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万历十五年》读出个“12345”
想要读透《万历十五年》,需要从几个方面读,笔者总结了五个小点。
一、理解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万历十五年,西历的1587年,作为了解历史的切入点。
前几天,我在《什么叫盛世》文章里说出我的观点,欢迎大家讨论。
二、注意书里描述的两种制度:1、文官制度,2、宦官制度。
当时的大明王朝,皇帝所以能正常治国理政,有序地管理那么大一个国家,两条腿走路,文官是皇权的一条腿,宦官是皇权的另外一条腿。
黄仁宇先生在书里提到,万历年间的大明王朝,全国文官的规模有两万人,其中京官二千人;文官的头,是张居正把持的内阁,正常3-5人。
明初的内阁,扮演了皇帝的顾问、或助手的角色。朝廷百官,全国各地上奏给皇帝的奏章,内阁先行阅读,并写出处理建议(时称票拟)供皇帝参考。到万历年间,因为张居正的个人权威,内阁从皇帝助手的角色变成朝廷中枢。
宦官的规模,也是两万人左右。
当时万历王朝管理宦官的部门,或者说由宦官掌控的部门,是二十四监,其中宦官机构的“头”,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
主要职能,接受朝廷百官的奏章,以及内阁“票拟”,按照皇帝意图“批红”。
所谓“批红”,就是用朱砂笔写出最后的处理办法。更多的时候,皇帝只是象征性地批读几部奏章,大部分“批红”权力,交给秉笔太监完成。
内阁“票拟”,秉笔太监的“批红”,是明朝皇权的顶层设计。
文官与太监互相钳制,特别利于懒汉皇帝的平衡。明朝中晚期,如嘉靖皇帝,万历皇帝不作不为,但国家还能保持平稳,是这种制度起了作用。
但明王朝创建时,朱元璋曾在一块铁牌上刻“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禁止后宫,太监干政。
后来,明成祖改变了这种制度,利用太监打天下。再到明朝中后期,太监制度在大明朝治国理政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里的转变,需要我们从多方位思考,为什么历代王朝在治国理政时,离不开太监的参与?
以前,我写《诡奇的历史》这本书时,说过一句话:皇权最容易与太监拧成一股绳。我的这句话,供大家参考。
三、读《万历十五年》,请大家注意三个人,三个当年死亡,或者已经死亡的人:
1、死亡五年的张居正。
2、1587年11月死亡的戚继光。
3、1588年1月5日,算成阴历,1587年死亡的海瑞。
大明王朝若干年的国运,甚至是中华民族的以后的走向,1587年基本由这三个人物决定。
1587年,张居正的“改革”如果坚守,大明王朝,甚至中国都可能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可惜,1587年全面叫停。
海瑞,大明王朝真正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把传统儒家精神,坚守到极端,坚守向极致,但与现实是那么地格格不入,甚至四百年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海瑞的影响还在,甚至成了某些重大事件的导火索。有兴趣的朋友参看我写的《1959,倡导海瑞精神的直接后果》。
历史上影响力巨大的戚继光,已经摸到现代军事改革的大门,可惜最后还是擦肩而过。
请大家书里,书外,弄透这三个人。
四、《万历十五年》,还讲了当时社会四大现象:
1、不作不为的万皇帝。
2、得过且过的文官集团。对于当时社会有强心剂作用的东林党人,以及和东林党对着干的反对派李贽。
3、松松胯胯的军队。
4、正在快速生长的外患。
五、万历皇帝,包括张居正朝廷里的反对派们,搬到清算张居正的五大罪状:
1、不实事求是的土地丈量。
2、和宦官冯保一起贪脏。
3、高拱遗言。
4、王大臣事件。
5、应天府乡试出题:舜亦以命禹。
说出我对读《万历十五年》的“12345”五个建议,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