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特岗教育理论知识核心考点速记二

2017-07-02 弘小编 弘正学苑

弘正学苑2017暑期教师考编令!

这个暑假助你实现教师梦想!特岗教师、榆次小学教招、怀仁中小学教招、寿阳中小学幼儿教招、祁县中小学幼儿教招、忻州招教全学科培训火热报名中!!选择弘正学苑,助你心随所愿!微信号:1379796874

 第六章教学

  考点1  教学的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活动;(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考点2  教学的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即双基教学);(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考点3  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丈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

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考点4  教学过程的本质

  (l)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知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3)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考点5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l)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考点6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l)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考点7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还需要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8)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这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要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布置作业的要求主要有: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3)分量适宜,难以适度;(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性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考点8  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8)量力性原则。

考点9  常用的教学方法

(l)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这一类教学方法运用极为广泛,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考点10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

    (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按课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3)按时授课。

    考点11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1.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2.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考点12  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考点13  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2.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3.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后来由他的学生克伯屈加以改进并大力推广。

    4.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是美国教育家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考点14  教学评价的类型

   (l)根据评价的功能,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根据评价的方法划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4)按照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考点15  当代国外常见的教学模式

   1.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本教学程序是:问题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一总结提高。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3.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的教学,它是德国教育心理学家瓦·根舍因提出来的。

   4.暗示教学模式

   (1)代表人物:洛扎诺夫。

   (2)指导思想:一是暗示学理论;二是现代心理学关于人脑功能的研究。

   5.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l)代表人物:罗杰斯。(2)指导思想: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第七章德育

    考点l  德育的目标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考点2  德育的内容

    (l)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考点3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德育过程是由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共同构成的,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考点4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考点5  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皮亚杰采用了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对偶故事法是指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考点6  体谅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考点7  社会模仿模式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考点8  价值澄清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拉斯、哈明、西蒙等人。这种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

    考点9  德育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是:(l)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4)知行统一原则(或称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或称长善救失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考点10  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活动;(5)班主任工作。

    考点11 德育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实际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或称奖励与处分法);(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

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考点1  班级管理概述

    1.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2.班级管理的内容

    (1)班级组织建设;(2)班级制度管理;(3)班级教学管理;(4)班级活动管理。

    考点2  班级管理的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2.班级平行管理;3.班级民主管理;4.班级目标管理。

    考点3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领导集体;(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4)集体成员之间的和谐氛围;(5)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

    考点4  班集体的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考点5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考点6  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8)写好班主任工作升划与总结;(9)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10)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2.班级活动的组织

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①班会;②科技活动;③文体活动;④节日、纪念日活动;⑤课外阅读活动;⑥其他班级活动。

第九章课外活动与教育合力的形成

    考点1  课外活动的内容

    (1)科技活动;(2)学科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5)社会活动;(6)传统的节假日活动;(7)社会公益活动;(8)课外阅读活动。

    考点2  课外活动的形式

    (l)群众性活动;(2)小组活动;(3)个人活动。

    考点3  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l)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考点4  教育合力的概念

    教育合力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

    考点5  教育合力的形成途径

    (l)坚持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2)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3)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考点l  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伦理原则。

    考点2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是以系统方式收集和整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料,诠释理解史料及事件关系的方法。

    考点3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

    考点4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考点5  观察研究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准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的一种研究方法。

    考点6  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考点7  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和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考点8  叙事研究法

    叙事研究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考点9  校本研究

    1.校本研究的概念

    校本研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

    2.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

(1)自我反思;(2)同伴互助;(3)专业引领。

专题二  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考点1  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及其发展规律象又称心理活动。

    考点2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考点3  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并由弟子铁钦纳将其发展成为严密的心理学体系。

    2.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和安吉尔等人。

    3.行为主义心理学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4.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于20纪初的德国,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5.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又称为弗洛伊德主义,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其理论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实践。

    6.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7.现代认知心理学

    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奈塞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该学派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第二章认知过程

    考点1  感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3.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②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③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感觉后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受性,都会因受到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他感受器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②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③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考点2  知觉

    1.知觉概述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l)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

    考点3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例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等。

    2.模像直观

    模像直观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图表、幻灯、电影、录像、电视等),形成感知表象。

    3.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考点4  注意概述

    1.注意的概念与特点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特点:①指向性;②集中性。

    2.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监督功能。

    3.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考点5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

性。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

现象。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

    考点6  记忆概述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2.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4)根据记忆意识参与程度,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3.记忆品质

    (l)记忆的敏捷性;(2)记忆的持久性;(3)记忆的准确性;(4)记忆的准备性。

    考点7  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1.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2.保持与遗忘

    (1)保持的概念和规律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2)遗忘及其规律

    ①遗忘的概念

    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错误提取。

    ②遗忘的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④识记的方法;⑤时间因素;⑥情绪和动机;⑦系列位置效应。

    (4)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⑦掌握复习的量。

    3.回忆或再认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考点8  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2.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3.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考点9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l)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有效运用记忆术;(7)适当的过度学习;(8)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考点10  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考点11  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考点12  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6)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考点13  思维

    1.思维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特征:①间接性;②概括性。

    思维的类型:①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②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③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④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⑤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2.思维的过程及基本形式

    (1)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2)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3.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过程

    (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它的特点如下:①流畅性;②灵活性;③独创性。

    (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①准备期;②酝酿期;③豁朗期;④验证期。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第二,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第三,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第四,鼓励直觉思维。第五,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第六,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4.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

    (1)思维的品质:①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②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③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

考点1  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种类

(1)根据情绪性质分类

心理学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是四种最基本的情绪。

    (2)根据情绪状态分类

    心理学把基本的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

    2.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

    考点2  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1.良好情绪的标准

    (1)能够准确的表述出对周围环境的感受;(2)良好的情绪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评价上;(3)良好的情绪还表现在情绪的转移能力上;(4)良好的情绪表现在年龄特征上。

    2.对情绪调节的指导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考点3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

    按趋避方向,可把动机斗争分为以下四类:

    ①双趋式斗争:是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又叫双趋冲突。

    ②双避式斗争:是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又称双避冲突。

    ③趋避式斗争: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某一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会使人产生两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

    ④多重趋避: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趋避冲突常常表现出一种更复杂的形式,即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

    2.执行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是头脑里的目的、计划和措施付诸实施,支配和调节行动,达到预定目的的过程。

    考点4  意志品质

    一般把意志品质归纳为四种: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

    考点5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2)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4)发挥班集体的积极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5)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