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正学苑2017教师一年考编令】山西各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知识单选题300道

2017-07-13 弘小编 弘正学苑

弘正学苑2017暑期教师考编令,一定让你考上!

这个暑假助你实现教师梦想!榆次小学教招、怀仁中小学教招、忻州招教、太谷招教、稷山招教、洪洞、灵石、平遥、太原招教等全学科培训火热报名中!!选择弘正学苑,助你心随所愿!微信号:1379796874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因材施教的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 )

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 C.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

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 )

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 C.天文数学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4、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

A.1911年 B.1912年 C.1957年 D.1958年

5、我国颁布实行思维壬戌学制是早( )

A.1902年 B.1903年 C.1912年 D.1922年

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 ,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7、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

A.连续性的特点 B.创造性的特点 C.长期性的特点 D.示范性的特点

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 )

A.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 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

9、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原则”的德育原则是指( )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A.师生共同参加的 B.学生自愿选择的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11、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1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

A.连续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1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14、“常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是由( )首先提出来的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劝学篇》

15、欧洲最早出现的教学专著是( )

A.《大教学论》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我的教育信条》

16、“教育过程最优化” 的教育思想是由( )提出来的

A.赞科夫 B.巴班斯坦 C.苏霍姆林斯基 D.凯洛夫

17、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 )

A.和谐教育思想 B.教育过程最优化 C.教育发展观 D.全面发展观

18、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是( )

A.痒 B.序 C.校 D.学

19、讲授法的基本方式( )

A.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B.讲述、讲解、报告、讲演 C.讲读、讲演、讲评、讲述 D.讲述、讲解、讲评、报告

20、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方法 C.教育的效益 D.教育的规模

21、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 )

A.做人教育 B.职业教育 C.基础教育 D.专业教育

22、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指( )

A.基础知识、基础技能 B.基础理论、基础技能 C.基础知识、基础理论 D.基础理论、基础原理

23、德育在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中起( )

A.积极作用 B.影响作用 C.制约作用 D.导向作用

24、班主任在班集体的发展中起( )

A.主导作用 B.主动作用 C.领导作用 D.能动作用

25、良好的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

A.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B.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核心 C.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D.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26、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 )

A.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B.主体价值 C.创造价值 D.教育价值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 )开始实行

A.1995年9月10日 B.1994年1月1日 C.1995年9月1日 D.1990年1月1日

28、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 )

A.三年 B.三至五年 C.五年 D.四年

29、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 )

A.献身于人民教育的事业 B.忠于职守 、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C.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D、增加专业修养

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 )之日起开始实施

A.1990年9月1日 B.1995年9月1日 C1994年1月1日 D.1995月1月1日

1.C 2.D 3.A 4. B 5.D 6.D 7.B 8.A 9.D 10.C 11.B 12. D 13.D 14.C 15.A

16.B 17.A 18.A 19.A 20.A 21.C 22.A 23.D 24.A 25.C 26.A 27.B 28.B 29.A 30.B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 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的(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活动 B.沟通 C.劳教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和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位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诺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 B.合作教学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奇 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的评价类型可分为( )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0 45091 30 13772 0 0 5824 0 0:00:07 0:00:02 0:00:05 5823n>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21、我国最先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新教学大纲》 B.《教育漫话》 C.《教育过程》 D.《论语》

22、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23、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社会分工 C.资本主义制度 D.新的剥削与压迫

24、革命战争年代,我国去解放区的教育主要分为( )

A.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 B、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C.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 D、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

2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教师 B.育人 C.教书育人 D.带好班级

2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27、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 )

A.明朝中叶 B.清朝初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

28、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过的著名德育原则是( )

A.社会化活动原则 B.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C.自然后果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29、下列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的是( )

A.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B.教育方式的感情化 C.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D.教育形式的集体化

3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

A.考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谈话法

1.D 2.B 3.B 4.A 5.C 6.C 7.B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D

16.D 17.A 18.B 19.A 20.C 21.A 22.B 23.B 24.D 25.C 26.B 27.C 28.B 29.D 30.B

1、以儿童主义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裴斯泰洛奇 C.杜威 D.布鲁诺

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校的非正规文化

3、作为人身心发展的前提,并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 )

A.学校教育 B.个体实践活动 C.成熟、环境 D.遗传素质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A.保证学生身体的正常发展 B.促进现代大工业生产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5、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

A.授受关系 B.民主平等关系 C.相互促进关系 D.师道尊严关系

6、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是( )

A.制定课程目标 B.制定教学计划 C.课程设计 D.明确培养目标

7、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并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是( )

A.课程实施 B.教学过程 C.课程评价 D.课程标准

8、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符合下列哪条教学原则(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0、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 D.道尔顿制

11、道德认知模式首先是由哪位学者提出来的( )

A.加涅 B.柯尔伯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12、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

A.学生会 B.班级 C.小组 D.团委

13.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从下列哪一种角度来进行划分的( )

A.从课程功能的角度 B.从教育阶段的作用 C.从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 D.从课程核心的组织角度

14、学校教育中的最基本活动是( )

A.德育 B.班级活动 C.教研活动 D.教学

1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属于( )

A.谈话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讨论法

16、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叫做( )

A.道德行为的标准 B.德育内容 C.思想教育 D.德育目标

17、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管理是( )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18、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课的类型一般分为( )

A.新授课和巩固课 B.讲授课和练习课 C.单一课和综合课 D.理论课和实践课

19、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20、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作品《爱弥儿》是由下列哪个教育家所著( )

A.捷克的夸美纽斯 B.法国的卢梭 C.美国的杜威 D.法国的赫尔巴特

21、教学的中心任务( )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础技能、技巧 C.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D.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

22、课程具体包括( )

A.课程计划 B.教材 C.教学大纲 D.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

23、在青少年学生的各年龄阶段中,少年期指( )

A.10-12岁 B.11-15岁 C.13-16岁 D.12-16岁

2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十八号令公布的

A.国务院 B.主席令 C.人民法院 D.副主席令

25、我家实行( )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教师资格 B.教师竞聘上岗 C.学校聘用 D.国家聘用

26、(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C.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D.加强道德建设

27、( )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中国公民 B.世界公民 C.中国人民 D.世界人民

28、“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

A.《学校管理条例》B.《教师法》C.《义务教育法》 D.《宪法》

29、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 )

A.“双赢”协作原则 B .和平共处原则 C.相互协作原则 D.尊师爱生原则

30、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

A.桥梁作用 B.关键作用 C.主导作用 D.决定作用

1.C 2.B 3.D 4.C 5.B 6.C 7.A 8.B 9.B 10.A 11.D 12.B 13.C 14.D 15.B

16.D 17.A 18.A 19.A 20.B 21.B 22.D 23.B 24.B 25.A 26.A 27.A 28.B 29.A 30.C

1、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主要体现的是( )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正规教育

2、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

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C.因材施教原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4、西方教育史上,首倡“从做中学”的是( )

A.布鲁诺 B.康德 C.杜威 D.卢梭

5、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6、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文化 D.政治经济制度

7、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素质教育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应试教育 D.著名学者的学说

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 )

A.重视实践能力地的培养 B.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C.重视高尚品德的培养 D.重视劳动品质的培养

9、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是违反了学生的( )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身心健康权 D.隐私权

10.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

A.多样性 B.专业性 C.单一性 D.崇高性

11、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12、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思想政治教育 C.课外活动 D.教学

13、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趔,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趔”。这体现了教学的(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4、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

A.了解学生 B.融洽师生关系 C.先进的教学设备 D.备课

15、受测试长度的影响的测验质量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教育一致性与连续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8、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

19.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做(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20、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 )

A.年龄影响力 B.性别影响力 C.个性影响力 D.学术影响力

21、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顿悟说 B.认知—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22、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

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提取性障碍

23 、《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出现的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其作者是( )

A.昆体良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24、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其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根本( )

A.目标 B.途径 C.动力 D.内容

25、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社会( )

A.生产力 B.政治制度 C.经济制度 D.意识形态

26、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主要应训练学生思维而轻视传授知识的理论被称为( )

A.现代教育理论 B.传统教育理论 C.形式教育理论 D.实质教育理论

27、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

A.政治观念的教育 B.思想品质的教育 C.世界观的教育 D.品德的教育

28、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

A.组成集体的领导核心 B.开展了班级活动 C.形成了班集体的正确舆论 D.全班支持班主任的工作

29、尽管刺激不完整,但人们仍把一个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

A.恒常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30、义务教育的根本性质是( )

A.全民性 B.基础性 C.强迫性 D.普及性

1.C 2.A 3.B 4.C 5.B 6.D 7.B 8.B 9.C 10.A 11.D 12.D 13.B 14.D 15.A

16.D 17.D 18.B 19.C 20.C 21.D 22.D 23.A 24.C 25.A 26.C 27.D 28.C 29.D 30.D

1、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

A.学科设置 B.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C.学科顺序 D.课时分配

2、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表现在( )中

A.班级教育活动 B.思想品德课 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D.班会和校会

3、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对中小学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 )

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 D.青少年儿童

4、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

A.公平评价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 D.名誉权

5、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 )

A.平等关系 B.上下关系 C.道德关系 D.教育关系

6、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7、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

A.唯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8、《学记》中提到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9、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指导法

10、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观念 D.道德行为

1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建立学生档案 C.了解学生 D.操行评定

12、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

A.教师、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

13、人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科学技术 D.自然环境

14、在现代生产中,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策略是( )

A.增大劳动力数量 B.延长劳动时间 C.增加劳动强度 D.提高工人熟练程度

15、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6、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

A.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 C.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

17、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

18、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 )

A.名誉权和荣誉权 B.公证评价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19、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和( )

A.实践性 B.可行性 C.衔接性 D.发展性

20、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教学指导书

21、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2、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23、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 )

A.“教育学的雏形” 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24、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25、前苏联( )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的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 B.斯米尔切诺夫 C.凯洛夫 D.申比寥夫

26、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2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28、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29、“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句话说明教育是( )

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 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

30、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上层建筑

1.A 2.B 3.A 4.B 5.A 6.C 7.D 8.B 9.C 10.B 11.A 12.C 13.A 14.D 15.B

16.C 17.C 18.B 19.D 20.C 21.C 22.C 23.D 24.D 25.C 26.D 27.D 28.B 29.C 30.C

1、学校教育产生于( )

A.奴隶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末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封建社会末期

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3、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A.《大学》 B.《中庸 》 C.《孟子》 D.《学记》

4、“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育原则最早出现在 ( )

A.《学记》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5、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 )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6、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点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综合论的观点

8、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 顺序性 B.个体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9、“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霍尔 B.华生 C.高尔基 D.格赛尔

10、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

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期

11、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12、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特点

A.示范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13、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

A.导向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14、1632年英国哲学家( )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

A.培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15、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育问题的论述是( )

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 D.《雄辩术原理》

16、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的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是( )

A.卢梭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17、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18、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

A.《教学与发展》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育论点》

19、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 )

A.可以改变人口质量 B.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C.可以调整人口结构 D.可以制约人口迁移

20、教育的现代化的核心是(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教育素质现代化

21、“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记忆属于下列哪种记忆类型( )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22、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是下列哪一项( )

A.发现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23、一个人在旅途的过程中。既想多观光风景、游玩,又害怕多花钱的心理冲突,属于下列哪一项(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24、人们对英雄行为、文化古迹等做出赞美和感叹是下列哪项感情( )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正义感

25、下列选项中哪种是一般能力( )

A.观察力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色调感

26、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27、个人同时面临两种有意义的的活动目标,二选一的冲突是(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28、有系统的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叫做( )

A.教学测量 B.教学测验 C.教学评估 D.教学检查

29、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 )

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30、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为一致。这是一种( )

A.吸引的人际关系 B.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1.A 2.C 3.D 4.A 5.D 6.A 7.A 8.B 9.B 10.C 11.C 12.A 13.B 14.A 15.B

16.C 17.A 18.B 19.B 20.D 21.C 22.A 23.C 24.A 25. A 26.B 27.A 28.B 29.B 30.A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 (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孟禄 B.洛克 C.卢梭 D.利托尔诺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 (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4.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 ( )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

A.学校教育制度 B.高等教育制度 C.社会教育制度 D.国民教育制度

6.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 )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7.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8.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 )

A.知识素养之一 B.能力素养之一 C.思想品德素养之一 D.基本任务之一

9.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 )

A.课外教育 B.校外教育 C.业余教育 D.课外校外教育

10.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成绩评定

11.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 )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12,下列选项中哪种是一般能力? ( )

A.观察力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色调感

13.狼孩的心理障碍主要原因是( )

A.缺乏营养 B.遗传因素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14.勤奋和懒惰属下列哪种特性? (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兴趣

15.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 )

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提取性障碍

16.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 ( )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17.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 ( )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18.“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9.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20.听觉中枢位于( )

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

21、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里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进行的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叫做( )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22、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第一次把美育列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是在( )

A.1908年 B.1912年 C.1922年 D.1931年

23、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必然有教育现象,这说明了( )

A.教育的历史性 B.教育的阶段性 C.教育的永恒性 D.教育的继承性

24、上好课的前提是( )

A.目的明确 B.备好课 C.选好教学方法 D.了解学生

25、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

A.演示法 B.练习法 C.实验法 D .实习作业法

26、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应做到(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27、“学而时习之”的主张说明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28、义务教育的根本性质是( )

A.全民性 B.基础性 C.强迫性 D.普及性

29、“分组教学”的分组主要是按学生的( )

A.年龄 B.学习成绩 C.智力发展水平 D.学习兴趣

30、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经常性工作是( )

A.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B.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C.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D指导学生课余生活

1.C2.D3.A4.A 5.D6.C7.D 8.C9.D10.B11.B12.A13.D14.B 15.D

16.C17.D18.A19.C20.C 21.A 22.B 23.C 24.B 25.C 26.B 27.C 28.C 29.B 30.A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 )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21、“学不躐等”出自(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6、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 )

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

27、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8、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9、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30、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 )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1.B 2. D 3. C 4. D 5. C 6. C 7. D 8. D 9. D 10. A 11. A 12. A 13. A 14. B 15. A

16. B 17C 18. C 19. D 20. A 21. A 22. A 23. A 24. A 25. B 26. B 27. A 28. C 29. D 30. A

1.有关法律规定:"对使用特殊音响警报和红色回转警灯的警车,其它车辆应当避让."这体现了行政职权的什么特征 ( C )

A,优益性 B,单方性 C,强制性 D,执行性

2.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B )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3.对民办学校重大问题拥有决策权的是( D )

A,校长 B,教职工代表大会 C,学校工会 D,学校董事会

4.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A )

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厅

5.有的学校在学生手册中规定:"禁止男女生之间互访宿舍."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男女生不得无故进入异性宿舍."这一解释属于( A )

A,目的解释 B,文法解释 C,历史解释

6."学校应当于每年的教师节组织教师宣誓活动."这是( D )的规定.

A,《教育法》 B,《山东省实施〈教师法〉办法》 C,《教师法》 D,《青岛市实施〈教师法〉若干规定》

7.依据我国相关法律,下列有可能成为行政诉讼被告的是( C )

A,某教育局局长 B,某市市长 C,某市公安局 D,某乡镇党委书记

8.《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B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9.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 B )

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规 C,教育政府规章 D,教育单行条例

10.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 ( B )

A,司机负责 B,某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 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1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D)

A.《爱弥儿》B.《人的教育》C.《教育漫话》 D.《教育论》

12.“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A)

A.赞科夫 B.皮亚杰 C.布鲁纳 D.根舍因

1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B)

A.遗传 B.环境 C.教育D.社会活动

14.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A)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B )

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家长

1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C)

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1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D.检查评定成绩

1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D)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1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

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20.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D)

A.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之中B.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中

C.在学校之外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21.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的专著是(C)。

A.《教育没话》 B.《教育学》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E.《论语》

22.( B)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A.1985 B.1986 C.1988 D.1993 E.1997

23.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 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C)

A.教育哲学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4.“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D)

A.《大学》B.《中庸》C.《论语》 D.《春秋》

25.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C)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26.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B)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27.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C)

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D.判断力

28.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A)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D.学生家长

29.“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D)

A.复杂性、创造性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30.“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D)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C)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B)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3.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C)

A.学科课程论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4.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A)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5.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D)

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法

6.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B)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杜威D.洛克

7.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D)

A.高难度原则B.高速度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8.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B)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杜威D.洛克

9.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D)

A.高难度原则B.高速度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11.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增强学生体质

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12.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B)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3.“教学相长”这一提法(C)

A.最早出现于《论语》 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 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14.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15.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是(C)

A.班主任工作 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活动 D.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16.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C)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B.整合各方面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正向的合力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D.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1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A.上课 B.备课C.课堂练习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8.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B)

A.唐代 B.清末C.民国初期D.新中国成立

19.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B)

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2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A)

A.观察法 B.问卷法C.谈话法D.调查法

2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

A.赞科夫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 D.布鲁纳

22.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

A.遗传 B.环境C.教育D.教师

23.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B)
A.斯巴达教育B.雅典教育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24.普及义务教育始于(C)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D)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2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

A.自觉性 B.独立性C.创造性D.主动性

27.教材包括(D)

A.教科书B.CAI软件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

2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C)

A.知与行的矛盾 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

2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B)

A.延展 B.必要补充C.深化D.变革

30.“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C)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3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D)
A.个别教学B.课外教学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3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33.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D)

A.国民教育制度B.社会教育制度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