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明朝最震撼的权位之争,偏偏没有死一个人!

2017-10-02 文史大联盟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明朝代宗朱祁钰景泰时期,明代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1457年)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




七年软禁生活



明英宗土木堡被俘,北居一年。被蒙古瓦剌部放回来以后,被景泰帝安排在南内居住,加派靖远伯王骥看护,实际上是监视,不过,这个王骥是个官迷,因为于谦和宰相王文等人都很讨厌他,所以,他反而和英宗的关系越来越好,这是景泰没有料到的。


英宗名义上是太上皇,实际上却是没有任何自由。景泰给他的限制很多,不仅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而且日常的饮食衣物都是从一个小窗户递送进去的。为防止南宫与外面联络,纸笔极少供应。


英宗的伙食不是很好,开销也不够,都靠着英宗的皇后钱氏做一些缝缝补补的活计偷偷送到宫外去卖掉,以弥补开支用度的不足。有时还要靠娘家贴补一些。有个太监说南宫的树木多,恐怕会有人越过高墙与英宗联系,景帝遂命人将大树砍伐掉。


可以说,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七年的软禁生活。


英宗早年和太监特别是资格很老的太监们很熟,这时,看守英宗的宦官中有一位老资格的太监阮浪。此人是和范弘等四人一起在明成祖的时候就入宫的,这时已经经历四朝了,不过,阮浪的运气很差,混了这么多年,也才是个少监,连个太监都没熬上。不管怎么说,阮浪是英宗的旧相识,两个人又都运气不好,因而,共同语言就多了。


英宗是个很念旧的人,他一高兴就把自己用过的一把金刀和金袋送给了阮浪做纪念。偏偏阮浪和一个叫做王瑶的关系很好,他随手就把这个金刀转赠给王瑶。王瑶和锦衣卫指挥卢忠关系很好,卢忠一见到这把金刀后就借机把王瑶灌醉,偷了金刀,送给太监高平。


高平立刻上奏告变,景泰非常重视这件事,认为人赃俱在,认定是英宗准备谋复皇位,下旨逮捕阮浪、王瑶,大刑逼供。阮浪和王瑶都不肯乱咬,景泰命将王瑶凌迟处死,阮浪死于狱中。


英宗复位以后,追封王瑶、阮浪。卢忠本人没有想到惹了这么一场大祸,找人给出主意,这人告诉他让他装疯,于是,卢忠就装疯,逃脱了罪责。不过,英宗复位以后,把卢忠、高平都凌迟处死。


这件事给景泰的刺激很大,以后更加留意防范英宗的举动了。


虽然景帝时时刻刻防备英宗复辟,但他并没有对皇兄做得太过分。有个叫徐正的刑科给事中建议英宗不宜居住南宫,应迁置所封之地以绝人望。景帝听后愕然,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反而将其治罪。


在对英宗严加看管的同时,景帝还谋划换掉太子。景泰帝登基之时,曾许诺将来传帝位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并立其为太子。但是景帝即位没几年,就想换自己的长子为太子,只是苦于一时间没有什么好办法。




震惊华夏的"夺门之变"



景泰三年,景泰准备换掉原来的太子见深(英宗的儿子),改立自己的儿子见济,他怕大臣反对,事前征求太监王诚、舒良的意见,这二位出了一个馊主意,就是收买大臣。景泰居然就相信了,他不断给内阁学士和七卿中的一些人加官晋爵,时常加以赏赐。他赐给王文、陈循等银子百两,金子五十两。大臣们都已经得到王诚等人的关照,立刻表态支持易储。


这时候,广西的土司官守备黄竑因为杀害他的侄子全家被抓获,经过高人指点,这个黄某乃于千里之外的广西上表要求易储,景泰看后大悦:万里之外,乃有此忠臣。立即免去黄某的死罪,加官都督同知。


景泰把黄某的表章交付内阁,要求大家签名表态,大臣们知事已至此,纷纷表示赞同,称"父有天下必传于子,此三代所以享国长久也"。景帝十分高兴,给大臣们加官加俸,并于五月初二日,册立朱见济为太子,废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沂王。


被软禁在南宫的英宗听到这个消息,真不知作何感想!一直被视为心腹之敌的也先在得胜后还能够礼遇自己,并护送南归,虽然有他的政治企图,但也总算仁至义尽。而自己的同胞兄弟不仅占据了皇位,还对自己处处提防、严密监视,并且废了自己的太子,绝了自己的后望。


当时只有于谦没有签名,后来是陈循代于谦签的名。于谦知道事情越来越复杂,叹息说:"此一腔热血,竟洒何地?"可惜太子更立后,好景不长,见济在次年竟然病故,这样一来储位虚悬,大臣中又有不怕死的出来主张让见深复位东宫,景泰气得要命,当场就把上表的章纶、钟同下狱,后来,钟同被活活打死。


于谦愤然上奏挽救这俩人,但是,被景泰拒绝了。景泰只有见济一个儿子,这时,他求子心切,天天和妃子们练,结果,无一中镖,反而把景泰的身体给搞垮了。于是,有一伙人就开始打上英宗的主意了。主要有石亨、太监曹吉祥、王骥、都督张軏(英国公张辅的弟弟)、杨善,主谋就是徐有贞。他们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


公元1457年(景泰八年)正月十二日,景泰帝得了重病,以石亨代行祭天,石亨得报以后,立刻和徐有贞、曹吉祥联络。十四日,徐有贞、石亨等人已经和孙太后、英宗取得联系。十六日,于谦再度上表请求复立见深为太子,景泰留中不报。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震惊华夏的"夺门之变"。


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集千余名士兵进入内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


当走到东华门的时候,有士兵问:何人?英宗大喊:我太上皇也。于是,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不敢阻拦,众人兵不血刃地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


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献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统皇帝。


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山呼万岁,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景泰帝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英宗于正月十七日正式复位,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


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宝座的当天,就传命在朝班中逮捕于谦。石亨、徐有贞给于谦定下的罪名是迎立外藩、图谋不轨,论刑当凌迟处死,籍没家产。石亨以前曾经是于谦的部下,经过于谦的推荐,进而成为大将,在北京保卫战中立有功勋,也是于谦以谦让为本,让石亨独得封侯之赏,石亨转而推举于谦的儿子为副千户,于谦以朝廷礼制不合拒绝,深为石亨所恨。


此外,石亨多行不法,被于谦参劾,怀恨在心;徐有贞本名徐珵,曾经力主迁都,遭到群臣和景泰的呵斥,此后,他求于谦帮忙复官,于谦知道徐有贞还是小有才干,所以,代为上表,哪知道,景泰深恨徐有贞其人,坚决不许,徐有贞见此以为于谦不为自己出力,深恨之,后来,他又求陈循,陈循劝他改名,这才改名徐有贞。




于谦被杀



英宗此时倒是比较倾向于不杀于谦,他说:"于谦实有功。"不忍心杀害功在社稷之人。可是,徐有贞、石亨等人马上把当年英宗蒙尘的时候,于谦主张立景泰的故事说出来,而且,进一步阐明:"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意思就是说,如果不杀于谦,你就是得位不正,没有合法性。这样英宗才下决心杀于谦。后来,经过群臣力争,开恩改为斩首。


于谦和王文被捕以后,在狱中受到酷刑的审讯,王文受刑不过,为自己辩护,于谦朗然笑道:"亨等意耳,辩何益?"大义凛然。明英宗、徐有贞、石亨这些刽子手对于谦抄家的时候,才发现"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他们都大惊失色。


于谦临刑的时候,据史料记载:"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妇孺,无不泣洒",当时的民谣唱道:"鷺鸶水上走,哪里觅鱼嗛(于谦)。"锦衣卫指挥鞑靼人朵儿是太监曹吉祥的门生,他不畏死,亲临刑场为于谦哭祭,遭到曹吉祥的痛打,朵儿不怕,第二天仍旧坚持去,曹某也没办法了;宦官裴某协助于谦少子于广逃往民间隐居;指挥同知陈逵感于谦的冤枉,不顾个人生死,亲自收敛于谦的遗骸;兵部侍郎吴宁是于谦的部下,为于谦亲自选定女婿,后来安葬于谦。这些忠义的举动都说明公道自在人心,不是杀戮能够灭绝的!


于谦死后,归葬西湖,后人有诗:有赖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南明抗清名将张煌言也说:"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后人以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抗击侵略者,在民族、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的民族英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于谦的公而忘私的大义风格和品格:据浙江人屠隆记载,于谦事前知道石亨等人的密谋,那时候,军队都在于谦的掌握之中,于谦只要一声号令,徐有贞、石亨顿时化为乌有,可是,于谦说:"顾念身一举事,家门可保,而两宫不全;身死则祸止一身,而两宫得全。"功则归人,祸则归己,大公忘私,大义凛然!


成化二年,明宪宗迫于人民的呼喊和朝野的压力,给于谦平反,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有司岁时致祭。万历中,改谥忠肃。杭州、河南、山西皆世奉祀不绝。祭文称:"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才,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一时天下人心稍稍平复。


于谦被杀,可能始终是英宗心中不可解开的一个心结。英宗复位后,陈汝言继于谦为兵部尚书,不到一年,因事获罪,抄家时缴获赃物巨万。英宗召大臣去看,很伤心地说:"于谦在景泰朝深受重用,死的时候却家贫如洗。陈汝言贪得也太多了吧!"于谦抄家之时,家无余赀,只有正门锁得紧紧,打开一看,却都是景帝所赐的蟒衣和宝剑。故而英宗如此感叹。于谦诗文亦佳,《石灰吟》被认为是他人生的写照:"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死了以后,蒙古又开始屡屡骚扰明朝北方边境,英宗计无所出,只是忧心不已。有一天,恭顺侯吴谨趁机在旁进言:"如果于谦还活着的话,一定不会让敌人如此猖狂。"英宗听了,默默无语,也不怪罪吴谨,想必其内心肯定会起波澜的吧!


石亨因拥立有功,受到英宗的重用和赏赐,由武清侯升为忠国公,食禄1500石。本来景帝很信任他,病重时让他代行祭祀大礼的。没想到他却趁机发动了这场政变。




石、曹之乱



而景泰皇帝则在二月初一被废为郕王,还居西内。这时候,有个笑话,因为朱祁镇复位心切,正月十七宣布复位,可是,他忘了废掉朱祁钰,一时间,居然有了俩皇帝,只好在下月下旨废掉朱祁钰。朱祁钰被废以后不久就死了,对于他的死因,明史上只说是薨。


据考证:是朱祁镇派太监蒋安用布帛给勒死的,这件事在明朝就很是被大家所坚信,包括明宪宗朱见深,只是因为英宗的面子不可能公布罢了。另有一个旁证也可以说明问题:


景泰的皇后汪氏反对易储,被景泰废掉,明英宗本人一向不赞成殉葬,他也是明皇族第一个废除殉葬制度的皇帝,然而,当景泰死后,英宗不仅不感谢这位当年保护他儿子的弟媳汪氏,反而下令汪氏殉葬。这件事遭到钱皇后和见深的一致反对,连孙太后也出面干预,这样,朱祁镇才放弃。从这件事看,对待汪氏尚且如此,对待景泰那就不难理解了。何况自古以来,为了皇权,弟杀兄、子杀父都比比皆是,这又何足为奇呢?


朱祁钰死后很是凄凉,史称:谥曰戾。毁所营寿陵,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直到朱见深做了皇帝以后,才给这位实际对明王朝有过大功的叔叔平反,这也是明宪宗一生做的第二件也是最后一件漂亮事(第一件是给于谦平反)。


成化十一年,正式下旨:"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议谥以闻。"此后,追谥:景皇帝,庙号:代宗。


英宗自小受到良好的宫廷教育,本性也不坏,只因贸然出征,沦为阶下囚,不仅自身命运陡增波折,也使大明帝国陷入危机。不过,也许正是由于被囚、被禁的经历,使得英宗对命运多了几分敬畏,对人命多了几分尊重,对世事多了几分理解。因此,天顺朝的政治比起正统朝来,要清明的多,英宗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


在英宗复位之后,做了几件颇为史家所赞赏的好事。其中一件就是恢复宣宗废后胡氏名号之举,并使之葬礼如仪。第二件就是释放建庶人。


建庶人是建文帝次子朱文圭。1402年,明成祖攻入南京之后,建文帝及其长子朱文奎不知所终,次子朱文圭则被成祖幽禁起来,称为"建庶人"。到英宗天顺年间,建庶人已经在长期的幽禁岁月中从两岁幼童长为50多岁的老翁了。大概由于也曾经历过长期被囚的生活,英宗突然有一天想起了这位远房叔叔,动了恻隐之心。他跟李贤说不忍心再囚禁建庶人。


李贤对此大加赞赏,于是英宗不顾左右近侍的反对,派人给建庶人修建了房屋,任其自由出入,并供应生活。说起来,英宗的皇位是他曾祖从建庶人那边抢过来的,在当时曾遭到天下人的质疑或反对。英宗身边的人担心放出建庶人会出变故,他倒很有气度,说:"有天命者,任自为之。"释放建庶人一事受到百官和百姓们的真心赞叹,也算是给50多年前的纠纷做了一份补卷。


还有一件事,对英宗以后的帝王影响很大,那就是废除殉葬制度。明太祖死的时候,许多宫人陪葬。自此之后,成祖、仁宗、宣宗、代宗去世都以宫妃殉葬。英宗觉得这很残酷,临终前遗诏停止殉葬。此后明代各帝都遵从这个遗诏,不再以宫妃殉葬。


英宗所做的这几件事,被史家赞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明史》称英宗在位期间,"无甚稗政(坏政策)"。可是,英宗并不能遏制大明帝国日益走向危机的趋势。到他儿子宪宗的时候,情况就有点恶化的兆头了。公元1464年(天顺八年)正月,朱祁镇病逝于文华殿,享年38岁。朱祁镇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的人生道路。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后语: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看文章不过瘾?扫码关注,更多精彩等你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