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弘正学苑独家秘籍】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提纲

2017-04-06 弘小编 弘正学苑

五、敏感期(概念)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

    第二章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简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简答)

教育目的。它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是金字塔的顶端。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即幼儿教育阶段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表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就属于这一层次。

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

三、制定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简答)

1、教育目标分解的方法要恰当;

2、教育目标的涵盖面要全面;

3、教育目标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第二节 幼儿园的任务

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一)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二)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二、幼儿教育的原则有哪些(简答和论述):

幼儿园教育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教育的一般原则,另一部分是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教育的一般原则:

(三)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1、教育的活动性;2、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四)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第三章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 全面发展教育与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简答)

四、幼儿智育(概念):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幼儿智育的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

五、幼儿智育的内容:

1、发展幼儿的智力;

2、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

3、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节 幼儿德育

六、幼儿德育的内容:

幼儿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儿(个性)两个方面

1、 发展幼儿的社会性①培养爱的情感②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③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和能力

2、 发展幼儿个性

幼儿德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等。

七、幼儿德育的途径:

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

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八、幼儿德育必须从情感入手,重点放在道德行为的形成上,具体应注意什么?(简答和论述论述时要扩充)

(1)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

(2)直观、形象,切忌说教,切忌空谈

(3)注意个别差异

    第四章 教师和幼儿

一、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

(一) 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

没有正确的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对于一个幼儿教师来说,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热爱幼儿,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幼教事业,是幼儿教师社会主义服务感、道德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最实际、最集中的体现。

(二) 健康的身心素质

没有健康的身体不可能搞好幼儿教育工作,这是没有异议的。要搞好幼儿教育工作,为人师表,教师的情感、个性、性格、行为方式等心理素质也是同样重要的。

(三) 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

作为幼儿教师,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因此有效地、高质量地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就成为老师必备的素质。正如思想家卢梭所说的一样,“热心可以补才能的不足,而才能不能补热心。”

二、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

(一) 观察力

幼儿教师的观察力(概念):主要是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力,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

在随机观察时,观察能力的高低表现为教师能否敏感地捕捉到幼儿发出的动作、表情或语言等各方面的信息并且快速的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

有计划的观察要求预先有拟定的观察项目,教师根据观察内容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列出最能反映问题本质的观察要点,然后按计划进行观察。既可观察幼儿的发展水平的差异,也

可观察幼儿的个体发展的独特性。

(二)沟通的能力

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和(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的能力。教师和幼儿的沟通方式有(非言语的)和(言语)的两种。

非语言沟通的途径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三、案例分析题:一位教师曾有这样的体会:“过去手工课,我总是让全班幼儿按我的示范要求统一做。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大喊不会做的幼儿身上,帮了这个帮那个,忙的什么也没仔细看。后来尝试观察幼儿的操作,从幼儿的小肌肉入手,发现幼儿的差异很大。积累了一定的资料后,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比较,我将全班幼儿平分为5等,布置任务时,按幼儿的不同水平提出要求,基本做到任务难度略高于幼儿现有水平。总之,哪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心中有数了。”你对这个案例如何理解?

答: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发展型教育必须从观察开始。它还说明,对幼儿现有状况的了解,有助于把握不可见的幼儿发展的 “下一步”,这是促进幼儿发展最有意义、然而又最困难的课题之一。教育既要促进幼儿发展,但又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如何把握这个“度”?解决这个难题最可行的办法,对老师来说,就是对幼儿长期地、深入地观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阿莫什维力所说的那样,“唯一的尺度就是我们教育的直觉。它是建立在对每一个人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每个幼儿的现有水平和“下一步”都不同,只有观察才能去发现这些差异,让教育建立在幼儿发展可能性的科学基础上。

四、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言语沟通方面可能存在什么问题?(简答、论述)

⑴教师习惯了自己讲幼儿听,总认为自己讲的是有价值的,而对幼儿的见闻、感受、提问等缺乏共鸣,所以很少有双向的交谈;

⑵谈话多在集体活动时,以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进行,个别交谈很少。

⑶教师对幼儿的谈话中,批评、否定多于表扬、肯定;指导、命令多于情感、经验的交流和分享。

⑷教师以为幼儿理解了自己的话,其实幼儿并没有理解;教师以为自己理解了幼儿的话,其实并没有理解

⑸教师缺乏与幼儿言语沟通的技能技巧或必要的倾听的耐心。比如幼儿口齿不清、谈话内容含糊、语法错误多时,常打断他们。

    第五章 幼儿园环境

第一节 幼儿园环境概述

    (读一下)一段时期以来幼儿园的教育在经历了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之后,开始了人本主义的观点,回归教育的本体,更致力于孩子学习的研究。另外,终身教育理念的确立,要求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必须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为此幼儿教育上也开始提出了要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什么是自主学习呢?它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者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立的接触事物,获得信息取的经验,提升认识,自主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性质是由环境决定的,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学习,幼儿自主学习的骨架特征,就是选择性。自主学习中孩子需要一个可以让他们进行选择的环境,来培养和表现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试想一统的环境,连选择都谈不上哪来的独立自由。但是幼儿园是一个教育机构不可能像弄堂的游戏那样来等待“无心插柳”的收获,因此,这个可选择的环境是有“一定”的界限的,是由教师提供的,确切的说是老师根据孩子的需要创设的它包括可选择的外在环境和可选择的内在环境,前者指的是孩子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的可选择性,而可选择的内在环境,是指学习时机和学习方式的可选择性,孩子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时机,适合自己的发展进程,选择自己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进行学习。

    可选择的外在环境的创设,需要的是老师对孩子的了解,而可选择的内在环境的营造,需要的是老师对孩子的理解。所以可选择的环境虽然是老师创造的,却是给孩子用的,不是摆事和花架子。孩子能否自由学习,可选择的环境是关键。

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孩子可选的环境呢?

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我们发现,孩子的学习状态,并不在于内容的深浅,而在于这个内容是不是孩子喜欢的,是否能激起孩子热情的,可否引发孩子探索和认识的兴趣,能不能使之成为孩子当前的需要,因此,在自主学习中,我们尽量从孩子中,从孩子的问题和矛盾冲突中,确定孩子的学习内容。

第二节 幼儿环境创设的原则

一、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则

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教育性。即环境设计的目标要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

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幼儿参与性原则

幼儿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

环境创设过程本身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

(1) 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2)培养幼儿的责任感。(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正确的观念:幼儿的参与是权利,不是“帮忙”。幼儿在参与中发展,克服“幼儿无能的思想”。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幼儿教育系统。五、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是指教师能利用环境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能帮助幼儿利用环境的条件来发展自己。

    第六章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第一节幼儿为什么要与家庭、社区合作

一、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庭

(一)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二)家庭是人的第一个学校

(三)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

★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没有谁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的信息源。

★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等都能更好地得到保证。

★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社区(概念)由居住在一定区域范围的人们所结成的文化生活共同体。在城市以街道委员会为基础,在农村以乡、村为依托。

三、幼儿园教育需要社区的配合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思是,幼儿园与其所处的社区、与幼儿家庭所处的社区密切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

1、 社区环境的教育性

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等,不仅是扩大教育的空间,更是其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2、 社区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社区作为一个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小区,能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教育场所等等多方面的支持。

3、 社区文化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一般来说,文化和文明程度高的社区,幼儿园的园风、教育质量也不错。

第二节幼儿园怎样与家庭、社区合作

一、家园合作的主要内容

1、 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

2、 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家园合作的方法

1)、 家长直接参与方面。家长开放日、“爸爸、妈妈老师”制度、亲子游戏、夏令营活动

2)、 家长间接参与方面。家访、家园联系簿、个别谈话、家长专栏、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

二、幼儿园怎样与社区合作(论述)

(一) 与社区资源共享,发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幼儿教育

(二) 为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 幼儿园与社区结合的问题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从这一课程意义上来说,课程不仅包括课表上所指定的教师有计划组织的各学科的教学活动,还包括学生自动自发和有计划组织的所有课外活动,甚至包括课间10分钟活动。在幼儿园,课程就不再是传统的“六科”学习活动,而应包括各类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

幼儿园课程(概念)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各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课程的基本要素通常是指(目标)、(内容)、(组织)与(评价)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一) 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园课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收拾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入(离)园等等。

案例一:离园时,李老师发觉奇奇的衣服挺别扭,仔细一瞧,原来是纽扣错位了。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奇奇笨拙地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纽扣,准备重扣。正在这时,奇奇妈妈出现在活动室门口。显然,她已看到了一切,脸上写满了不高兴。只见她快步上前,动手要帮奇奇扣纽扣。李老师一把拉住她说:“瞧这衣服模样,就知道肯定是奇奇自己穿的。奇奇能够独立穿衣,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啊!让他再练习一下,相信他会有进步的,你说对吗?”奇奇妈妈

听了李老师的话,似乎悟出了什么,脸慢慢由阴转晴,笑眯眯地对奇奇说:“乖孩子,慢慢扣,妈妈等着你!”

[评:纽扣错位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应该如何做才能不错位。孩子能做的事,教师不要代替,家长也不要包办。这个道理,光老师  知道不行,家长也要明白。学校教育既不像古希

腊学者柏拉图所说的那么“无能”,但也绝不像17— 18世纪的理性主义者爱尔维修等人所认为的那么“万能”。因此,学校和家庭必须通力合作,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顺利成长的环境,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如果幼儿园用上课来代替幼儿游戏的话,幼儿园课程就会“小学化”,幼儿园课程也就不成其为幼儿园课程了。

(三)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目标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简答)

(一) 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

(二) 引导教育教学过程的方向

(三) 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内容

选择与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简答)

(一)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

(二)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必要的和有效的学习内容。

例如:对小班的幼儿而言,由于他们自我照顾能力有限,情感上还很依赖成人的关怀,同时又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因此,在内容生活上就着重以常规生活和多种自选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而不应该侧重学科知识的学习。如果时机不成熟而勉强让幼儿学习,会让他们感到在学习上有挫折感导致产生消极的学习兴趣。

    第八章 幼儿游戏

第一节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是幼儿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交往,有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个性。

(一) 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增加交往机会。

(二) 在游戏中培养交往语言

交往语言是在主动活动中构成的,游戏有助于巩固儿童的知识技能。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以角色身份出现,以角色的口吻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这时他即是角色,又是自己,他会发现自我语言与他人语言的区别,也能自然的学会交往语言。另一方面,游戏的魅力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使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使交往语言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三)鼓励幼儿积极交往

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中少一个“儿童的群体”。这个群体对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学会共同生活,相互合作。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一些喜闻乐见的形式,促使幼儿间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往。可安排一些促进幼儿交往的游戏,让幼儿认真参与,以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培养幼儿在游戏中的创新意识

★幼儿游戏的特点(简答或者论述)

(一)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主要表现在游戏的内容、形式、进程等由幼儿自己选择,而不由成人直接控制。

(二)游戏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幼儿玩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活动本身,是为了好玩而游戏,除此这外,别无其他目的。

(三)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只要幼儿在活动中具有满足感、成功感等积极的内心体验,就可以说幼儿具有了愉悦的情绪体验。

(四)游戏活动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的。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会使幼儿产生遐想,从而萌发做游戏的愿望。在环境的创设上,注意放一些实物和操作材料,这样,不仅可以为幼儿游戏提供必要的玩具,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游戏中,我们常常能发现幼儿的一些问题,也能看到一些同伴间的矛盾,冲突等。这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找出一条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从中学习调节自己的行为。要鼓励幼儿进行角色游戏,因为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学会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在游戏中获得群体意识。★定义:

教学游戏:幼儿教师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的任务、目的,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我们通常把这种活动称为教学游戏或游戏化的教学。

★游戏的功能:(简答)

(一)游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

游戏是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于想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活动。因此,游戏可以使幼儿的联想、想象、创造力得到发挥。

一、案例背景

每天午餐时,由于孩子们用餐的速度快慢不一,所以常常是一部分孩子吃完了,而另一部分孩子碗里的饭才缺了一个角,时差就在一前一后中产生了。考虑到教室小,教师人手又不够,所以我们就让那些先吃完的孩子自由活动,这样的安排恰恰给了孩子一个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一块小毛巾或是一个小碗都成了他们饭后可心的玩具。

二、案例描述

这天中午,小朋友的菜是西红柿炒鸡蛋,是孩子们喜欢吃的,好多孩子都能很快的吃完,胜胜也是其中一个。用完餐照例是要拿毛巾擦脸的,他拿了一条手绢架上面的毛巾很快的擦了擦,擦完后就把毛巾放好,然后站在门口,靠在门边看别的孩子。忽然,他把两个手撑在两边的门框上,笑着看洗手间的孩子。这时,斌斌刚好擦完了脸,要往教室里走,见门被堵住了,就用身子往胜胜身上撞。可是不管怎么用力,胜胜就是不松手。而另一边的莹莹也擦完了脸,要往教室里进。只见她走到门边伸出右手在胜胜的左手上按了按,嘴里还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马上,胜胜就把左手放了下来,让莹莹进去了。斌斌也想跟着进去,却让又胜胜拦在了门外。于是,他又往胜胜身上撞,可胜胜就是不让他进。过了一会,莉莉也擦完了脸,走到门边,同样伸出右手在胜胜的左手上按了按,同时嘴里也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胜胜又立刻放开了左手让莉莉进去,而且马上又将手放回到门框上。斌斌看了会,走到门边,伸出右手照莉莉的样子按胜胜的手,嘴里使劲喊“叮咚,叮咚。”胜胜马上放下了左手让他进了教室。

三、案例分析

从上面的近乎“恶作剧”的情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游戏的渴望。虽然只是简单得不能简单的游戏规则,他们却玩得不亦乐乎。可能平时,我们看到胜胜这样的孩子会立刻采用铁腕政策,将他压制,却不知这种主观的做法将孩子的创造天赋扼杀于无形。其实,幼儿在遇到困难时,通过自己的观察就会有所发现,待孩子体验到了这种成功,就容易保持他们喜欢探索,发现的兴趣。就如例中的斌斌不管撞几次门就是没用,而按了门铃的莹莹和莉莉则能很顺利的进来。故事中的胜胜在毫无提示的情况下,将自己想象成一扇门,全然不在乎这在

大人眼里可能是一个好笑的举动。不但重复着同种游戏同种规则,而且非常遵守游戏规则。不是按门铃的就不让进,这强烈的规则意识让我不得不为之叹服,真是不可思议。还记得有本书上曾说:“游戏是孩子赖以学习的方式”我想在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游戏中斌斌就是个败而不馁的学习者。经过一次次的体验,最后终于明白游戏中人人都是平等的,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畅通无阻。而莹莹和莉莉则是已有经验的使用者,显然她们将胜胜的行为理解为是在进行开门的游戏,然后又将自己的想法付着于行动(特别是莹莹)。很快,她们的想法就被认可了。那么,胜胜在游戏中担任的又是什么角色呢?我想赋予他游戏启动者的名号并不过分。是他的奇思妙想带动了其他孩子的游戏,也正是他坚决的态度保证了游戏规则的执行。所以,我们不应该常以有色的眼光看待那些“皮蛋”,而应该试着从他们的角度细心去观察,这样就会发现许多如上的,在共同的够建中以交互的形式吸收更多经验而不断创造出的新的游戏。

四、反思

在不经意中我捕捉到了这个短暂的一刻,也是绽现幼儿创造的一幕。反过来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我想我们还是得继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首先以幼儿为主体,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首要准则。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从头到尾都只是个旁观者,但幼儿的游戏热情并未因此而减退,反而更加的有规则性。那么,我们的教学中是否也应该给幼儿多点自由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少些教师的说教,让孩子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于创造的天空呢。

其次,应该从幼儿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适宜的进行教学。使幼儿可以将在同一事物中产生的经验建立在不同的体验方式和不同的实践当中。(二)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三)幼儿游戏对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

(四)游戏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作用。

★怎样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简答)

 (一)重视幼儿的自发游戏;(二)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三)满足幼儿对多种游戏的需要

★自发性游戏(概念):是指幼儿自己想出来的、自己发起

    第九章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第一节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含义

含义:幼小衔接期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时期,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

一、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简答或论述)

(一)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的教育特点

1、主导活动方面

学前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游戏,幼儿在操作摆弄等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的指导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没有作业和考试制度;小学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课是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固定,有作业和考试制度,学习成为孩子必须完成的任务。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

学前阶段的生活节奏是宽松的。游戏时间较多,生活管理没有强制性,没有出勤的要求,教师对幼儿在生活上照顾的比较多;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而紧张,作息制度严格。游戏较少,教师对孩子的照顾较少。

3、师生关系

学前阶段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关系密切、具体;小学阶段师生接触主要在课堂上,个别接触少,涉及面窄。

4、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

幼儿园阶段的教师的环境布置生动活泼,幼儿感兴趣的区域活动中,有丰富的玩具和材料供幼儿操及摆弄,幼儿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的选择游戏及与同伴交往;小学阶段教室环境的布置相对严肃,教师的桌椅摆放固定,教师没有玩具,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余地较少。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

社会及成人对幼儿要求相对宽松,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全社会都认可。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压力小,也没有来自完成学习任务的苦恼;小学的孩子压力较大,自由少,孩子为了完成家长的期望不得不奔波在学习中。

(二)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儿童的思维发展,前一阶段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小学后就是以逻辑思维的发展为主。但是各个阶段的发展是连续的,前、后两个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这一时期教育学上被称为过渡期。两类教育机构都比较重视阶段性,而忽视阶段之间的过渡,这是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根本原因。

二、这渡期(概念):在儿童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这一时期在教育学上被称为过渡期。

三、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简答)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3、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四、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论述题 除了答要点还要进行扩充)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为此,幼儿园应当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最好愉快自信的跨入小学。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1、培养幼儿的个性

2、培养独立性

3、发展人的交往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三)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3、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幼儿心理学

    第一、二章 幼儿心理学概述及幼儿心理发展

一、幼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0~6,7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幼儿期 : 3~6岁。

三、幼儿心理学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理论;(2)幼儿发展各阶段的心理特点;(3)幼儿心理各方面的发展规律。

四、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第二,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第三,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五、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

六、研究幼儿心理的常用方法

着重掌握这些方法优点及其需要注意的方面。

 

(1)观察法(概念):观察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方法。

(2)实验法:(概念)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3)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4)调查法:是通过调查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调查幼儿的人,以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5)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幼儿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

七、有关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

(1)转折期与危机期。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间内急剧变化的时期。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如经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要求等。

(2)关键期。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3)敏感期或最佳期。敏感期是指个体比其他时候更容易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敏感期就是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4)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八、遗传(概念):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第三章 幼儿认知和言语的发展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觉(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三、视觉敏度(概念):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四、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形状知觉,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1)方位知觉: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幼儿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然感到困难。

(2)距离知觉: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

(3)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

五、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六、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书151~155页)稍微阅读下即可。

第二节幼儿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概念):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二、无意注意(概念)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有意注意(概念):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四、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1)幼儿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

高度发展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在教育影响下,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和发展。

(2)幼儿注意品质的发展

注意稳定性不断提高;注意范围不断扩大;注意分配能力不断增强;注意转移动力不断发展。五、幼儿注意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1)利用易于引起幼儿注意的外部因素,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具体包括:第一,重视教具的制作和使用;第二,教育、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第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

(2)充分运用注意的主观因素,保持幼儿注意的稳定。

第一,帮助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第二,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第三,使幼儿对活动结果发生兴趣。

(3)善于引导两种注意的转换。

第三节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它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二、机械识记:是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记忆。

三、意义识记: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四、幼儿园应该怎样帮助幼儿记忆?(怎样进行识记材料的组织)

(1)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

(2)给幼儿记忆的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

(3)帮助幼儿理解记忆的材料。

(4)让幼儿使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

(5)正确对待幼儿“说谎”的问题。

五、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A.机械记忆用的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B.幼儿的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A.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词语记忆

B.形象记忆和词语记忆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

    C.形象记忆和词语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第五节幼儿思维的发展

1、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知的高级阶段。2、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性?

(1)直观行动思维:是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是指运用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它是靠语言进行的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

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是由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第六节幼儿语言的发展

一、语言,言语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由于言语活动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而可分为三类: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是一个人自己对自己发出的声音,是自己默默无声地思考问题的言语活动。如,默默的思考问题,写文章前打腹稿等。

二、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幼儿口语的发展

1.掌握本民族全部语言

2.词汇量增加,内容变化大。具体表现在

(1)词汇数量迅速增加。

(2)词类范围不断扩大。

(3)对词义的理解逐渐确切和加深。

3.初步掌握语法。有以下发展趋势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4.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

(1)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出现

(2)情境性言语的发展和连贯性言语的产生。

5.出现内部语言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

(二)书面言语掌握的可能性

1.掌握口语词汇

2.掌握语音

3.掌握基本语法和口语表达力

4.幼儿图形知觉的发展

三、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

(1)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

(3)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4)教师良好的言语榜样

(5)注重个别教育

    第四章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情绪情感(概念):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补充说明: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的,较多的带有情境性和易变性,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二、情绪情感的分类?

根据清苦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2)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狂喜、暴怒、恐怖、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三、情绪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情绪对幼儿行为的动机作用。情绪情感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作用。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各种行为。

(2)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积极的情绪起协调组织的作用,消极的情绪起破坏瓦解的作用。

(3)信号作用。情绪情感是人向他人表达、传递自身需要及状态(如愉快、愤怒)的信号。这种信号主要通过情绪情感的外显形式——表情及言语来实现。

(4)感染作用。情感的感染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

四、幼儿情绪情感的一般发展趋势

(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表情的社会化。

(二)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1.丰富:所谓情绪的日益丰富,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二是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2.深刻化:情感的深刻化即指向事物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

(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五、怎样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良情绪并及时给予指导?

(1)成人要善于发现与辨别孩子的情绪

(2)从幼儿的情绪表现来分析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

(3)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

(4)注意孩子积极情感的引导,让积极情感成为幼儿情感的主旋律,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

    第五章  幼儿个性的发展

一、个性(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二、自我意识(概念):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它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把认识的目光转向了自己,自己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三、幼儿自我意识发  展的特点?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等三个方面。

(一) 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主要特点

    (1) 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2) 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3) 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二) 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

幼儿自我体验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受暗示性。成人的暗示对幼儿的自我体验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 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方面。

四、气质(概念):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幼儿气质的发展:

(一) 幼儿气质具有稳定

(二) 生活环境可以改变幼儿的气质

(三) 儿童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

五、性格(概念):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幼儿性格发展: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主要表现为:

(1)活泼好动

(2)喜欢交往

(3)好奇好问

(4)模仿性强

(5)好冲动

六、能力(概念):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

(一)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1)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

(2)言语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3)模仿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4)认知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

(5)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6)创造能力萌芽

(二)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复合化和抽象化。(三)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

(四)智力发展迅速

    第六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一、亲子关系中的依恋(概念):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儿童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在所有的依恋类型中,安全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

二、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 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2) 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4)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三、性别角色(概念):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四、幼儿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五、社会性行为(概念):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亲社会性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反社会性行为:也称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六、攻击性行为(概念):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父母的惩罚

(2)大众传播媒介

(3)强化: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如果父母教师不加制止,就等于强化了幼儿的侵犯行为。

(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一个受挫折的幼儿很可能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幼儿更具攻击性。

七、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并无明显差异,但是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人社会性发展较好,另一部分社会性发展出现十分严重的问题。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 任性

(二) 依赖性强

(三) 自私

(四) 不合群

(五) 胆小

  教案设计

    中班音乐游戏活动:袋鼠妈妈

  [活动目标]1、按节拍协调的做蹦跳步,并能根据音乐变化表现游戏情节。

    2、创编向同伴表达“相亲相爱”的动作。

    3、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1、活动前熟悉游戏歌曲内容。

    2、袋鼠妈妈和宝宝活动的课件

    3、扮演袋鼠妈妈用的大口袋

  [活动过程]一、导入:跟妈妈一起跳进活动室。

    二、通过看课件了解袋鼠的特征,并练习跟音乐有节拍的双脚并拢跳。

    1、幼儿扮演袋鼠妈妈一拍一拍练习跳。

    师:袋鼠怎样走路?谁能来学学?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2、设置情景,幼儿扮演乖乖,老师扮演妈妈。请乖乖跳到妈妈这里来,

    跳过来的,妈妈抱抱乖乖亲亲乖乖,并和妈妈做一个拥抱的动作。

    三、老师鼓励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表现相亲相爱的姿态、动作和表情,并随

    音乐进行表演。

    1、师引导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做相亲相爱的动作

    提问:什么是相亲相爱?请幼儿说说自己对相亲相爱的理解。

    2、一部分幼儿扮演袋鼠妈妈,一部分幼儿扮乖乖,乖乖跳到妈妈这里

    要和妈妈做一个相亲相爱的动作。

    四、完整随音乐进行游戏。

    1、师和幼儿两人示范表演一遍(手拉手)

    2、全体幼儿拉手一起表演游戏。

    3、幼儿两人手拉手进行游戏。

    五、巩固游戏情节,增添游戏趣味。

    老师和一名幼儿在一个大口袋里扮演袋鼠妈妈和乖乖,玩游戏。

    六、活动延伸:

    幼儿2人一组继续用口袋玩游戏。

    中班艺术活动:鲜花给妈妈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从里到外、由深到浅、层层涂染的方法表现花朵渐变的色彩。

  2,  学习用同种色表现花儿,让幼儿感悟色彩并对其产生兴趣。

 3,学习软笔画。

活动准备:

  1,调好的红色、黄色(深浅不同的各有几种),操作材料“花儿越开越大”、毛笔若干。2,组织幼儿观察花盆中花朵的变化,了解花儿逐渐开放的过程。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爱妈妈吗,如果叫你们送礼物给妈妈,你们会送什么给妈妈呢?”

    幼儿议论后,教师总结:“我们送给妈妈花好不好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盆花,大

 家看看它是什么形状的,它的颜色是怎样的,是不是完全一样?”

  2,引导幼儿学习水粉涂染的方法。

    教师:“今天,我们大家来学习一种新的绘画方法,它叫涂染法。”

    教师局部演示花朵的画法:先把毛笔蘸上深红颜料,笔尖在盘子边上舔一舔,画出花

    蕊,再用稍淡的红色按照前  面的方法从里到外涂染花瓣,然后再用更淡的红色从里

   向外再涂染一圈花瓣。这样由里到外,由深到浅,一层层用同种色涂染出一朵开得很

   大的花。

  3,交待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下面请小朋友在操作材料上作画。画之前想一想,你用什么颜色来画,画的时

    候注意先画深色的花蕊,再慢慢向外面越来越大的花瓣。画完以后,还可以再画花蕊

    和其它颜色的花。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花的形状结构、颜色的渐变,注意卫生,鼓

    励能力强的幼儿多画几朵。

  4,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展示幼儿作品,评一评谁的花儿最美丽。

    中班优秀教案:打电话

活动目标:

    1、享受打电话的乐趣。

    2、愿意表现自己的情感。

    3、学会打电话的基本方法和礼貌用语。

活动准备:

    台式电话2部、一次性纸杯、毛线、牙签若干。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活动内容。

    (1)老师口袋里放着一部手机。铃响,老师接听,说礼貌用语,挂上。

    师:“老师刚才在做什么?”

  (2)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打电话的经验。

    教师:“你们平时打过电话吗?”“喜欢打给谁?”

    2、幼儿交流经验:怎样打电话?

   (1)小朋友交流经验,老师在适当时示范。

   (2)请小朋友做打电话的游戏,尝试使用礼貌用语 (用手做打电话状)。

    (3)小朋友自由尝试打电话。

    师:“刚才小朋友都说了平时是怎样打电话的,现在小朋友们来试试吧。”

    3、幼儿体验打电话的心情和乐趣。

    (1)、幼儿制作电话,游戏:打电话。

    师:“小朋友都说了是怎样打电话的,现在小朋友来动手做电话,跟好朋友一起玩游戏。”

    方法:把毛线从杯子上面的小洞穿过去,然后拉出来,把毛线的这头绑在牙签上,另一头也一样„„瞧,电话就这样做好了。小朋友来试试吧。

    (2)幼儿两人一组制作电话,玩游戏。

    师:“请小朋友找一个好朋友跟你一起制作电话,做好了就一起玩打电话的游戏.打电话的小朋友把话筒放在嘴上,接电话的小朋友把听筒放到耳朵上,说话的时候悄悄的说,看看你的好朋友是不是能听见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第一部分 总   则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纲要。

  二、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五、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二部分 教育内容与要求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一、健康

  (一)目标

  1.  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  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