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幼小中教师资格证简答题全汇总

2017-10-26 弘小编 弘正学苑



 1、简述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后天因素。
  答:(1)营养。合理而充足的营养是保证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2)疾病。疾病对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疾病可以干扰正常的新陈代谢,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3)体育锻炼和劳动。体育锻炼是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
  (4)生活制度。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可以保证儿童进行足够的户外活动;适当的学习和劳动,定时进餐和充足的睡眠,有利于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
  (5)药物。如果用药不当或过量,对生长发育有不良的影响,因此,对儿童用药应小心谨慎。
  (6)季节和气候。一般来说,儿童在春季身高增长最快,在秋季体重增长最快。
  (7)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如贫困、食物缺乏、文化落后、疾病流行、居住拥挤、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等都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育。
  2、简述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答: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教师应当“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守,身体健康”。这是国家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这些要求大致可分为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方面。
  (1)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首先素质
  对于一个幼儿教师来说,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2)幼儿教师的身心素质
  幼儿教师应当具有宽阔慈爱的心胸、稳定的情绪、丰富的感情、活泼开朗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3)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
  作为幼儿教师,其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有效地、高质量地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

 3、简述幼儿教师应如何训练幼儿的思维。

  答:训练幼儿的思维,幼儿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动手能力的培养。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的思维,对事物的直接操作和直观认识,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让幼儿积极参与教育环境的创设,多为幼儿准备可操作的材料,理解、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

  (2)鼓励幼儿多想多问。从三四岁开始,幼儿会经常问“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好奇、爱问是幼儿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教师要为幼儿的思维活动创造宽松的氛围,对他们的提问给予积极的回应。

  (3)根据幼儿思维过程的特点对幼儿思维进行培养。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进行教育,需要教师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尽量避免抽象、空洞的说教。

  4、简述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内容。

  答:(1)了解学前儿童的家庭及在家情况;

  (2)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3)向家长宣传学前儿童教育的知识;

  (4)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5)吸收家长参加幼儿园工作。

  5、简述提高学前教育有效益的途径。

  答: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种:

  (1)提高社会对教育的认识;

  (2)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

  (3)调整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

  (4)加强幼儿园的科学自主管理;

  (5)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

  (6)发送幼儿园的师资力量。

1、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答:符合以下七个标准的环境为幼儿园环境:

  (1)安全和健康;

  (2)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3)重视发展学前獐的潜力;

  (4)充实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

  (5)培养学前儿童的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6)有利于教师的管理;

  (7)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2、简述幼儿园常识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答:(1)丰富幼儿关于自然和社会方面粗浅的知识,扩大幼儿的眼界。

  (2)培养幼儿对认识自然、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发展幼儿的智力。

  (4)形成对待人们和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

  3、简述幼儿中暑时应如何处理?

  答:夏季天气过于炎热,或曝光长时间照射幼儿头部,可致幼儿中暑,出现头晕、耳鸣、眼花、口渴,甚至昏迷等症状。处理办法如下:

  第一,将幼儿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其衣扣,让其躺下休息。

  第二,用凉毛巾冷敷头部,用电扇或扇子扇风,助其散热。

  第三,给病儿人丹、十滴水。

  第四,给病儿喝一些清凉解暑的饮料。

  4、简述研究幼儿心理时应坚持的原则。

  答:(1)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首先是指必须考虑到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客观基础,包括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也包括儿童大脑发育的特点和状况。

  (2)发展性原则。幼儿心理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在研究幼儿心理过程中必须坚持发展观点。一方面要注意那些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和品质,注意这些特点和品质的发展过程;不免对被研究的幼儿发生一定影响。

  (3)教育性原则。研究工作不免对被研究的幼儿发生一定影响。研究过程的影响必须是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和幼儿接触时的语言、态度,都必须符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要求。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

(1)儿童的教养环境

(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

(3)交流及文化影响

(4)经验积累与强化


2.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办园模式的改革

(2)幼儿教育理念的变革

①儿童观、儿童学习观和教育观的转变

②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

(3)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

(4)幼儿教育的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化


3.简述婴幼儿发展的含义。

【答案要点】

婴幼儿发展,是指婴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它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其中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4.简述地震应急处理方法。

【答案要点】

(1)地震发生后,要沉着冷静,凭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组织幼儿有序按照平时熟悉的路线逃生,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2)如果震后不能迅速撤离或被困于室内,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洗手间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去窗下躲避。

(3)如果幼儿正在睡觉,叫醒并有序地组织幼儿躲在床底下或墙脚下。

(4)如被建筑物挤压,千万不要惊慌,不要盲目采取措施,要懂得发出报险信号,等待救援。

(5)如果在室外活动,把幼儿集中到操场中间的空旷场地或树木周围。从精神上安慰幼儿,不断鼓励幼儿,非常重要。


5.简述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答案要点】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6.幼儿观察力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答案要点】

(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5)观察方法的形成


7.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参考答案】

(一)适应功能(二)动机功能(三)组织功能(四)信号功能(五)保健功能

【知识点】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功能


8.班级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规则引导法(二)情感沟通法(三)互动指导法(四)榜样激励法(五)目标指引法

【知识点】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方法


9.简述成熟势力说观点。

【参考答案】

(一)发展的本质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秩序地进行的。

(二)发展的原则

1.发展方向的原则2.相互交织的原则3.机能不对称的原则4.个体成熟的原则5.自我调节的原则。其中个体成熟的原则是格塞尔理论的核心原则。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

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两个因素。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育儿观念

格塞尔认为,父母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当了解儿童成长规律,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去养育他们。

【知识点】儿童发展理论——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10.简述教育本质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培养人的过程。

(二)教育的本质特性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知识点】教育概述——教育的本质

1.为什么说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影响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是在受经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影响较系统、全面和深刻。

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教育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些外部因素:教育自身的状况;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依赖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依赖于社会发展的状况,包括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传统和民族心态以及公民整体素质等。


2.影响学制建立的依据?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学制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在阶级社会,学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3)本国民族历史文化传统。 

(4)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确定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时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

(5)本国学制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学制都有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建立新学制时,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也不能忽视吸收其他国家学制改革的有益经验。


3.试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全人发展”理念。


“全人发展”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大众化和个性化,即教育机会均等,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具体表现在:1)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4)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4. 试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生活、自己和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5. 试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的自觉自愿的学习,学习的“自主性”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基本特征。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3)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意愿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从而获得创新实践能力与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6. 试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教育理念。


(1)发展性课程评价是针对我国现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

(2)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评价内容多元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3)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等

4)评价主体的互动化,建立师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5)评价过程动态化。

(3)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一、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二、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三、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四、制定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

(4)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四个环节:一、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二、设计评价工具。三、搜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的数据和证据。四、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7.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8.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第一,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对教育实现控制或管理。第二,利用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第三,以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力。

(5)政治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政治决定着教育性质和目的,进而也决定着教育内容的选择,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选择。


9.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师德为先”。


    师德为先具体表现在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10.简述教育实验报告的一般结构。

 

(1)题目  实验报告的标题常常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指明所研究的主要变量,要简练具体,使研究问题一目了然。

(2)前言  也称引言、导论、绪论,是研究报告的正文开头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的目的、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考察,说明选题的依据、课题的价值和意义。

(3)方法  该部分要阐明实验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4)结果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要求简要的说明每一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

(5)讨论  讨论是对研究结果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评价。

11.注意的品质与影响因素

 

品质:广度、转移、分配和稳定性。

广度的影响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

(2)个体的知识经验

转移的影响因素:(1)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2)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3)明确的信号提示

(4)个人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稳定性的影响因:(1)注意对象的特点

(2)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3)个人的主观状态


12.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数量和位置  (2)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即学习材料、学习程度、记忆任务、方法、时间、态度(口诀:端正态度,用好的方法,在对的时间,根据材料,完成一定程度的记忆任务)


13.记忆能力的培养方法

 

(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动机

(2)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理解

(3) 深度精细加工,促进知识理解   加工

(4) 组块化策略+多重编码   加工

(5) 合理使用记忆术     记忆术

(6)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复习

(7) 拓展练习机会,提供时间机会    应用


14.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

 

(1) 成熟

(2) 练习和经验

(3) 社会性经验

(4)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15.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1)人作为主体是通过他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受客观事物   (2)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认识。经验以及需要、兴趣等来对客观事物作出反应,并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向,自觉地、有目的地开展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活动。

(3)能否正确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


16.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特点


 (1)为了得到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
 (2)为了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
 (3)为了个人前途而学习
 (4)为了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


17.小学儿童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学生自己要有积极的态度
 (2)利用学科特点优势
 (3)创设问题情境
 (4)改进教学方法
 (5)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


18.小学儿童学习态度的特点 


 (1)对老师尊敬依恋;选择性怀疑
 (2)对集体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交往;责任感
 (3)对作业自觉负责
 (4)对评分认识到评分的意义


19.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教育中的应用
      1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需求
      3 自由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体精神
      4 重视人文社科的设置
      5 提倡情感性的师生关系


2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着,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社会会互动性 学习是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是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的,学习共同体彼此之间沟通交流分享共同完成一定的社会任务
    情景性 知识是不能脱离活动情景而抽象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
  

(2)教学观 
   探究学习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支架学习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
   情景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景教学。知识,学习与情景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学生应该在真实的情景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 以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1.教育的本质属性: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社会要求)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3.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的内容。

4.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5)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5.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6.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7.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作用。

8.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①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

②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①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使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关系。

②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特质,这使它成为文化本体。

9.教育的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1)教育为社会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并通过他们去推动本民族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及整个社会意识的发展。

(2)教育选择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内容,使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3)教育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原生文化在与异族文化的交融和优化中,激发出文化创新的生机和动力。

10.人的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4)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互补性,进行长善救失。

(5)教育要适应人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11.遗传的意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遗传因素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5)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2.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1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教师来进行,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4.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5.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2.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5.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系: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6.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7.体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2)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3)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8.美育的意义:

(1)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认识。

(2)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9.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

(3)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0.体育的任务:

(1)增强学生的体质。

(2)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3)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11.美育的任务:

(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

12.德育的任务

(1)通过德育,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对自身的意义与价值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2)通过德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获得一种道德判断能力、评价能力和控制能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德行的人。

(3)通过德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并有参与政治的意识和能力,真正投入到现代文明生活中去。

13.智育的任务:

(1)通过智育,使学生掌握系统科学文化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通过智育,使学生对自己的认知特征与元认知策略有所了解,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风格,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更有效地进行知识更新。

(3)通过智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认识能力,使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思维的,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4)通过智育,为学生的继续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14.中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1)研究角度的多维性   

(2)研究目的的针对性

(3)研究主体的多元性   

(4)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5)研究成果的滞后性

15.课程的作用:

(1)课程是实施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队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

16.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1)社会经济政治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2)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影响着课程开发。

(3)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4)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1.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

(1)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

(2)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3)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2.学科课程的主要优缺点:

(1)主要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继承人类经过实践活动、科学探索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

(2)主要缺点:过多考虑知识的逻辑和体系,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同时,学科分得过细,不利于学生综合地把握世界的联系。

 

3.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

(1)从儿童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4.活动课程的主要优缺点:

(1)主要优点:重视课程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教材的心理组织,能够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很有效果。

(2)主要缺点: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利于传递人类文化经验。

 

5.综合课程的主要优缺点:

(1)主要优点:在于它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要缺点:教科书的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教学也有一定的难度。

 

6.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构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如学校的物理与文化环境、师生关系、课堂规则与程序、教科书中隐喻的内容、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它们能对学生发生经常而有效的影响。

 

7.隐性课程的组成和特点:

一、隐形课程的组成

(1)学校的物质环境。

(2)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

(3)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二、隐性课程的特点

(1)影响方式的无意识性。   

(2)空间的广泛性。

(3)内容的全面性。                 

(4)表达的隐蔽性。

 

8.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9.选修课程:

(1)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所以选修课程的设立突出基础性、新颖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的结合。

(2)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不存在主次关系。

(3)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

 

10.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

(1)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和选用。

(3)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本校特点的课程。


11.影响人发展的各因素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发展提供生理前提,但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但也不起决定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部动力。

 

12.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3)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13.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第一部分是前言,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

(3)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14.教科书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1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4)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5)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

2013年上

11.简述幼儿期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并举例说明。

12.简述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13.李老师设计了一个“三只蝴蝶”做游戏活动,她选了三位幼儿扮演蝴蝶,又选了若干幼儿扮演花朵,结果幼儿兴趣不高,表现被动,还没等游戏结束,一个幼儿就问李老师:“老师,游戏完了吗?我们可以自己玩了吧?”

对这种现象,请从幼儿游戏特征和游戏指导的角度进行阐述。

2013年下

11.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因素主要有哪些?

12.有研究者对幼儿园园长、教师做了一个调查,调查题目是“要全面真实的了解你园的保教质量,你认为最好什么时间段到你园”,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请从幼儿一日生活的意义和角度,阐述你对这一结果的看法。

13.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论述幼儿园为什么不能“小学化”。

2014年上

11.简述幼儿集体教学的利与弊。

12.茵茵己经上了中班,她知道把两个苹果和三个苹果加起来,就有 5个苹果。但是问她2加3等于几?她直摇头。根据上述案例简述中班幼儿教学学习的思维特点以及教育的启示。

13.教师如何在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支持?

2014年下

11.老师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如何保障幼儿安全?

12.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观点,智能种类及教育启示?

13.在幼儿园领域教育活动中,为什么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请结合实例说明。

2015年上

11、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2、简述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要点及其目的。

13、幼儿园为什么要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应做哪些准备?

2015年下

11.为什么不能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幼儿?请说明理由。

12.举例说明如何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实施"动静交替"的原则。

13.论述积极师幼关系的意义,并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建立积极的师幼关系。


2016上

11.影响在园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12.从儿童发展角度,简述幼儿户外运动的价值

13.论述教师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意义与举措。

2016下

11.简述幼儿社会学习的指导要点。

12.父母陪伴对于幼儿健康成长有何意义。

13.论述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简答及部分参考答案汇总

2013年上

2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22.简述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

2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21.[答案要点]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分别是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2.[答案要点]                                

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包括报告的题目、引言、正文、结论以及参考资料和附录。题目是指报告的标题或者课题名称;引言往往简明扼要地说明目的、背景、价值和意义;正文是报告的主体部分,一般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就是对问题给出答案;参考资料和附录是对报告中所引用的资料注明出处来源。

23.[答案要点]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2013年下

2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2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23.请看下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学生在安全用电方面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4分)

(2)你认为小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安全教育?(6分)

21.[答案要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2.[答案要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开展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

(7)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23.[答案要点]

(1)图一,高压电线下方放风筝可能使风筝缠绕在电线上,高压电线与大地产生回路,导致学生严重触电。

图二,湿手插电座会造成电流回路,造成学生触电。

图三,由于电压箱电压较大,阴天下雨或保养不良会发生漏电现象,在高压变电箱附近攀爬,学生有触电的隐患。

图四,用湿抹布擦插座,如果没有及时关闭电源,也存在着触电的安全隐患。

(2)首先,用直观生动的方式向小学生介绍触电的原因、危害,提高学生对触电事故的认识。

其次,向学生讲授安全用电的常识,培养良好的用电习惯。

另外,利用趣味活泼的实验活动向学生介绍有关电的知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2014年上

21.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特征。

22. 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23. 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2014年下

21.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22.简述学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23.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2015年上

21.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22.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3.简述小学教师撰写操作评语的注意事项。

2015年下

21. 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

22. 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23.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

2016年下

21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2.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3.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生为本”的基本概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简答汇总

2013年上

26.简述学科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27.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28.简述人格的特征。

29.简述品德的结构。

2013年下

26.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27.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锻炼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8.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29.简述福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2014年上

26.简述学校教务活动的基本环节

27.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8.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方法

29.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2014年下

26.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27.简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28.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9.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2015年上

26.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27.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28.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9.简述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

2015年下

26.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27.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8.简述压力产生的来源

29、简述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2016年上

26、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7、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28、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29、简述动作技能培养的选径。

2016下

26.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

27.简述长善救失原则的特点及要求。

28.简述自我效能感及功能

29.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高频考点】: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构成:

1.教学科目的设置(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构成:

1.前言(课程性质、课程价值)

2.课程目标(总目标、分目标、三维教学目标)

3.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4.其他

(3)教材(教科书)

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等等。

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之间的衔接;

6.启发性;

7.可读性;

8.便于学生的学习。

真题示例:

2012年(上半年):

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2012年(下半年):

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2014年(下半年):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高频考点】: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概念: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直观性原则

概念: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经理利用学生的多种管管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基本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观点: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学习,应该尽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呈现给学生。

荀子:“不闻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乌申斯基也指出,儿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直观手段: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2)启发性原则

概念: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惟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观点: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助产术;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人发现真理

(3)巩固性原则

概念: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观点: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4)循序渐进原则

概念: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观点:《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5)因材施教原则

概念: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基本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概念: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

概念: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观点: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而如从事焉”

(8)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概念: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基本要求: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④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高频考点】:教学方法

依据指导思想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归并为两类:注入式和启发式。

(1)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

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③要善于启发诱导。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3)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4)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5)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6)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7)参观法:

是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

(8)实习法: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作业法。

(9)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

【高频考点】: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②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效性;③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④认识的交往性和实践性;⑤认识的教育性和发展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学习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