满。珐琅质地干涩无光,系康熙前期珐琅工艺的特征。

此香薰系仿造明代器型,构思奇巧,设计合理,是康熙前期掐丝珐琅器的代表作品。



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清康熙,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5cm,长14.7cm,宽11.5cm。清宫旧藏。

砚盒长方形,口部饰铜镀金錾花螭纹一周,四立面为浅蓝色珐琅地,每面中间用桃纹作装饰,两旁饰相向的掐丝螭纹一对。盒内有炭火烧过的痕迹。盒底中心镌刻篆书“康熙年制”四字款。

此砚盒的掐丝线条较为工整,珐琅质地细腻,色彩淡雅,具有康熙后期掐丝珐琅作品的鲜明特征。




掐丝珐琅凤纹长方盘,清康熙,高1.5cm,长9cm,宽7cm。


盘长方形,撇口,铜镀金矮足。通体施蓝釉,掐丝缠枝花卉纹。盘内心主体纹饰为青鸾穿花,内外边饰为双勾线变形花卉纹。底部铜镀金,中央錾阴文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此器为清宫造办处制造,掐丝工整纤细,釉色纯正,显然珐琅釉的配料方法已经改进,克服了釉色干涩灰暗的弊病。其款识属康熙中后期标准的珐琅器款识样式,不可多得,是研究清康熙朝珐琅工艺的重要实物。


来源:世家鉴藏和古玩瓷器收藏

----------------------------------------------------


          相关链接

大饱眼福:清宫旧藏的宣德炉

齐白石:临摹是学习传统技法的唯一方法!

十大传世名画《洛神赋》

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

十大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