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娃艺术启蒙,看看艺术小白妈妈做了啥(附艺术启蒙详细书目推荐)

心妈 认真陪你长大 2022-05-06


 今天想从心妞的四个小故事说起。

 

大都会博物馆遇见蒙德里安


上个月端午节,我和心爸带心妞去了一趟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出发时我很应景地给心妞带了一本儿童艺术启蒙无字书《你不能带黄气球进大都会博物馆》。


果然,心妞在博物馆里很兴奋地在每个展区寻找书里出现过的艺术作品。在《手持美杜莎头颅的珀尔修斯》雕塑前,她又听爸爸讲了这段希腊神话故事。路过杰克森·波洛克的《秋韵》,她说,妈妈,这就是《奥莉薇》里出现的那幅画,但是奥莉薇模仿的一点都不像。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路过一幅蒙德里安的作品,心妞突然悠悠地跟我说:“妈妈,你知道吗?蒙德里安原来不是画这种抽象画的,因为后来发生了战争,他希望和平,才开始画这种抽象画的。”



呃,必须要说,蒙德里安的作品我是认识的,但是蒙德里安的艺术生平我真不知道。我赶紧说,哎呀,妈妈还真不知道呢,我也上网查一查,这样妈妈也知道了。


一查还真有心妞提到的信息。蒙德里早年接受学院派训练,有深厚的写实能力,画过写实的人物和风景。一战爆发后,蒙德里安签署了反战、反个人主义,宣扬和平团结的“风格派宣言”。他开始利用抽象的造型与中性的色彩来传达秩序与和平的理念。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他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崇拜直线美,主张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


我问了一下心妞怎么知道蒙德里安的,她说绘画课的老师讲过。我才想起前一段时间心妞的绘画课好像是有过相关主题。回到上海我就赶紧找到了文章封面上这幅心妞画的《蒙德里安的拼图游戏》,小朋友还自己在边上装饰了一只纸蝴蝶。


原来,绘画课上老师简单给小朋友们讲解了一下蒙德里安,然后心妞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了这幅作品。但最让我和心爸高兴的是,小朋友有这样的绘画体验,她还可以记在心里,在纽约还记得分享给我们。

 

莫奈的睡莲


昨天,心妞又拿了纸笔在涂涂画画。本着希望读懂孩子的画,明白孩子想表达什么的初衷,我照例问她在画什么。


心妞淡淡地说,我在画莫奈画过的睡莲呀,妈妈你不知道吗?说这话的时候小妞一副很随意的样子,好像在说一个熟悉的小伙伴。


我想了想,嗯,莫奈,我们在艺术启蒙类绘本里,在博物馆里,在交流中确实看到过提到过,所以小朋友很熟悉,说起来自然像说熟悉的小伙伴。

 

妈妈,圣母怎么死的?


第三个小故事发生在去年4月份,心妞当时快满3岁9个月。


我在看蒋勋写的卢浮宫,正好看到《圣母之死》那幅画。心妞对这幅画很感兴趣,就自己把书抢过去,翻看了很久书里各种作品。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大部分我可以回答,因为蒋勋书里都写到了。



突然,心妞问我:妈妈,圣母是怎么死的?


然后,我就懵了。我没有读过圣经,对里面的故事也只知道一丁点皮毛。于是我说:妈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来查一查。


我上网搜了一下。其实圣经没有说到圣母怎么死的。反倒是陈丹青给南方周末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就是“那么玛利亚怎么死的?


他讲到他女儿8岁的时候跟他去看曼哈顿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突然也问他“那么圣母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很多年,陈丹青也没有找到答案。直到2013年,他去了土耳其。


我引用一下陈丹青文章里的话。


“孩子,你童年时代的提问如今有了回答,就在圣母住过的小屋里:我想她是伤心寂寞而死的。你想想看,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无论如何都不会快乐了。多年前在曼哈顿的教堂里,为防火烛,人们都不能在教堂里点蜡烛。如今我在圣母小屋外,为圣母点了一支细长的白蜡烛,祈祷她在天堂里已与自己的孩子长长远远地团圆,再不用伤心和担心。从小屋里出来的游人,脸上大多忧戚温柔,默默点一支蜡烛,望着烛光默立一下,然后走开。人们在教堂里总求圣母保佑,但在这里,大概心中只有怜惜与慈悲。”


“生活总是这样,有时一个疑问留在心中许多年,但终于会有一天,在天南地北的什么地方,心中的疑问会与答案完美相逢,就像一只形状特异的玻璃瓶,终于遇到它的瓶盖,严丝密缝。”


这个答案深得我心,我跟心妞分享了这个可能的答案,心妞接受了。可是过了一阵,心妞又说她觉得圣母是因为战争而死。


我猜她是因为又翻到前面那幅《圣罗马诺战役图》的蛋彩画,跟我聊了一会战争后产生了新的联想。


当时,我心里暗暗地想,心妞,等你再长大一些,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好吗?

 

心妞在德国看教堂


第四个故事,去年国庆假期发生在德国。去德国前,因为心妞突然对圣经的故事很感兴趣,我们就一起读了一些儿童版的圣经小故事,心妞顺带对宗教和教堂有了一点点的了解。


那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教堂。转了一会,心妞就拉着一个同伴里她喜欢的阿姨坐在教堂的长椅上聊天。心妞跟阿姨说,阿姨,我觉得这个教堂很朴素,都没有漂亮的窗花和玻璃。


我想,估计是心妞之前看到的天主教哥特式教堂比较多,里面都有各种装饰,非常华丽,而这个教堂是新教教堂,所以很朴素,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什么雕像。


你看,这就是小朋友的审美和对建筑的感知,看多了,孩子自己也能感受出来这种建筑内部外部的差异。以后心妞再大一点,她慢慢了解更多有关宗教的知识,了解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的教义和教堂差异,她再来看教堂,一定又会有更深的感受。

 

给娃艺术启蒙真那么难吗?


这几个心妞的小故事,好像都跟艺术沾了那么一点点边。


可是,什么是艺术?你会发现,想要准确地解释什么是艺术并不容易。可以称之为艺术就是因为美丽?或是因为在展览馆或是大众心中获得了成功?还是因为有创造性的想法或者创造性的表现形式?这样真的就可以称为艺术吗?


E.H.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一书的《导论  论艺术和艺术家》里一开篇就写到,“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


这本《艺术的故事》讨论了包括建筑史、绘画史和雕塑史在内艺术史,也是作者认为对这些历史有所了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艺术家要用某种特殊的创作形式,或者为什么要造成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毕竟,通过艺术作品本身来学会怎样欣赏艺术作品,这大概是一条必经之路。


所以,如果你问我,心妞有艺术天赋吗?我和心爸会表示真没有看出来。或者心妞有艺术气质吗?我和心爸也会一致表示,我们倒认为她只有小蛮妞气质。毕竟,心妞有一个五音不全的艺术小白妈妈,还有一个死理性派爸爸,好像不大可能给她遗传到什么艺术气质。


但是,心妞作为一个不到5岁的小朋友,她对世界抱有无限的好奇心,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有自己对审美,对艺术的感知力,有不错的读图能力,也有美好的想象力。


所以,如果你问我,有给心妞在生活中做一些艺术启蒙吗?我会肯定地回答,确实有。但是我们没有把艺术启蒙想得那么难,那么高深,需要系统的学习。因为我们只需要播一颗艺术启蒙的小种子,而不强求这颗小种子未来一定会开花结果。


这样想来,艺术启蒙就在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件小事中,是我们想为孩子们打开通向美和艺术的一扇门。而这一点,只要父母有心就可以做到。


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对美的感知力,尤其是小朋友,如果小朋友缺乏必要的艺术启蒙和审美教育,缺乏足够的视觉和感知刺激,这种对美的感知力可能就会慢慢减弱甚至失去。


所以,我们确实会关注孩子的艺术启蒙教育,希望从小引导孩子的审美,不管是引入绘本阅读,参观博物馆,还是带她到处旅行,都是希望孩子可以有机会多看到好的美的东西,学会看,学会感知,继而学会思考和表达,乃至创新。我们相信,一个人的眼光和头脑会最终决定孩子的命运。


未来,心妞未必有能力成为艺术家,她也未必愿意走艺术的道路。但这种多看多想,“先广博,后精深”的学习思路是我们认可的。即便以后心妞只是某个领域的一个普通人,我们仍然希望她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感知力和艺术修养。


划重点啦,帮娃艺术启蒙,有心的父母是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的。比如,父母从小关注孩子的视觉刺激,多和孩子共读经典绘本,多带孩子去看看美的东西等等。


鉴于我本人是个纯纯的艺术小白妈妈,为了给孩子播一颗艺术启蒙的小种子,我确实是看了一些相关的艺术类书籍。我希望自己先建立一些基本的脉络和概念,对艺术史、各个艺术流派,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有一些了解。这样,在生活很多时候可以回应孩子跟艺术有关的问题,也可以润物细无声地给孩子渗透一些有关艺术知识。


因为心妞对基督教有点感兴趣,有的英文绘本或分级读物里也有一些跟圣经故事有关的主题,所以心妞经常会问我一些跟基督教,跟上帝、跟耶稣有关的问题。这也逼得我要更多地了解宗教,毕竟我不希望每次心妞一问到就开始现上网搜索。还好,宗教对了解西方历史,西方艺术史本身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也就跟着心妞一起去多熟悉和了解宗教啦。

 

从0岁开始的艺术启蒙


估计大家会问,心妈,能不能说说具体怎么帮娃艺术启蒙呢?我真没有具体的指导方法或步骤,只有我上面提到的一些方向和思路。不过这里还是分享更多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我听过被称为“美国蒙特梭利教育华人第一人”的吴晓辉老师关于儿童视觉本能和发展的微课。她讲到0-6岁的孩子视觉发展中有一个视觉敏感期。如果在孩子渴望视觉刺激的关键年龄,没有给他相应的视觉刺激,视觉发展可能就不正常。


也就是说,所谓的视觉刺激,艺术启蒙,可能从0岁就开始了。


吴晓辉老师主张从小就把一些经典的适合孩子的名画给孩子欣赏,不需要给孩子解释太多的内涵,而是让他们通过视觉,把这些图画的颜色形状结构等元素不知不觉中储存在他的大脑里,潜移默化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吴晓辉认为,这些名画会打开孩子们的想象力,带来无限的遐想。名画不仅最好的语言题材,通过名画,孩子们还可以学习科学,辨识植物观,了解天气,认识白天和夜晚,理解人的情感。


此外,我个人非常主张和孩子亲子共读国内外,尤其是国外的经典儿童绘本。


很多人也都认为绘本是孩子进入艺术世界的最佳途径,绘本共读可以提升孩子的美感经验,帮助孩子迈入艺术门槛。因为经典绘本里很多画面本身就是一件艺术作品,他们的图画作者都经过了长期的专业学习,有深厚的绘画功底。绘本就是一座小小的美术馆。


亲子共读绘本就像给孩子头脑里储存了一个庞大的艺术博物馆,储存几千个、甚至上万个经典画面。持续的绘本共读也让孩子的审美能力逐渐得以建立。慢慢地,孩子观看图画书的方式可能会改变,开始关注到图画中线条、色彩、构图等表现手法,最终想象力得以拓展,眼光也随之改变。


写到这里,感觉这又是一篇不适合公众号读者阅读习惯的长文章。不过,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是要写自己想写的哈。


接下来,照例给大家推荐一些艺术启蒙方面的书籍和绘本,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给爸爸妈妈的推荐书目,第二部分是儿童艺术启蒙相关的书籍推荐。喜欢的爸爸妈妈们可能又要收书去啦。


嗯,我们的小目标,认真陪孩子长大!

 

推荐书目一:给父母的推荐书目


父母必读:《艺术的故事》 E.H.贡布里希



点评:个人强烈推荐,绝对的初级艺术指南,父母必备,西方艺术史的《圣经》。读完应该可以应付小朋友很多艺术方面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或者想继续高阶学习的,读了这本书理出了头绪,也可以更有效地去参考其他书籍。


691页,有点厚,但绝对一开始读就让你欲罢不能。去年国庆前我看了90页耽搁了,于是出发德国前熬夜看了三天,一不注意就看到了半夜两点。


这本书特别适合心妈这种艺术小白同学。有条理,有脉络,文字易读,讲到作品时会提示你回看哪一幅作品对比理解,讲过的重要内容怕你忘记,也会提醒你回看的页码。当时我读完最直接的帮助,就是在德国看宗教建筑和博物馆不像之前那么超级小白,开始知道一小丢丢门道了,虽然还很low,但是有进步就开心啦。


正如封面推荐语所说,这本书用朴素的语言讲述美术发展史,又能看出它是怎么前后连贯;帮助读者鉴赏艺术作品,给读者一些启示。


E.H.贡布里希本人也在中译本前言里表示,这本书打算献给那些想对一个陌生而迷人的领域略知门径的读者。它可以向初学者展示事实状况,而不让细枝末节干扰思路。

 

父母选读推荐书目


1,蒋勋系列作品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蒋勋的卢浮宫》、

《美的沉思》、《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蒋勋破解梵高之美》、《蒋勋破解得加之美》、《蒋勋破解达芬奇之美》、《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蒋勋破解高更之美》





点评:也许有人会觉得蒋勋的书,特别是写西方美术的书不够深入,偏浅显。但是心妈觉得,蒋勋的文字柔美亲民,书中有时间脉络,各个艺术流派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的脉络,有他的解读,也有背后故事的挖掘,每本书都是娓娓道来的艺术之美,挺好的。何况蒋勋声音还那么好听,当然喜欢呀。


我们又不是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他的书读来喜欢,阅读压力没那么大,没有那么多高深词汇,阅读中自己也得到了享受,还顺便了解了更多艺术知识,挺好的,推荐哦。

 

2,《小顾聊绘画》+《小顾聊神话》  顾爷



点评:顾爷,文艺青年,非科班出身的艺术爱好者,国内畅销的艺术普及作家,讲着好听好玩的故事顺道就把艺术的科普工作也做了。虽然心爸有点鄙视,问我为什么不去看更严肃高深一点的书。但是这么好玩的人写的这么好玩的书,为什么不看?艺术就是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就是可以乐呵地看呀。


那些特别忙的父母,找一点边角料的时间就把顾爷的书看了,保证文字让你捧腹之余还顺便帮你科普一把,再不济,以后聊天都多了一个吹牛的资本哦。


你想想,有多少人知道每个星座的前世今生啊?其实,这十二星座都是从希腊神话里来的呢。

 

3,《少有人看见的美》 苏缨



点评:这本书是前年夏天罗辑思维推荐的一本书,我读了两遍,挺喜欢的,有的内容觉得以自己的阅历和智力趣味都还不够读得更透,所以以后应该还会找时间再读读。


如作者自序里所说,在这本以绘画为主题的书里,作者只想谈那些富于理性趣味的画作。所以这本书不同于很多讲艺术讲绘画的书,也基本上不是从艺术角度切入,而是从思想角度切入。这不是一本常规意义上的美术读物,反而是会激发读者思考的读物。


作者自序还有这一段话,分享给大家:程雨程在《纸上卧游记》里的一段话深得我心:“人在上了一些年纪以后,在阅读量有了质的飞跃以后,欣赏趣味自然会和以前不同以我的观察,很多人都会从感性审美转入理性审美,兴趣点从文学转向史学和哲学等等。所以他们在成熟之后写出的作品也往往因为缺乏感性色彩,兴趣点和普通作者不再能够产生共鸣而失去了以前的很多读者。”


所以,愿意看看艺术类不同切入点书籍的父母,推荐这本书哦。

 

推荐书目二:儿童艺术启蒙书籍推荐

 

1 《儿童视觉艺术系列》 吴晓辉



点评:分认知篇、观察篇、情感篇,是吴晓辉根据孩子的视觉发育特点,摘选出来适合孩子的经典名画,按照相关主题的目标编撰的视觉系列。孩子出生不久就可以开始用到黑白颜色的名画。很多作品孩子都可以一直看下去,帮助孩子观察和认知,体会人类的情感。

 

2,《Look!》系列绘本四本   吉莉恩·沃尔夫



点评:吉莉恩·沃尔夫是研究儿童美术教育的专家,她的解析和引导方式非常精彩。这系列四本书里收录了不少世界知名艺术博物馆、美术馆的作品,印刷精美,作者进行了主题式整理加工和精彩的讲解,每本都像一个课题集,引导我们从独特的视角观察作品。


比如沃尔夫解析线条,会让小朋友看一看涂鸦的线条,激动的线条,戏剧性的线条,线条形成的纹路,再看一看线条在这些世界知名艺术作品中扮演什么角色。


心妞刚过2岁就很喜欢这套书,一直到现在还在不时地看,目前都是亲子共读的形式。书里面都是有名的画作,小朋友可以自己去感知作品的差异和作品里的情感,也很喜欢听父母讲述更详细的内容。我想,在这个过程里,可能已经帮孩子种下了一颗艺术启蒙的小种子。

 

3,《书中有座美术馆》系列三本 玛丽·塞利耶

《书中有座美术馆 原始艺术展厅》、《书中有座美术馆 印象派展厅》、《书中有座美术馆 绘画展厅》



点评:玛丽·塞利耶是法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类童书作者,她认为艺术应该像故事一样平易近人,所以她用普世的人间情感带领孩子们在三个展厅徜徉,漫步艺术之路。书里没有高深晦涩的词语,文字挺美的,亲子共读,孩子会听到非常美好的语言讲述的艺术故事。


原始艺术展厅里有非洲部落的艺术,太平洋岛国的艺术,美洲和亚洲的艺术。你会很惊讶面具、雕塑这些艺术品小朋友都看得津津有味的。


绘画展厅里的数十幅绘画作品,有不少名作,也有大家不太熟悉的佳作,但是玛丽·塞利耶都用篇幅不长的语言描述出作品核心,启发和引导思考。


印象派展厅的主题是色彩、水、四季和友情。因为印象派绘画风格的差异,小朋友可能一开始不是那么容易喜欢上,比如心妞,印象派展厅是她看的最少的。但是很多作品里的这些美好情感小朋友都可以感受到,特别是那些涉及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美好情感的画作。

 

4,《DADA 全球艺术启蒙系列》第一辑和第二辑



点评:DADA第一辑选择了莫奈、梵高、毕加索、夏加尔和沃霍尔五位艺术界著名的大师级人物。第二辑《今日艺术》则包含了《宫崎骏》《蒂姆·波顿》《迪士尼与皮克斯》《涂鸦》《当代艺术》五本极具当代性和全球化视野的艺术大师或艺术领域书籍。


DADA定位于7岁以上的孩子,可以亲子共读,也可以孩子独立阅读,但是讲真,我自己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第二辑心妈还没有看完,所以这里偷个懒,感兴趣的父母直接去搜索公号“小温爱小E”,小温前一段写过详细的《DADA 全球艺术启蒙系列》第一辑和第二辑的介绍。


心妈也直接摘抄几段小温的相关介绍文字大家参考,可以更了解这个系列。


“为DADA书写的人,都是巴黎大学艺术系的教授们,他们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用孩子特有的视角,不仅介绍莫奈,毕加索,梵高;也介绍宫崎骏,皮克斯和迪士尼等等。”


“如果只是图片和讲故事见长,那么DADA顶多算是一套连环画。更让人赞叹的,是作者和译者鉴赏作品艺术细节时的角度和语言,以及丰富有趣的内涵拓展。这背后是诸多用心良苦的教育深意,包括西式教育理念的渗透。”


“回头看DADA的讲述,采用的是同样的西式教育思路——从一个大主题中,选择最重要的,分解出几个小主题,成为每一章的核心;每一章内部再选择最关键的内容,分解成几个小节,分别冠以生趣盎然的小标题,用吸引人的方式,从具体的方面开始跟孩子讲起。”


总之,就是用孩子最喜欢的、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看见艺术、感受艺术、懂得艺术。

 

5,艺术启蒙无字书系列三本   杰奎琳·普莱斯·韦茨曼(著)   罗宾·普莱斯·格拉瑟(绘)

《你不能带黄气球进大都会博物馆》

《你不能带红气球进美国国家美术馆》

《你不能带绿气球进波士顿美术馆》



点评:这三本艺术启蒙无字书都是美国图书馆学会推荐童书,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必读的100种图书”。一个走进艺术馆的小女孩,2条交织的故事线索,3个不安分的大气球,40多件全球艺术珍品,50余座城市经典建筑,70多位世界文化名人,全部都在这三本无字书里。


三本书充满乐趣,又包含了丰富的的艺术人文知识。小朋友不仅可以看到这三大城市的经典建筑,还可以认识很多历史文化名人,跟着小女孩欣赏三大艺术馆中的珍贵藏品。


特别有意思的是,那些艺术品跟气球经历的冒险之间还有种神秘的对应关系,比如神态上的货场景上的相似。比如小女孩正在博物馆里的名画《杂耍》,就跟黄气球路过的街头艺人表演的场景很像。动物园饲养员的动作也跟罗马雕塑的动作很像。


共读时你会发现小朋友很厉害,自己就会发现艺术品和气球在博物馆外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小朋友会有一种玩“找相似”游戏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艺术鉴赏水平和读图能力也会得到锻炼。


又来划重点啦,这几本书的导图手册一定要保存好哦,不然信息量太大,真的是不好给小朋友讲。另外,由于内容特别丰富,建议4岁后的小朋友再开始引入。如果排斥的,56岁再引入也是可以的。如果可以应景式阅读效果可能更好,比如这次端午节,我们事先家里先共读,然后带去纽约继续读,感觉特别好。

 

6,部分艺术和绘画主题的相关绘本

《威利的画》、《形状游戏》、《艺术大魔法》、《小蜡笔大罢工》、《爱画画的小狗》、《老鼠家族颜色排队》、《神奇的色彩女王》、《阿罗系列》7本




点评:从家里翻到了这几本跟绘画和艺术启蒙有点关系的儿童绘本,分享给大家。不过最后这部分继续偷懒哈,感兴趣的爸爸妈妈自行搜索亚马逊,会有每本绘本的内容介绍,以及推荐阅读年龄等详细信息,这里就不赘述啦。都是很不错的儿童绘本,陪孩子读起来吧。


记得我们的小目标哦,认真陪孩子长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