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新能源行业的变与不变
Hello,大家好,我是球神。
过去我的企业/基金分析文章主要围绕消费、医药、互联网、传统制造业为主,今天终于有机会能聊聊新能源行业,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新能源行业终于又降温了,跌得健康了,没那么贵了,估值进入可观察区间了。
细心的朋友会注意到,实际上今年4月底随着大盘的探底,新能源行业也跌到了估值低点,但那个时候几乎所有行业都跌,而后新能源快速反弹。
这次似乎不一样,随着疫情的全面放开,以高端白酒为代表的消费走出了低点,市场存量资金开始从新能源赛道撤离,场外增量资金还在观望,这显然是好事,说明新能源赛道抱团终于开始瓦解,过去2年积累的泡沫终于开始破灭,价值投资者有了重新审视和投资这一行业的机会。
中证新能源指数
中证光伏产业指数
这是新能源行业三大指数的最新估值情况,经过近几个月的持续下跌,新能源指数和光伏指数相对估值来到历史低点,绝对估值进入20倍PE对应10%以上ROE合理观察范围。
虽然这几个指数和ETF成立时间还不够长,估值波动也比较大,但显而易见的是,现在的新能源相比前两年便宜了,未来5年的预期回报率有一定吸引力了。
投资投的是未来行业/企业的盈利确定性和成长性,那站在现在的时间节点,我们来看看经历过一轮暴涨和两轮大回撤之后,未来新能源行业的变与不变。
不变的:
1. 全球在本世纪70年代力争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没变,我国计划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也没变。
这意味着长期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的导向没变,全球未来对能源转型技术发展的投资额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2. 新能源行业市场空间还是足够大,光伏、风电、储能、整车未来都有几倍以上的增长空间,行业仍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很多投研机构预测未来5年行业的复合增长在20%以上。
这一点显然是最核心的,就目前的经济环境而言,放眼望去,有这么大发展空间的行业基本没有,半导体?创新药?周期更长,技术突破更难,国内相比没有优势,确定性不够。
另外,房地产时代已经落幕,互联网时代也在快速步入尾声,能扛起中国经济支柱的产业还得看新能源,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弯道超车的战略需要。
3. 新能源产业本质还是个制造业,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持续的工程师红利和相对欧美日韩的低成本优势这一点也没有变。
4. 行业目前整体基本面向好态势没有变,这是支撑长期投资逻辑的基础。
几个细分行业最新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
光伏装机方面:1-11月累计新增光伏装机65.71GW,同比+89%;其中11月光伏新增装机7.47GW,同比+35%、环比+32%。(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截至2022.11.30);
风电装机方面:截至11月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约3.5亿千瓦,同比增长15.1%。(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截至2022.11.30);
储能装机方面:《全球储能市场跟踪报告(2022年第三季度)》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50.3 GW,同比增长36%。(数据来源: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截至:2022.9.30);
新能源整车方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6.8万辆和7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5.6%和72.3%。(证券之星,2022.12.18)。
变化的:
1. 部分细分行业(光伏、整车)短期供给过剩,需求不及预期。市场应该不担心增长,而是担心增速不及预期。如果站在5年甚至10年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市场过于“聪明”的表现,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这难得的合理估值;
2. 随着竞争愈发激烈,未来各细分行业的竞争格局会变,现在的龙头未必是行业成熟期的龙头,核心还是需要关注企业的护城河优势是否明显。
3. 市场估值和资金情绪,这才是变化最快的,最核心的。没有永远上涨的行业,没有不破灭的泡沫。
人声鼎沸的时候需要理性一点,无人问津的时候应该果敢一点。
资本市场的历史规律依然有效:
短期看资金情绪、中期看行业周期、长期看价值成长。
所以在分析完新能源行业的变与不变之后,总结以下几点结论:
1. 新能源行业未来5-10年的市场空间、政策支持、工程师红利这些核心优势依然还在;
2. 目前部分细分行业的供需错配是市场和经济环境的短期结果,并不影响长期投资逻辑;
3. 当前的行业估值来到可以击球的位置,基于中证新能和中证光伏两大指数12%左右的加权ROE以及考虑到行业成长的确定性和估值均值回归的合理性,未来5年预期年化15%的收益率还是可以期待的,但热门行业受资金情绪的影响,需要做好波动较大的准备,且高估区域需要严格执行分批卖出,避免坐过山车;
4. 行业里的具体公司研究难度不小,我还在尝试研究和跟踪中,以后有机会再写写。
最后总结一句话:
不变的是价值,变化的是人心,新能源板块终于不再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