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些年轻人造的新词。
而最近在9月份,2021年度华语网络热词排行榜,无疑又增加一元猛将:社交牛逼症。
从字面意思上不难理解:跟“社交恐惧症”截然相反,在社交方面毫不胆怯;很多人常常会把对社交的恐惧归咎于“心理素质不好”,而社交牛逼症正好相反,“心理素质过好”。。
人来疯是他们的别称,放飞自我是他们的外在表现,骨子里反映了他们不在意世俗眼光的不俗品质。
他们具有一句经典名言: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该病症的溯源已不可考,但在各种社交和视频平台上,都流传着患者们日渐狂野的传说。
事实上,我们的长辈们,才是人类社交的天花板,相信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这种经历。跟妈妈一块儿逛菜场,一个小时没买两样菜,走五步停十分钟,她好像跟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跟这个条街的每个人,都熟到即使是你独自路过,都会有不认识的阿姨说,要给你介绍对象。。或许在老一辈人眼中,邻里唠嗑,陌生人搭话是再正常不过的沟通方式了。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单机式社交,自己吃饭、自己看电影,虽然自由,但偶尔也会觉得寂寞;但我们会不自觉地崇尚“外向”,有的是自己本身希望外向一点,有的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外向的社会,”觉得如果将自己扮演成一名外向者,工作和生活会变得更好一点。社交牛逼症的出现,反映出我国没有搭讪文化的情况下,需要一种新的形式和他人进行搭话前准备。一个人如果有什么行为让人觉得好笑时,通常会让陌生人降低对其的防备,从而容易建立起首次的联系。而在生活中,相比于时刻活在苛刻的自我审视,“社交牛逼症”不顾他人眼光的自由和“放肆”是很让人印象深刻的。在迈出那一步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对方会有怎样的反应,只有主动伸出手的人,才能得到答案和结果。抛开过度夸张的、甚至以变态表演搏出位的牛逼症之外,现实中更多的社交牛逼,还是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控制的;这中原因,一方面是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的积累带来的自信;另一方面是逐渐认清,社会交往中“别人的看法”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有时甚至是被虚构和假想出来的,是我们强加于自己言行的条条框框。最重要的是,性格内向的人在生活中很可能会被别人说“放不开”、“上不了台面”,而外向的人收到的评价则更多是“大气”、“受欢迎”。在职场中,特别需要跟人打交道的业务(金融、法律等)则更是如此;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领导一般都要外向一点,和谁都能聊得来。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我们会不自觉地希望自己成为外向的人。所以,当看“社交牛逼症”视频时产生一种“不在乎别人简直太爽了”的感慨时,或许要反思: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需求、体谅自己的感受了呢?相信随着这个梗的热度和讨论度越来越高,社交牛逼症也会在形式上被进一步弱化,成为许多人的自我认同标签,进而与社恐这个大团体形成温和对立的微妙局面。而如今,更为平衡的社交牛杂症已经出现,相信不远的未来间歇性社恐、社牛分裂症也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