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的“无后为大”并不是指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百善孝为先”这一句出自清人《围炉夜话》的文章中。因其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以致于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五个字“百善孝为先”的家喻户晓。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百顺孝为先”皆反映了我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表弟说他的奶奶一个人守着一个房,因从小就不喜欢他的爸爸,在一个村子里也少来少往。他的奶奶有四个儿子两个姑娘,孝不孝顺我不知道,要是听表弟一面之词的话,有的还好,有的就非常不像话了。我说很多事情都有因果,一下子触及到了表弟压抑的情感,道出了些许糗事。
若干年前,表弟奶奶的一个姑娘在下雨天的农村田地里跟着家人施肥用一块化肥袋子垫在内裤内阻拦猝不及防的“大姨妈”后日子没过多久就死了。奶奶的一个儿子学了理发后赚了非常非常多的钱被坏了良心的媳妇与外人通奸谋钱下毒陷害致死。奶奶曾双手提拎着小时候一个姑娘的手脚从农村坚硬的火炕一头扔到了几米外另一头。痛骂了表弟的爸爸因将一路爬来至家路口无人理会的婆婆抱进了屋里放在炕上。
表弟是这家族里唯一的一个男孩,如果他结婚后生不出男儿,说难听一点就是断子绝孙了。我问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他说不孝顺有三点吧!没有后代是最重要的吧!
此言差矣!“孝顺”出自《国语·楚语上》。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古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不顾事实,盲目顺从,陷父母于不义,是为不孝。
表弟的爸爸将自己一路爬来无人赡养的奶奶抱到屋子里才是真正的孝,因其没有陷母亲于不义之中。如若顺从他母亲的意愿为孝的话,岂不是陷母亲于不义之中,实为不孝。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曾参问孔子:“冒昧的问您下,子女顺从父母就可以说是孝吗?”
孔子立刻回答道:“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做父亲的若能有谏诤的儿子,他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中。因此,做儿子的若看到父亲有不义,就应该直言相劝。为人臣看到君王有不义的行为要进言劝止。做儿子的如果一味的盲从父亲的命令,那又怎能称为孝子呢?
日常生活当中,盲目的顺从父母的意志意愿的人一直以为自己在遵守孝道。实则不然,若陷父母于不仁不义之中不但不孝,还是大逆不道,要有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的《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意思是“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这里孟子并没有说出其他两个不孝具体是指什么。
后来汉代人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其中第一种不孝就是一味的顺从父母的话,陷父母于不义。第二个不孝是家里穷父母年纪大了,自己却不去赚钱。第三个不孝是不结婚不生子,绝了祖系血脉。
这个东汉经学家赵歧的“注”广泛流传,但有悖孟子的原文。一,孟子说“不孝有三”仅仅说了“无后为大”,其他两点未说明。二,孟子原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说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并不是指没有后代,是指没尽到儿女的责任。既与现今大多百姓普遍的字面理解和认识也是不相符的。
因此,对待老人“孝顺”是不是准确有待商榷,孝敬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值得深思。“无后为大”并不是指不结婚不生孩子没有后代,而是说我们要尽到作为儿女后辈的责任,这个责任范围可就大了去了,并不是单指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相信任何一个家庭都是一样的,彼此互敬互爱着。岁月对我们的父母毫不客气,对我们也是给块糖再扇个嘴巴子。我们不怪岁月,甚至还要感谢,正因它的如此这般,才能彼此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时光,更加亲密无间的生活。
有的儿女不在父母身边,有的即使在身边也因种种原因疏于关心,我们为老人做得确是太少太少。这不仅仅是因为被我们的子女占据了时间,被生活所迫疲于奔命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主要的还是我们忘记了他们的存在,不能像时刻记着自己的小孩一样记着老人,时时刻刻惦记自己孩子一样惦记着父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理解了这句话真正的意义同时,重申一下作为儿女们的责任和义务,善待老人,从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