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OS云端对接教程04-华为OC平台创建MQTT产品使用mqtt.fx测试
1. 云端准备工作 —— 注册并登录OC平台
注册并登录华为OceanConnect平台,需要使用华为云账号登录。
进入后界面如下:
2. 云端操作 — 创建云端设备
2.1. 创建项目
点击创建项目:
填写信息之后提交:
创建之后,系统会弹出分配的应用ID和秘钥,应点击下载,及时保存:
打开下载的文件,可以看到其中存放的ID和秘钥信息:
接下来点击进入项目,进入之后界面如下:
2.2. 创建产品
选择创建自定义产品:
填写产品信息:
创建产品成功之后如图:
接下来我们需要创建该设备的属性和控制命令。
2.2.1. 创建设备属性
创建一个新的服务:
添加设备亮度值属性Lightness:
编辑属性值的详细信息:
设置完成之后如下:
2.2.2. 创建下发命令
点击添加命令:
然后添加下发命令的字段:
添加完成之后如图:
一个完成的产品创建完成。
2.3. 创建设备
2.3.1. 创建虚拟设备测试数据流
在设备管理界面点击创建虚拟设备:
创建成功,点击调试产品:
调试界面如下:
在设备模拟中模拟上报数据:
设备数据上报成功,接下来测试命令下发:
2.3.2. 创建真实设备
创建设备之后查看对接信息:
3. 准备证书和连接信息生成工具
连接信息生成工具
下载连接信息生成工具,运行“MqttClientIdGenerator.jar”,填写设备ID和密钥,生成连接信息:
设备ID:在设备详情中查看。
设备秘钥:刚刚创建设备之后弹出的,如若未保存,无法查看,需要重新创建设备。
填写完成之后点击生成,即可看到信息:
这个信息后续使用,暂时先不要关闭软件。
下载证书
下载证书。
其中使用的证书文件在Agent Lite\Java
:
4. 使用mqtt.fx作为客户端测试加密传输(mqtts)
配置 MQTT 的应用客户端,可以快速验证是否可以实现与物接入服务交流发送或者接收消息。
4.0. 前提条件
参考我的另一篇博客,下载并安装MQTT.fx客户端(1.7.1版本)。
mqtt.fx | 一款超级好用的Mqtt客户端软件(下载、安装、使用详解)
4.1. 添加配置文件
打开MQTT.fx,单击“设置”图标:
单击弹出的对话框的左下角的“添加”图标,新增一个配置文件,按照下面的设置填写相应字段:
Profile Name
:Test Huawei OceanConnectBroker Address
:49.4.93.24Broker Port
:8883Client ID
:填写小工具中生成的
选择“User Credentials”选项卡,并且按以下字段填写:
User Name: 填写小工具中生成的
Password: 填写小工具中生成的
选择“SSL/TLS”选项卡,勾上“Enable SSL/TLS”,并选择填写之前我们下载的证书文件:
单击“OK”按钮保存设置。
4.2. 连接服务器
选择“Test Huawei OceanConnect”,然后单击“Connect”按钮,连接成功之后如图:
在云平台可以看到设备在线:
点击调试设备进入调试:
调试界面如下:
4.3. 客户端发布消息——向平台上报数据
打开Publish标签,填写主题topic,例如:
/huawei/v1/devices/2db7f786-53c1-4e28-9897-0cac80d178ed/data/json
“codecMode”为上报的编解码类型,当用户使用自身开发的编解码插件时“codecMode”取值为“binary”,没有开发编解码插件的“codecMode”取值为“json”。
“deviceId”的值,对一机一密设备,使用deviceId接入时填写为设备注册成功后返回的“deviceId”值。
此处应该是:
/huawei/v1/devices/{deviceId}/data/{codecMode}
消息质量选择默认的QoS 0,输入框中填写以下有效信息:
{
"msgType": "deviceReq",
"data": [{
"serviceId": "Lightness",
"serviceData": {
"Lightness": 123
}
}]
}
在平台调试界面可以看到:
4.4. 客户端订阅消息——接收平台下发指令
成功连接后,即可开始订阅消息。
打开 Subscribe 标签,填写主题 topic,例如:
/huawei/v1/devices/{deviceId}/command/{codecMode}
这里应该是:
/huawei/v1/devices/2db7f786-53c1-4e28-9897-0cac80d178ed/command/json
然后在平台下发指令:
可以看到客户端订阅了,所以接收到该命令:
如有兴趣,大家可以再测试命令响应字段,方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