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7特岗数学、英语、音乐、美术押题预测试卷及答案

2017-06-23 弘小编 弘正学苑

弘正学苑特岗教师协议保进面试培训班报名啦!6月26日-7月8日,全封闭冲刺,带早晚自习,包住宿!10000元,不进面退8000!选择弘正学苑,助你心随所愿  微信:1379796874

弘正学苑特岗教师协议保进面试培训班报名啦!6月26日-7月8日,全封闭冲刺,带早晚自习,包住宿!10000元,不进面退8000!选择弘正学苑,助你心随所愿  微信:1379796874

在教师招聘笔试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必考点。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什么,主要考查内容是什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哪些内容



教育学的考查重点在哪些章节?

  教育学的章节可以分为宏观教育原理、中观教育系统、微观教育实践三大部分。其中宏观教育原理(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个体发展)多考查客观题,常出现细节识记型选择题或填空题;中观教育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识记型、理解性题目都有涉及,还是以客观题为主,最多考查到简答题层面;微观教育实践(学生与教师、教学基本理论、德育基本原理、班级管理)更侧重于考查理解分析型题目,尤其是教学和德育两大部分。其中德育与教学的原则、方法,教学过程,个别教育等知识点是材料分析题的高频考点。在复习过程中,对核心的理论和观点深入理解,需具备联系实际以及较强的分析能力。




心理学的考查重点是什么?

  心理学内容相对较少,重点在心理过程中的认知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部分的个性心理特征等章节。心理学主要集中在客观题上考查,较少出现案例分析题。在复习过程中,需要重视细节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




教育心理学的考查重点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是所有学科中难度相对最大的学科,涉及的章节内容也很多。其中学习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习心理等章节的知识是考查的重点。教育心理学的考查题型较为广泛,主客观题都有所涉及,主观题一般以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形式出现。在复习过程中,除了识记重点知识理论之外,还要能举例子并联系实际,达到掌握应用的水平



教育政策法规考什么?

  教育政策法规包括两方面内容的考查,一方面是法理学基础知识,一方面是重要法律条款。法理学基础知识往往只在浙江、四川等地的考试中涉及到,大多数地区的教育政策法规以重要法律条款的识记、应用为主,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不大。常考的教育政策法规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等。





教师职业道德考什么?

  教师职业道德是国家对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的要求,在近年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且常常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必须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考试重点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识记和理解。




教育教学能力考什么?

  教育教学能力有多种不同的叫法,有的地区在公告中称作教学论,有的称之为教材教法,有的地区叫做教育教学技能,但无论怎么变换,核心是考查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试卷中往往结合具体的学科进行考查,出现在试卷的最后一道大题——教学设计题中。




学前教育学的考查重点是什么?

  学前教育学一直是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的重点,在全国各地区的考察中多占到50%及以上的比重。这一部分包含的内容也很多,理论层面涉及学前教育的内涵、性质、对象,我国学前教育的目的、任务、教育原则等原理性问题;实践层面包括幼儿园一日生活、环境创设、游戏的指导与干预、学前教育的评价等操作性问题。考生在复习这一部分时,理论性问题强调理解与识记,实践性问题则要求考生要达到掌握并能灵活应用的水平。




学前心理学的考查重点是什么?

  在大多数的学前教育基础知识的考查中,学前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平分秋色,各占50%的比重。学前心理学包括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概述、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学前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几个部分,均为考查重点。主观题多集中在学前儿童(重点是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因此考生在复习这一部分时,需要着重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趋势、影响因素与教师培养策略。


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几个重要问题


中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中小学教育理论知识考试范围主要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等;其中主要考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幼儿园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中小学考的一样吗?

中学和小学的教育理论知识一般不做明显区分,考试用的是同一张试卷。幼儿园岗位的考试一般以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为主,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专业知识等



中小学教育理论知识有没有考查重点?

  从各地历年考试来看,教育理论知识虽然考查范围广泛,但相对来说,教育学是重点考查的学科,案例分析题一般都考查的是教育学的知识。一般在只考查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试卷中,教育学往往能占到半壁江山。



教育理论知识都包括哪些题型?

  教育理论知识的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型。客观题主要是指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主观题主要包括名词解释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案例分析题、教学设计题(活动设计题)等。一般地域不同,题型也有所区别。

考点1:教育与教育学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和独立形态阶段,其中代表人物有: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他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学记》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 大教学论》 ,被看作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专著,是教育学开始形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 普通教育学》的面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 正式诞生;美国杜威和他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 以" 儿童中心主义" 著称;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考点2: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作用。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为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 智、 体、 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实施的要求: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建立教育的"立交桥" ,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加快教育发展,通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进行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 制度的改革,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历本位的用人方式;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考点3:教学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传授传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 教学的中心环节) 、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 中心环节)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即测验的效果可以从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等 进行评判: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测验的难度指测验试题的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考点4:教育制度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自"废科举,兴学校" ,开始了现代学制改革;"圭寅学制"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是该学制未能实行;"癸卯学制" 主要承袭了日本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圭戌学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 六三三学制" ,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 五三三制" 是在 1951 年由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 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的国际化交流加强。

考点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考点2: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指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考点3: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社会、知识和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新课程背景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课程的实施步骤: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考点4:教师与学生

教师的性质:我国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具体角色有:传道者、授业解 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教师机智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教师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包括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健康的人格。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提高自主反思意识;鼓励教师 进行教育研究;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教师中心论" 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凯洛夫;"儿童中心论" 认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代表人物是卢梭和杜威。

现代师生观认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人格上是平等关系,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要求: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考点1:常用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 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便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考点2: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 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3)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4)情境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人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2.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常用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班级授课制具有班、课、时的特征。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考点3:教学评价

根据评价的功能可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实施的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评价。总结性评价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根据评价的标准可划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客观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 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优劣。

根据评价的方法可划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是指对学生作出定量结论的评价。定性评价是指对学生作出描述性的评价。

考点4:德育

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 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和人生观教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的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原 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品德修养指导、品德评价法。

考点1:班级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 平行影响" 的教育思想。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培养要求: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考点2:教育研究的方法

历史研究法:以系统方式收集和整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料,诠释理解史料及事件关系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它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行解释。

行动研究法: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的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

实验研究法: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和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考点3:认知过程

感觉的现象主要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和联觉。感觉适应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指同一感 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后效指在刺激物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联觉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指知觉系统会自动把各种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知觉的理解性: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并用词汇或 概念对其进行理解或归类,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整体性:指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器官时,人们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知觉的恒常性:指当知觉和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 上都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注意的转移是指把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流畅性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灵活性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独创性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以及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考点4:个性心理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心理趋向或内部驱力。

动机斗争的类型:

双趋式斗争,是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又叫双趋冲突。

双避式斗争,是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又称双避冲突。

趋避式斗争,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 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考点1:社会心理

印象形成效应主要有社会刻板现象、晕轮效应、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和投射效应等。

社会刻板现象指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

晕轮效应指将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放大,忽视其他的优点或缺点的现象。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首因效应指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投射效应指与人交往是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的、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此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考点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1868 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 心理学命名的著作。该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从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四个方面。

考点3: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2 -7 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征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发展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维推理,有了守恒的意识。

形式运算阶段(11岁-15 ) :形式运算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包含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简称S一B量表) 。

智商计算公式:IQ=智力年龄( MA) /实际年龄( CA) x100

考点4:学习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的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汁划、有组织地取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学习的类型: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剌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技能和学习规范的学习。

考点1: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的结构: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荣誉。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1)爱国守法一一一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一一一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一一一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一一一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一一一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一一一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策略: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积极参加实践,坚持知与行相结合;勇于自我反思,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考点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丽制定的关于教育工作的策略、方针和行动准则。

我国目前主要的教育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

教育法规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法令、条例、规则、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也是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区别:制定的机关不同约束力不同;执行的机关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表现的形式不同;执行的方式不同;稳定的程度不同;公布的范围不同。

考点3: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的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新课程确立的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开放与生成 的教学观。

课程评价实现的五个转变:评价目的从甄别选拔转为育人为本;评价主体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互动化;评价客体从唯智育转为“六育”并举;评价时间由固定课程表转变为弹性约定,空间上由课堂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评价方法从量化评定到质性评定。

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





所有的“第一”




1.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问题的论著:《学记》

2.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论著:《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3.世界上第一部详尽地论述教学法:《大教学论》

4.中国和西方最早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孔子、苏格拉底

5.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大量著作流传的人:柏拉图

6.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培斯泰洛齐

7.第一位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人:赫尔巴特

8.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9.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凯洛夫《教育学》

10.首次颁布的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

11.首次实施的第一个学制:癸卯学制

12.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1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学制: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14.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耶克斯利《终身教育》

15.首次将“课程”一词作为教育学的专门术语来用的:斯宾塞

16.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专著:博比特《课程》

17.课程评价模式首先是谁提出的:泰勒

18.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拉特克和夸美纽斯

1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所有的“之父”





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

科学/现代/传统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

慈爱的儿童之父:裴斯泰洛齐

世界幼教之父:福禄贝尔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

乡村幼教之父:陶行知

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

终身教育之父:保罗朗格朗

现代课程之父/课程评价之父:泰勒

心理学之父:冯特

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之父:乌申斯基






“中心”





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领会知识——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课程标准的中心:课程目标

课程资源——教材——教科书——课文

个性——性格——态度——情绪情感——需要






大人物





1.皮亚杰

1)认知发展阶段论


2)道德发展阶段论

他律道德阶段:不守恒不可逆;绝对的服从权威

自律道德阶段:自利性交换

3)建构主义发展观(图式、同化和顺应)

4)认知模式(对偶故事法)

2.巴甫洛夫

1)记忆痕迹衰退说

2)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

3)无条件(刺激、反应):先天的

条件(刺激、反应):后天的

4)条件刺激:

第一信号系统:物理性的

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为中介的

5)规律:获得和消退;分化与泛化

3.斯金纳

1)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2)应答性行为:S-R——经典性条件研究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R-S——操作性条件理论

→刺激是在行为之前还是之后

3)强化规律


4)负强化分为逃避和回避:

逃避:不良刺激出现; 回避:不良刺激未出现。

5)程序教学法

4.布鲁纳

1)结构主义、发现学习

2)课程改革运动

3)结构主义课程论

4)学习观:一实质(主动形成认知结构)、三过程(获得、转化、评价)

5)教学观:两理论(注重学科结构;发现学习)、四个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

以上就是关于教育理论知识的部分整理,希望可以给大家一定的帮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