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家传写作,奥妙全在这里
这几天,全世界的孝心爆棚,大家纷纷来问,家中长辈很有故事,但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作为国内惟一的高校社会贤达与传记文化研究中心配套的家传写作服务机构,整理出这个答疑,供大家参考.
印刷200本是一个很好的数据。
一方面,从质量管控来讲,走印刷厂会比数码打印品质高很多,但印刷厂有起点量,成本主要在制版费上,而不是耗费的纸张,100本和200本的价格差不多。
另一方面,根据邓巴数,人的平均交往圈子在150人左右,分送给150位亲友后,给家族留50本,是再合适不过的数量。
应忠良是浙江社会文化研究院院长,政商两界达人,著作等身。
由这两位担任家传的监制,应该说是有质量保证的。
我们已经出的书里,副厅级以上干部、村干部和老师都有,各有特色。
我们的编辑,都是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报社或出版社退休编辑。记者都是媒体同仁或通过考核的高校大学生。
我们合作的印刷厂是报社以及出版社旗下的,设计排版与正式出版社完全一致。
甚至,有些时候我们会和传主发生一点争执:为了保证出书质量,我们会坚持专业标准,可能会对一些不专业的提议作说明。
说真的,普通的书籍,出版社就是个责任编辑把关。而我们这里,编辑都是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最后审稿都是由老总亲自把关。至少在出书量可控的情况下,只会比一般的出版社更好。
因为作者是我们自己的,所以作者和编辑的衔接很好,不像一般的书稿,作者和编辑互不认识、不熟悉,采编脱节导致书稿质量受到影响。
这也是家传的独特优势:就像一家报社,从一开始采访、写作,编辑就提前介入全程管理,可以保证完全按照出版要求进行采写。
当然,文字是没底的。
作品的价格也会根据写作者的水平相应变化。
这些内容,新华社和钱江晚报、快乐老人报等大牌媒体也报道过,《杭州日报》和《舟山晚报》还直接一起合作过项目。
一、因为成本和出版周期,一个书号要增加七八万元的成本(含书号和审校费),且出版周期会拉长六个月以上。 二、是要符合政治把关标准。由于很多历史问题不能谈,通过出版社审查的书稿,很难真正体现传主本人的经历和思想,反而是经过“阉割”的,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做的二十多位厅级干部的传记,都是没有书号的。
三、书号惟一的用处是,用于销售的“牌照”。很多书就是用于亲友分享,不上市销售,所以根本无需拿书号。
四、我们是以高校传记文化研究中心的名义出品,且专门编号收藏,其公信力完全不亚于普通出版社。
很简单
一、如果是给长辈写书,最好先跟长辈沟通好,尤其是要保重好身体。
二、与我们沟通,确认大体方案,并由我们安排记者或编辑对接。
三、根据我们提供的资料清单,收集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证书等资料。
四、安排记者采访。
五、审核我们提供的样书。
六、拿书,开新书分享会。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一本家传抵万金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卡尔 ·贝克尔
咨询服务热线:13065706510
或长按二维码,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