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陈赓与薄一波的历史恩怨
一个副省长放屁的笑话,惊动了国务院!
丁石孙拒收毛新宇入北大!40年来,令人怀念的6位大学校长
市委书记回忆:晚九点,敲开副国级领导家门,我们只汇报了两句话…
章含之出轨内幕
最可怕的威胁:内部愚蛮!
邱会作:落难中的情谊从文革中打人者不长寿谈起,谈出两个普世传奇故事!胡耀邦的这组数据将被历史记住乾隆的头盖骨碗,原料竟是个12岁小姑娘…
大使馆为什么不把实情告诉国内?回答是“不敢讲”
《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像玉一样的石头,他认为是璞玉,就献给楚厉王。 卞和找到和氏璧的山,有两种说法:一、楚山;楚国境内所有山,都可以叫做楚山;所以这种说法不靠谱。
另一种说法,荆山。荆山也有两种说法。一、湖北荆山,位于湖北省南漳县境内,属于古楚国的潇湘地区。湖北荆山上有一座玉印岩,又名抱璞岩,位于现在的巡检镇金镶坪村。玉印岩坐北朝南,岩深11米,宽15米,高10米。玉印岩南面有一个圆形山包,名:凤凰台。唐代诗人胡曾到过抱璞岩,作诗曰:
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
空山落日猿声急,疑是荆人哭未休。
这首唐诗讲的就是楚人卞和,发现和氏璧的事。
二、安徽怀远县西南荆山。
安徽怀远县的荆山,相传是大禹治水经过此处,见一大山阻挡了洪水去处,于是劈山为二,东为涂山,西为荆山,江行中间。在安徽怀远的荆山里,有一个“卞和洞”,相传是卞和采玉的处。为安徽荆山证明的是北宋大名人苏东坡,他在《涂山荆山记所见》诗中说:“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讲的也是卞和发现和氏璧让剁了双脚的事。
“一个人不可能同时跨进两条河流”,这规律用在卞和身上,一个卞和不可能同时跨进两个相距数百公里的“荆山”,还采出同一块“和氏璧”。基于两条理由,笔者必需要在唐代诗人胡曾,以及北宋诗人苏东坡之间,湖北荆山和安徽荆山之间作出取舍,理由:和氏璧出现的时间是公元前741年左右,当时楚国的领导人是楚历王蚡冒。楚历王在位17年,虽然他大力为楚国开疆拓土,但楚国地理版图还没有扩展到安徽中部的怀远;另和氏璧属荆山玉体系,这种玉只产于湖北南漳地区。
所以基本可能肯定:和氏璧出产于湖北荆山。
卞和从荆山里发现和氏璧后,献给了楚历王。对于楚国来说,历王是一个不错的君主。他称王之后,乘柴车穿破衣开辟山林 ,开疆拓土,曾出兵征服陉隰(小国) ,增强了楚国实力。卞和献玉后,楚历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
历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韩非子-和氏》中没有说明卞和是一个什么人,但有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被褐怀玉,可以帮我们判断卞和是什么人。这个成语中的卞中,穿破烂的衣服,却怀抱价值连城的宝玉。可推断当时的卞和不是有钱人,也不是贵族。
王室玉工辩别"和氏璧是一块石头后,按照当时楚国法律,卞和让砍掉左足。看走眼就要砍足,天下人还有谁敢献宝?
卞和还敢.
一年后,楚历王死了,楚武王即位。楚武王熊通,也是一个铁腕的君主,为楚国开疆拓土的力度更大,先后灭掉国势强盛的权国,还有随国等地。卞和以为武王是一个英明的王,所以复出献玉。王室玉工依然鉴定为石头,结果卞和以欺君罪再刖右足。
《韩非子-和氏》 没有讲清一个问题,两次鉴别是否让同一个“玉工”鉴宝?
历王虽死,但上次鉴宝的玉工没死吧?!
卞和复献。武王命玉工再验。这位玉工和“王”的心理一样?一个被褐怀玉,囚首垢面之小民,能看懂宝?
结果还是石头!
卞和再以欺君罪,刖右足!
个人初步估计,卞和第一次、第二次献宝是碰到的玉工是同一人。因为卞和第三次献宝时,"文王(才)使良工剖璞,第三次献宝,这个“玉工”才用"剖"的法子,鉴定出宝玉。
可怜的是卞和,两次献宝,第一次,变成跛子;第二次,变成瘫子。(楚武王公元前公元740-公元前690年在位)以后的数十年时间,楚国荆山地区,有人常常看到一个衣服破到不能再破的人,老得不能再老的人,在山里爬来爬去,或喃喃自语,或仰天长哭,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老疯子。
楚文王(公元前690年)即位,一次到荆山出游,看到一个失掉双足、枯发披肩的老人,抱一块石头哀号于荆山之下。
楚文王特奇怪,遣人问询,去问卞和的人,可能听说过卞和的事迹,他大声呵斥:天下被刖足的又不是你一人,嚎什么嚎?
这个瘫痪之人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我不是为我失去的双足哭,我是哭明明是绝世宝玉,所有人却都说它是一块石头!我是哭明明是一个诚信的君子,所有人却都说他是骗子!)
来人向楚文王汇报了卞和原话,文王将信非信,又十分震惊,他“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
楚文王乃至整个楚国,都被卞和的忠诚与坚贞感动了,震撼了!为纪念卞和的遭遇和精神,楚文王把此玉命名为“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