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社会

从江特色村寨 | 孔明,一座睿智的村庄

掌上从江
2024-08-28

雄伟的孔明山(陆进平摄)

“从江有座孔明山,山下有个孔明寨,当年孔明驻军地,孔明睿智留村寨。”孔明山区的苗寨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诸葛孔明是家喻户晓的思想家、战略家,而月亮山区乌牛河流域苗族村寨,无不将孔明村尊称为“分答嘎”,“分”苗语的“地方”,“答嘎”是苗语的“星星”,“分答嘎”在苗语里是“星光闪亮的地方”的意思,也就是有智慧有内涵有文化的象征。可见孔明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远眺孔明寨(陈光标摄)

古老时,这座山并不叫孔明山而叫“务岁”,“务”即苗语的“山”,“岁”是苗语的“大象”,人们远看这座大山像极了一头大象。传说,三国时期,南方混乱不堪,孟获是乌牛河一带的头领,因没有得到教化,无法无天,做了许多坏事,乌牛河一带苗民深受其苦。务岁山下的分摆苗寨有一个文人,上书诸葛亮,诸葛亮收到书信后,立即派兵南下,直达务岁,在务岁屯兵八日,就活捉苗王孟获。诸葛亮知道,孟获是一个有威望的少数民族首领,聪明勇猛,敢作敢当,急公好义,好好引导,是可以造福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于是,将他释放了。然而,孟获屡教不改,才流传了七擒孟获的故事。最后被诸葛亮制服,接受教化,堂堂正正地当了南方少数民族领袖。

因为对诸葛亮的崇敬,因而把他屯兵的务岁山改名为孔明山。土地改革时期的1953年建立乡,乡政府设在摆鸠,1954年乡政府搬迁到分摆,正式改名为“孔明乡”,1958年更名为“孔明公社”,就是后来的孔明乡。分摆村是孔明乡所在地,所以又把分摆村改名为孔明村。1992年以前属于加鸠区,撤并建后属于东朗镇的一个行政村——分摆村,1999年再次改名为孔明村。孔明村平均海拔880米,是一个有205户人家的传统苗族村落。直至今日,山上的苗民仍然称孔明为“分摆”。

孔明苗寨一角(陈光标摄)

孔明村不大,却是一个有胸襟的村庄,海纳百川,姓氏混杂,共有王、吴、李、林、胡、陈、苏、张、柴、潘、龙、高、韦十三个姓氏,如胡姓、陈姓、龙姓等姓氏迁入孔明时是汉族,如今都已演变成苗族了,但他们重视教育的传统却传了下来。王姓是孔明村的大姓,但是,开辟分摆苗寨的姓氏却是吴姓先祖,吴姓先祖当年来到孔明山腰上时,这里还是一片茫茫林海,决定在此开拓荒山扎营安居后,便将自己的寨子命名为“分摆”。“分”是苗语的“地方”,“摆”是苗语的“高山”,“分摆”即坐落在高山上的寨子。后来,开寨的吴氏家族迁徙到摆鸠苗寨了,现在居住在孔明村的吴姓是后面迁入的。

在乌牛河一带苗族,村庄起名字是有规律的,属于古老村庄的,村名开头的一个字都叫:分、摆、党等,如分摆、摆鸠、党易等,这些名字的村庄都属于本地苗族。带“加”字的,属于后来迁徙来居住的。比如:加鸠、加学、加水等,都是凯里一带的苗族迁徙而来。

孔明山区的文化教育起步早。清朝末期,摆鸠村的范氏家族便率先高薪聘请先生办起了私塾,培养了范炳灿这样的大山讼师、范金昌这样的教师,引领了大山的文化教育发展。同时期分摆办了私塾,开始有家庭送子女入私塾。最为难得的是,分摆在民国时期就有女童入私塾的记录,胡氏女务小,生于1896年,在其父胡志荣、叔胡志胜聘请先生开办的分摆污细私塾就读,足见孔明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务小成为孔明苗寨苏氏之母和大苗山上最早的识字女性。

民国三十三年(1944)孔明山地区便有了第一所国立学校——春发学校,校址设在分摆,第一任校长是骆丙钱,正是骆丙钱引入了孔明文化,并将“春发学校”改名为“孔明学校”。大山里的孔明人较早认识到“再穷不能穷孩子”的道理,愿意多出钱粮请先生。成绩优异的还进一步去外地深造,有许多人背负行李步行去停洞、下江,榕江、黎平等地读书。民国时期,县政府在今天的苗朋苗寨办了一所公学,要求每个寨有能力的家庭都要送适龄孩子来读书。许多苗寨人家害怕学习汉族文化,一怕儿子学了汉文化后被拉去当兵,二怕习了汉文忘了祖宗,所以,有送子读书任务的家庭,纷纷出钱出粮请不怕习汉文的分摆、摆鸠人家孩子顶名额去读书,如摆鸠的范金昌便是摆里富户王家恳请其代子赴苗朋读书而成为有文化的人。从而进一步造就了孔明人才,也增进了孔明文化教育的氛围。目前,孔明村有50多人在外参加公职,在校就读的大学生有24人,是西部村寨的翘楚。

孔明苗寨不放弃每位爱读书的孩子,家长第一时间观察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孩子是个读书料子,他们就要求德高望重的家族人协助教育。父母亲逢年过节,都要请老师到家里来做客,让老师给孩子指明方向,让孩子学习发挥到最佳状态。

孔明的教育得益于一个个不惜自我牺牲的老师,其中来自湖南的李宗明和来自天柱县的张宗良最为突出。二人在孔明以校为家几十年,都能讲一口流利的孔明苗话,李宗明凭着一个人微薄的工资撑起九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没有一个孩子辍学,这种精神深度影响了孔明人。孔明人是幸运的,每一个成才的孔明人,都凝聚着太多人的心血,正因为有这种优良的教育传统,使得孔明村的教育一直是从江西部的一面旗帜,人才遍布从江各行各业。

孔明梯田分布很广很散,最大的一片梯田就在寨脚,是乌牛河百里梯田的源头。秋天稻子成熟了,孔明梯田宛如一片片金黄的云彩,微风拂过,稻香飘逸,倘若你步行在孔明村的柏油路上,你会闻到一阵阵稻香,沁人心脾。冬雪来了,梯田又变成白茫茫一片,一丘丘梯田,宛如争风吃醋的银蛇,簇拥地纠缠在一起,一层层萦绕在山腰上。
孔明梯田
梯田是离不开水的,有了水,梯田就有了生命。古时候,人们为了丰收,没昼没夜地看守着自己的田水,还闹出了许多纠纷。“干旱田水闹兄弟,饥荒岁月远亲朋”的典故,说的就是为了抢田水兄弟闹翻,为了留住口饭吃,疏远亲戚和朋友。为了科学分水,聪明的孔明人最早使用了“刻木分水法”。每片田都安上坚硬的木质做成的木槽,按照田的大小比例,锯成大小不同的凹形木槽。修木槽那天,由寨老说明原因,杀猪祭祖,分肉到户,立下规矩:谁坏木槽,罚猪一头。每到干旱季节,水流不到远处的田,人们宁愿让田干旱,也不去堵塞木槽破坏规矩。人们不再为抢田水犯愁,杜绝了抢田水闹纠纷事件的发生。此后,孔明的“刻木分水法”逐渐为月亮山区人民接受,并使用到现在。

传说人们刚入住孔明,只不过是十来户人家,人口稀少,周边都是大森林,野兽经常出没,种的庄稼,养的牲畜,常常被老虎野猪破坏,甚至袭扰人居,人们深受其害。后来,人们发现野兽惧怕不同凡响的声音,于是,发明了芦笙,每到晚上一群又一群,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吹奏,老虎以为是什么庞然大物,都远离了寨子,再也不敢去破坏他们的牲畜了。

孔明芦笙舞
随着芦笙的发展,人们发现吹奏芦笙不但可以驱兽,还可以强健身体,表达情感,声音悦耳,节奏感又强,因此不断进化了芦笙的功能,吹芦笙比赛,跳芦笙舞,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孔明芦笙曲众多,在乌牛河流域最是有名,因此广受欢迎,许多年轻人都沉迷于芦笙舞,影响了农事,于是,孔明人对吹芦笙定了新规:从下秧种开始,禁止任何人吹芦笙,直到吃新节那天,才又允许年轻人吹芦笙、踩歌堂。
孔明牛堂
孔明村放牛打架时,大人们都要把自己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满身银饰,叮叮当当的来到牛堂。晚上罗汉们又带着姑娘们到自己的寨子去做客,踩歌堂,唱苗歌,通宵达旦。
对碰之前
中午踩歌堂时,老人家们都要细致观察姑娘们,中意的放在心里。晚上邀到家里来,把中意的悄悄地告诉儿子,如果儿子点头,问问姑娘若有意,这对年轻人就完成了他们的终身大事,这成了孔明青年人最主要的交友婚恋方式,孔明村大部分媳妇都是这样娶得的。用芦笙让女孩们高兴起来,也许她们就成为自己的情侣,所以芦笙是孔明村人寻找情侣的重要载体。

乌牛河苗族用优美的苗歌来传承深厚的苗族文化。孔明苗歌内容大致分为情歌、酒令歌和古歌几种,情歌短小,一个人与一个人对唱,这些短小缠绵的情歌,能让人神魂颠倒,倘若唱得特别投机,也许那两个人就成为终身伴侣。酒令歌是在酒桌上唱,主要是调节酒桌气氛,相互对歌,歌助酒兴,每唱完一首,大家都齐声吆喝,一起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所以,在孔明,有酒必有歌,歌是孔明酒文化的重要内容。

苗族文化就隐藏在古歌里,苗族古歌书写着苗族的历史和文化。孔明人最是重视古歌,只要唱古歌,整个村子喜欢唱歌的人都来听,内容丰富广泛,有苗族起源、民俗信仰、禁忌规范、生活哲理、重大事件、文明礼仪等等。人们用苗歌叙述的方式,让子孙后代一代一代地传唱下去。因而,懂得苗歌,也就懂了苗族的许多历史文化。对唱古歌时,以一方问一方解的形式推进,如果解开不来,就算已经输了。若输方不服气,又去拜访师傅学习了再战,在这样反复的来往对唱中,古歌得以传承。

孔明赛歌堂

孔明苗寨的苗歌闻名于乌牛河一带。传说,孔明苗寨一个名叫故兑的歌师,在乌牛河一带,已经找不到对手。后来,榕江县计划乡摆拉苗寨有一个媳妇,唱苗歌在都柳江一带无敌手,于是摆拉人用芭蕉叶包了一个辣子和一片木叶,派人送到故兑手里。故兑知道这就是赛歌的战书,为能找到对手而心情澎湃不已,把所有的古歌从头到尾温习了好几遍。

孔明芦笙舞

对歌到上半夜,故兑觉得对手水平一般般,怎么也不觉得是个唱遍都柳江无敌手的歌手,于是马上转唱了深奥的古歌,顿时对手唱不下去了。这时摆拉的老人们才故意说:“媳妇啊,她们唱累了,你接着唱吧。”于是坐在一旁一直静静听歌的漂亮女子接着唱下去,故兑才知道真正的对手出场了,于是他们唱了三天三夜,唱开了门锁,唱落了燕子,唱跳了塘鱼。摆拉人对故兑非常佩服,赠送故兑一头猪,从此分摆、摆拉结成友谊村寨。直到现在,每逢过年过节,摆拉苗寨和孔明苗寨经常来往交流苗歌,让苗歌得以发展到最高境界。

赛歌归来

2018年以来,孔明小学为了传承孔明村的传统文化,聘请了孔明村最有名的歌师,在校园里教授苗歌,跳芦笙舞,希望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将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通讯员 苏志德

来源:罗汉书吧

推荐阅读

1.东朗镇:朝天椒喜丰收 映红致富路

2.翠里乡:奖补验收惠农户,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主办单位:从江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吴胜华

编审|石   敏

主编|张   琪

总编|吴德军
掌上从江
☆☆☆☆☆☆☆☆☆



从江最权威新闻资讯平台
一个有温度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ID:zscj99
............................
投稿邮箱

cjxwxcb@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掌上从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