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岗协议班下周全面开课,赶紧报名啦】17年语文特岗教师招聘学科知识绝密预测题13

2017-05-18 弘正学苑 弘正学苑

弘正学苑特岗教师协议进面培新班报名请将个人名字、毕业学校、毕业时间、联系方式、专业短信发至13303508811(同微信),下周正式开课!弘正学苑一定助你2017年特岗考试心随所愿!山西特岗教师考试首选培训品牌!

       全省学生均可报名:忻州上课  提供吃饭住宿地方

1.古代诗文阅读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① 千古江山,             。

舞榭歌台,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李清照《声声慢》)

③仰观宇宙之大,              ,

所以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日:“世乱,此无主。”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重。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衡独危坐树下自若危:高处

B.家贫躬耕    躬:亲自

C.人有所遗   遗:馈赠            

D.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除:授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   )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许衡出身于世代农家,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其不凡的颖悟力,使几任老师都感到难以胜任对他的教学。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皇帝亲自选拔蒙古子弟让他进行教育,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②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6)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越台怀古①

[元]萨都剌

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②外,千古英雄草莽间。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

【注】①越台:在今福建闽侯县冶山上,汉闽越王无诸曾在冶山前建都城,开辟闽疆,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人物。此诗为作者在福建任闽海廉访知事时作。②风尘:指污浊的场合,即指官场,腐朽的上层社会。

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❷诗中“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一联最为动人,请作简要赏析。(4分)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王维虽然仕途稍有挫折,但总的看来比较顺遂,这可能与他那  ______的性格有关。王维的心里,总有一种回归平衡、平静、安适的冲动,______ 他大量的诗歌有一种雅致的  ______  。

A不温不火     以至    品位

B不温不火     以致    品位

C不瘟不火     以至    品味

D不瘟不火     以致    品味


“广场一枚铜币悲伤地很隐密/它在许愿池里轻轻叹息”这句歌词“移情于物”,给人以“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感。下列歌词,也运用这种手法的选项是()

A回忆是抓不住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

B新的一天是一匹忠诚的马/总是准时到达

C戒指在哭泣/静静躺在抽屉/它所拥有的只剩下回忆

D飘荡在春去秋来的日子里/是苦苦隐藏的心事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阔别家乡多年,如今刚一踏上故土,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百感交集之情难以言表。

B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竞争进一步加剧,不确定性增多,潜在风险积聚,许多国内企业管理者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C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否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勇气可嘉,却是鲁莽和不可取的。

D纵观人生世事,推陈出新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切都会过去,希望总在前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谢杜相公书①

曾巩

  伏念昔者,方巩之得祸罚于河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南向而望,迅河大淮,埭堰湖江,天下之险,为其阻厄。而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惟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所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②之重大,惧无以归者。明公独于此时,闵闵勤勤,营救护视,亲屈车骑,临于河上。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至其既孤,无外事之夺其哀,而毫发之私,无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窃惟明公相天下之道,吟颂推说者穷万世,非如曲士汲汲一节之善。而位之极,年之高,天子不敢烦以政,岂乡闾新学,危苦之情,丛细之事,宜以彻于视听,而蒙省察?然明公存先人之故,而所以尽于巩之德如此!盖明公虽不可起而寄天下之政,而爱育天下之人材、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出于自然,推而行之,不以进退。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

在丧之日,不敢以世俗浅意,越礼进谢;丧除,又惟大恩之不可名,空言之不足陈,徘徊迄今,一书之未进。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伏惟明公终赐亮察。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则巩之所以报于明公者,亦惟天下之义而已。誓心则然,未敢谓能也。

注:①曾巩之父曾易占,当年从江西来汴京途中,在河南安阳忽患重病,后病逝。期间, 杜衍给了曾巩很多帮助。曾巩写此信,其父已丧多年。②旅榇(chèn):客死者的灵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年哮的一项是()

A.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            卒:死亡

B.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存:抚恤

C.然明公存先人之故                       故:旧交情

D.又惟大恩之不可名                       名:说出

(2)下列“所”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与凡丧之所急

B.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

C.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

D.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

②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

③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

(4)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杜衍帮助曾巩及其父亲的原因。



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氓》)

(2)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____________________ 。(《礼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吾师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人面不知何处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护《题都城南庄》)

(7)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8)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多样性:文化讨论的起点

单世联

  ①人类和世界的文明化,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更多是一种和平的交流而不是冲突的交流。因此,在有关文化多样性的讨论中,不应把尊重和维护多样性当作讨论的结束,而应当视之为文化讨论的起点。 

  ②一种文化首先应发现并张扬自己的优点和特殊价值。一种文化只有在有了比较和鉴别,能够发现并辨识自己的美时,其存在才是有意义的。

  ③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因此也养成了妄自尊大、坐井观天的文化观。进入近代以来,中国在遭遇西方的挑战时一败再败,不得已而形成一种“文化失败”的观念,以至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揭发和自我批判。有学者认为,只有通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揭发和批判,中国文化的“美”才真正呈现出来。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不但没有割断儒家,而且还是儒家新发展的前提条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来说,“五四”批判也是积极的、必要的,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意识也才是清醒的,才可能真正发现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真价值。

  ④在文明社会中生活这一事实本身就意味着对其他文化的承认。贺麟在1947年说:“我们从一开始,认识西洋文化的方法就错了。……直到最近十年来,才渐渐地有一种觉悟,觉得西洋文明,不仅是物质文明,而在物质文明的背后,有很深的精神文明的基础。”综合地看,西方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有值得中国欣赏学习之处,这里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单向选择。只有全面认识西方文化,认真反省中国文化,才能对西方之“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⑤不同文化之间没有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和欣赏,没有自觉的交流和交融,对其他文化的承认也可能是被动的、消极的。但若因此而以为可以通过各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欣赏来消除文化冲突,显然是不清醒的。就一种文化而言,可以发现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就不同文化而言,可以发现人类精神创造的共同法则。“共性”或普遍性不是存在于各个文化之外、之上的另一种文化,而是体现、蕴含在各个文化之中的为全人类所实践并能共同接受的文化价值、意义、形式和风格。只有在着眼于文化的个性或特殊性的同时,又能坚持文化的共性或普遍性,才能进入处理文化多样性的最高境界——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倾听、模仿、学习,自觉地取长补短,在差异中发现共性,在交流中建立共识。

(摘自2014年12期《上海采风月刊》有删改)

(1)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你认为在文化多样性时代,不同文化间交流应有什么样的的认识和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两只狼来到草原,一只狼很失落,因为他看不见肉,这是视力;另一只狼很兴奋,因为他看到了草,知道有草就会有羊,这是视野。这就是视力和视野的区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