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你为什么总是不高兴?(深度好文)

2016-08-26 文史大联盟

我们每个人的快乐、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看问题的观念和态度。就像弥尔顿说的:“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


当今时代,大多数中国人都常常感到不快乐,学生抱怨学业重,上班族抱怨工作忙,妇女抱怨家务多,商人官员抱怨应酬频,老人抱怨子女不回家……每个人在疲于奔命的同时,精神都是深深的疲惫,口中都是满满的抱怨,生活似乎成了一场水深火热。



 究竟是什么让中国人一脸愁容?白岩松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9点,极具启发意义。而古人,也早已为我们开好了药方。

 

1、缺失信仰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内心的依归,因为心有所属而内心安稳,在现实的不如意面前能够从容坚韧。


古代的中国人曾有着很多信仰,你可以追求精神的解脱自在、山水田园的心灵安适,可以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甚至可以只抱着厚道做人、老实做事的观念本分、平凡地活着。不论追求什么,都有一种精神价值的底色在。


而所有这些,我们都丢弃和遗忘得差不多了,我们所追求和在意的,正与精神价值越来越远。如今的种种迷茫、空虚、烦躁和焦虑,无不源之于此。


所以当务之急,是回到我们重视精神价值的传统,连接回我们生长于心灵沃土的根脉。


如何回归呢?先要将目光从欲望的逐求挪回到内心的关照一点,以前你只是对精神太忽略了。然后从多读些好书、读点费劲的书开始,那里面都是精神价值的真传。


2、爱攀比

白岩松说,中国人的一生都用来攀比:孩子从小就被拿来和“别人家孩子”比较,小时候比较成绩,长大点又比较考上的是不是名校,毕业后又被比较工作够不够好、薪水够不够高,久而久之自己也习惯性地养成了攀比的习惯,再把这种习惯加之于下一代……


正如欲望是没有尽头的,攀比同样也没有,一生辛苦奔走在一条没有尽头的不归路上,能快乐才怪。


庄子追求的则恰恰相反,是“自适”,也就是悠然闲适、自得其乐。换言之,就是做自己想做的,要自己想要的,活自己的。这是从攀比中抽离,然后得到卸掉枷锁的“自由”。自由才能快乐,所以庄子说“逍遥游”。


3、对美好的事物不感动

中国人对于美,本是有着高度敏感和热烈追求的,山水田园的理想,诗词歌赋的创造,无不起源于对美的感动。美本来是无处不在的:自然中,艺术中,生活中;风花雪月,诗酒花茶……


对美的发现,源于一颗敏感舒缓的心灵。木心有首诗叫“从前慢”,所以从前才不乏美。


可是我们现在太“快”了,我们的眼睛和心被别的东西占满了,于是变得笨重、迟钝、麻木,不再能发现美,不再对美好的东西感动。


白岩松说,如果我们能为了欣赏路边的美丽花朵而停一下匆忙的脚步,因为叶子随风摇曳飘落的美态而心头柔软,看到小孩纯真无邪的笑脸而心生喜悦……那么,我们能感受到快乐的时刻将会多很多。


4、不懂得施舍

宋代张商英说“乐莫乐于好善”,古代称赞善人也说“乐善好施”,懂得付出而不只是索要,懂得帮助而不只是盯着私利,这样收获的,将是一种高级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因为这样的人,心中是有爱的,他把自己与世间连接在一起,于是能接收世间美好的反馈。


反之,一个人的心灵就是冰冷和封闭的,很难想象这样的人会快乐。

施舍,其实并不是富人的专利。给陌生人搭一把手,给别人一句鼓励,常常面带微笑……这些都是施舍。善,是没有高低贵贱的。


5、单调与规律

白岩松说,中国人缺少生活的热情与娱乐,生活通常是按部就班。学生的生活是三点一线,人生单调得似乎只有学习和书本。职场人的生活也是上班、吃饭和睡觉。也许到了老年,才会有大把的时间游玩,却要么忙惯了陷于无聊,要么身体不行了。


为什么富士康在短短的时间内会发生多起“跳楼”事件?因为人不是灰色的蚂蚁,人生过分的单调和规律会使人失去快乐。


这犹如温水煮青蛙,是生命质量的慢性自杀。《周易》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要想不单调和过度规律,就要让生活丰富起来,打破既有的惯性,多些娱乐,多出去走走,培养点兴趣爱好。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放空身心,不要紧紧抓住昨日的心灵垃圾不放,每天都用一颗全新的心灵去生活,像《大学》中所说的那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而眼睛永远往前看,永远抱着希望,则是秘诀。


6、焦虑无处不在

的确,中国人现在无时无刻不处在焦虑之中——焦虑社会不公、焦虑没钱没权、焦虑物价不断飙升、焦虑食品不安全、焦虑子女教育、焦虑环境污染……似乎总有焦虑不完的事。


而焦虑却是快乐的反面,这么多焦虑,这样焦不完的虑,人又怎会快乐?


焦虑是一种患得患失,患得患失则是一种虚妄——老子早就告诉我们“祸福相依”,庄子一再强调一切相对,佛家也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本性虚幻;说白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得失,得失只是一种短见、我执。

一切所谓的得到,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停留,所以要来也不迎,去也不留。看得破,放得下,就是不焦虑的办法。我们也许一时做不到,但必须开始做,否则一辈子就毁在焦虑里了。

 

7、压力太大

白岩松说,中国人面对的压力非常多,工作的压力、成家的压力、抚养子女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等等,在这些重压之下,他们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去缓解这些压力;就算有时间,也未必有能力。


日积月累之下,这些压力带给中国人的就不仅仅是不快乐,甚至会伤及他们的健康。


不知你想过没有——我们的压力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可是我们的生活水平明明比古人好了很多呀!为什么却不如古人快乐,不如古人更重视精神生活、更具精神品质呢?


一个原因就是前面说的攀比,也就是说你的奔波并不只是为了自身生存,还在为了跟别人比,想比别人过得好,居于别人之上,至少不比别人差,差就受不了。


另一个就是总觉得快乐是跟物质、跟好的生活是正相关的,而颜回、庄子等贫寒落魄却自得其乐的古人,以及西方街头那些领救济金生活却整天乐呵呵的乞丐,却向我们否定了这一点。


所以这是个观念问题,一念之间,天堂地狱。佛家说“境随心转”,外在的美丑好坏,是决定于自己的心、因心念的转变而转变的。看到自己观念里的偏差,换个角度看问题,你就能更豁然开朗一些,更容易快乐。


8、不敢坚持做自己

父母亲朋的期望,师长同学的期望,领导同事的期望……中国人被很多人期望着,从而不能坚持做自己,这也算是一种中国特色了。一个人要成为父母的好儿子、妻子的好丈夫、儿子的好爸爸、朋友的好伙伴、同事的好搭档,唯独不能成为想要的自己。于是自己总和自己打架,自然也很难真正的快乐。


在中国的现实里,要做到坚持自己的确是很难的,因为意味着对别人的违逆,难免起矛盾冲突,难免要有所舍弃。除了少数志向远大、气概干云的人,这条路并不适合大多数中国人。好在老祖宗还提供了另一条路。


那就是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庄子所说的“外化而内不化”,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外圆内方”。为人处事上跟大家保持一致,但是内心有自己坚定、明确的原则、思想和理想。承认吧,大多数人在行为上妥协的同时,内心也一并妥协了。


内心坚持做自己或许并不能改变现实,但对于获得快乐,却是十分有用的。


9、心灵的封闭

容易快乐的心灵,一定是开放的,因为会向外“看”、朝外“走”,沐浴着阳光,观赏着世间风物,感知着一切微妙充实的美感。如果心灵封闭了,心中就只有一方狭窄逼仄的黑暗空间,不见天日。


心灵封闭的人,我执深重,感情冷漠,逐求外物。内心被欲望占满,眼睛无暇他顾,心肠硬而没有爱,注定与快乐无缘。很多中国人,都掉进了这个坑。


开放的心灵能宽容,这就是儒家境界;开放的心灵能博大,这就是道家境界;开放的心灵能自在,这就是佛家境界。如此,则生活无处不是安然舒心。


世间有清风明月,有笑颜欢歌,有小桥流水,有草长花开。生活本该是充满诗意的,而我们却错过了多少美好呀。



内容来源:新浪新闻。

看文章不过瘾?扫码关注,更多精彩等你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