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雨江南到神秘从江,这支实践团连续四年接力“推普”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贵州和江苏,一在河之畔、江之滨,一在山之谷、云之端,虽东西相隔千里,但一江同饮、山海共情。注入江南学子新力量,续写“苏贵”情深新篇章,7月中旬,江南大学“心手相牵”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跨越1800公里,在贵州省从江县开展第四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充分发挥成员研本学段交融,“教育+文学”学科交叉优势,推普支教洛香镇独栋村独洞小学,肩负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在大山褶皱深处的村庄,担当乡村振兴推普新动力,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大凝聚力。
01
一套融入侗族文化元素的推普课程
“老师,你手里拿的是我们侗族的鼓楼模型吗?”实践团成员彭莉将精心搭建好的侗族木构建筑模型展示在讲台上,立刻引起了台下同学们的阵阵好奇与激动。侗族鼓楼,通体全为木质结构,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拔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层层支撑而上。实践团成员彭莉和陈佳丽将推普课程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从讲述鼓楼的历史沿革和建筑构造到带领同学们亲手搭建侗族建筑积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切实体验祖祖辈辈的智慧结晶。彭莉在课堂上告诉同学们“光是按照图纸搭建积木模型就已经相当困难,现实中要搭建起如此复杂却又精巧的鼓楼,必然更有挑战。我们也要继续传承先辈的这份勇气与毅力,不断开拓进取”实践团历时两个多月的打磨,创新设计了“普语引航,育人育心”课程体系。其中“侗韵今风”系列课程从侗族建筑、服饰、乐器出发,让老师们带着学生一起搭建侗族建筑积木,体验扎染技艺,聆听侗族乐器的美妙旋律,并走访民间音乐艺人,丰富民族文化课程,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此外,实践团还让孩子们体验了诵读经典、演绎戏剧、临摹汉字书法的独特魅力,而“知行合一”综合素质系列课程内容涵盖了心理健康、体育活动及科学素养等多个方面。通过做手工,玩游戏等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融进课堂,学进心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02
一次走进村民家里的乡村振兴调研
为了解独洞村乡村振兴建设情况,实践团成员们走进村民家中,与当地村民促膝长谈。在与独栋村驻村第一书记李丽兵进行交流时,他介绍道,近年来,村委带动村民以发展“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为目标,以乡村美化为建设重点,在创新中传承与保护侗族的优秀文化资源,积极打造独洞景观,为村民们铺就了一条致富增收的新道路。
谈及教育话题,李丽兵感慨道:“以前小孩子看到你们吓得都躲开了,现在能够主动和你们打招呼交流,这就是进步。孩子们学习普通话、汉字,能够接触到平时在学校学不到的科学、美术、心理、戏剧等多样的教育资源与形式。”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现在孩子们还能作为“小先生”带实践团到村民家里,发挥普通话、侗话双语优势,担任实践团的翻译官!
“大山娃”不仅是“推普”的“受教者”,更是持续推动“推普兴乡”行动的“生力军”,在“推普兴乡”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实践团依据专业优势,综合研判侗族地区推普难题,坚持“源头帮扶”“精准帮扶”“一体帮扶”的原则,秉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过程导向”的立场,把学龄“大山娃”转化为“推普兴乡”的“小先生”,形成一条以推普“小先生”助力“推普兴乡”的“江南之路”。
实践团踏上了走访乡村振兴亲历者的旅程,回首往昔的奋进之路。他们拜访了独洞村60余位村民,其中包括77岁的老党员吴梅英。吴梅英自2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54年的党龄。作为乡村振兴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她表示独洞村的变化真是说也说不完,政策更加开放,思想更加解放,教育和经济都在不断发展,日新月异。谈及入党动机与初心时,吴梅英深情地说:“我只知道,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做好人、做好事。党需要我在哪里,我就会义无反顾地站在哪里。”
03
一场赋能儿童成长的趣味运动会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7月19日,实践团与同学们在独洞小学携手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运动会。运动会设置了背夹球接力、一二三木头人、老鹰捉小鸡、团体跳绳四个趣味项目。在活动中,小运动员们大显身手,时而步调一致,展现出默契的配合;时而迅捷奔跑,灵活转身;时而又静止不动,等待时机,策略与智慧并存。独洞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和老师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实践团队长岳腾翔感慨道:“在这场趣味运动会中,孩子们所展现出的纯粹与活力以及他们与生俱来的野性,深深感染着我,让我看到了独洞少年的无限可能。”
不计较名次的高低,享受运动过程,是每支队伍共同秉持的态度。每支队伍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为此,实践团特别设立了“最佳团队协作奖”“身强体壮奖”“最佳松弛奖”等一系列奖项,旨在表扬每个孩子在运动会中的出色表现和独特闪光点。“我们希望让孩子们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正含义,明白在竭尽全力付出后,无论结果如何,他们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宝贵的,都值得骄傲和珍惜。”实践团成员苏晨予说。
04
一台邂逅侗族非遗的纳凉晚会
7月26日,实践团成员与同学们共同组织的纳凉晚会在独洞小学江南亭顺利举行,学生、家长和实践团成员们欢聚一堂,共同度过了美好又难忘的一晚。“琵琶轻弹,如泉水叮铃;侗笛远响,清越悠扬,穿透了时光的云层。侗族民间艺人身着民族服饰,如古画中的仙灵,一吹奏歌唱,便是千年的风霜,化作了莺啼燕鸣。”侗族大歌侗语叫“嘎老”,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986年,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亮相,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9月,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践团成员孟昕瑶激动地说道:“在接触到侗族音乐之前,我一直好奇,侗族的歌谣究竟是怎样的呢?而在此刻,它终于在我心里勾勒出了具体的轮廓。”
实践团与同学们最后以一首改编的《明天会更好》为晚会画上圆满句号,以歌声衷心祝福侗族文化能在新时代再次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纳凉晚会结束,在护送同学们回家路上,一位名叫潘启泱的侗族同学发表了深刻而富有见地的感言:每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并传承自己的民族特色,让更多人看到侗族文化的真正魅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自2021年起,江南大学“心手相牵”推普实践团每年暑期在独洞小学进行为期两周左右的推普支教活动,50余名成员的爱心接力使受益学生累计达到300余人。未来,“心手相牵”团队将继续在“推普兴乡”的事业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推荐阅读
主办单位:从江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吴燕珍
编审|袁丽娟 石敏
主编|张 琪
cjxwxc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