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必考】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弘正学苑考点预测汇总系列二

2017-11-02 弘小编 弘正学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6766xmjl&width=500&height=375&auto=0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67iwenx4&width=500&height=375&auto=0


1教育起源

2古代那些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三、四、五

三个动因: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共同作用论(马克思主义)


四个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和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五个规律: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6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

7旧中国的现代学制

8课程内容的三个层次


课程计划(国家开设哪些学科)

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学的依据)

教材(教科书的编写形式包括直线式和螺旋式)

9新课改课程结构调整


新课改体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包括: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课改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试卷分析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11教学方法、教学原则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3)直观性教学原则

(4)启发性教学原则

(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6)巩固性教学原则

(7)及时反馈原则

(8)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9)量力性原则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最常用)、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等。

1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第三,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第四,掌握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13德育方法、德育原则


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6)知行统一原则

(7)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9)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2)情感陶冶法

(3)实际锻炼法(4)榜样示范法

(5)品德评价法(6)自我教育法

14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发展。

(4)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

(5)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6)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班级授课制最大的缺点是不利于因材施教。


15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

(3)形成良好班风

(4)健全班级规章制度

(5)加强班级常规管理

(6)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

(7)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6感觉规律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

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如明适应和暗适应)、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后效(如正后像和负后像)三种特性;

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偿和联觉三种特性。

17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

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18注意的分类与品质

分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和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品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19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方法多样化、多感官参与复习、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20想象的分类


21情绪情感的分类

情绪: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22意志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型冲突

23流体智力与晶体 智力

  特尔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决定于先天因素,20岁到顶峰,30岁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例如记忆力。

  晶体智力是后天习得的,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经验,在一生中一直发展,如阅读能力。

2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3-6岁)的主要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12岁)的主要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青春期(12-18岁)的主要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

2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泛化和分化

桑代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斯金纳: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分

26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方式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学习主要通过上位学习、下位学习以及并列结合学习实现,为了实现有意义学习,有时需建立先行组织者。他把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的,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主要成分。

  奥苏贝尔有意学习的条件: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两个方面:客观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具有的逻辑意义;主观条件是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②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27学习动机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中等程度的动机及其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形曲线

维纳成败归因理论

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选择难易适中的任务,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2)让他们观察那些学习能力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取得成功的学习行为,通过获得替代性经验和强化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确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由此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3)引导学生坦然面对失败,从失败中找出可以改进的因素,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增强获得成功的自信。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培养:

(1)树立学习目标(2)培养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个别差异(4)帮助学生正确归因。

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4)恰当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5)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6)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7)培养自我效能感

2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原型启发

(4)定势

(5)功能固着

(6)酝酿效应

(7)动机和情绪

(8)个体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等

29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常用的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30“道德两难故事法”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包括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纪守法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教育观念现代化(前提);教育内容现代化

教育条件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师素质现代化(关键)

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的全球化

(7)教育的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化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教育目的:贤人、君子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内容:仁、礼;

教学纲领:博之以文、约之以礼;教学原则: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上最早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四、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5、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的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3.教育产生新的科学技术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能够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单选、简答】

遗传(物质前提);环境 (外部条件)

教育(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不能拔 苗助长。

2、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分阶段进行,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3、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抓住发展关键期。

4、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5、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二、简述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即体力和智力

2.旧式的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社会为人得全面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三、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为代表。

观点:教育目的的立足点是社会;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社会化。

四、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孟子、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马斯洛、萨特、斯宾塞等人为代表。

教育立足点是人的发展需要;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发展人的本性

五、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单选、简答】★★★★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业者和接班人”。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七、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简答】★★★★(三变两建一营造)

1.改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念

3.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八、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九、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和发展趋势【简答】★★★★★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7.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

8.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

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教师法》第七条对教师权利的规定,其基本权利可概括为

(1)教育教学权(最基本)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获得报酬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二、教师的作用【简答】★★★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桥梁、纽带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关键

(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主导

三、教师职业角色【简答】★★★

最大特点:角色多样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家长代理人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简答】

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集体性

五、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简答】★★★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改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六、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 基本素养、第一要求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核心、灵魂、试金石)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二)教师专业知识素养 ★

1.政治理论素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本体性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条件性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

5.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

七、如何爱学生?教师热爱学生的表现?【简答】★★★

1.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爱与尊重、信任结合;

3.全面关怀学生;

4.关爱全体学生;

5.理解和宽容学生

6.解放学生;

7.对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八、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简答】

1.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

3.了解所教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

4.了解该你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九、如何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通过不断努力,从一个新手逐渐成长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念,主要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2.专业知识;3.专业能力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简答】

1.师范教育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

1.国家和政府:加强教师教育;加强立法;提供经济保障

2.个人努力:学习、研究、反思、实践

十、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简答】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与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与行为习惯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课程

一、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二、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的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四、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教学实施

一、教学的一般任务【简答】★★★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3.培训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的间接性;

认识的交往性;

认识的教育性;

有领导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那些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案例分析)

四、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在教学程中学生既要掌握知识,又要重视学生的智力,把二者辩证统一起来,防止偏向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进程的环节、教师讲授的环节)★★★★★

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六、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单选、简答】★★★★

直观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七、直观性原则

1.涵义 教师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2.直观手段的种类【单选】

a.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

b.模像直观(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录像带)

c.言语直观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简答)★★★★★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4)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八、启发性原则★★★★★

(1)涵义 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2)贯彻的要求 【简答】★★★★★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发扬教学民主

九、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涵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的要求 ★★★★★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难点的教学

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不能杂施

十、因材施教原则★★★★★

(1)涵义:教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2)贯彻要求(简答)

a.充分了解学生b.尊重学生的差异

c.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d.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

十一、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①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②讲授要有系统性和启发性。

③讲授方式要灵活多样。

④讲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

十二、谈话法的要求★★★★★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

基本要求

1.准备好问题和谈话提纲

2.讲究提问的艺术

3.做好归纳总结

十三、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与任务的要求

2.教学重难点

3.教学的时间、设备与条件

4.课程性质和特点

5.学生年龄特征

6.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与个性

十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十五、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简答)★★★★★

1.从教师角度看

(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得当

(4)教学结构合理(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从学生角度看:

(1)学生注意力集中(2)思维活跃 (3)积极参与

(4)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十六、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简答】★★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2)要有代表性

(3)作业形式要多样(4)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5)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6)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十七、上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一堂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德育

一、小学德育的目标 ★★★★★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特点)★★★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

四、疏导原则

概念: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简答】★★★★★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五、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贯彻要求【简答】★★★★★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做到合理正确、 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贯彻要求【简答】★★★★★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七、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少先队活动

4.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5.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主要功能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最终目的 重要功能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三、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常规管理 规章制度

平行管理 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

民主管理 服从正确决定、参与管理

目标管理 德鲁克 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四、班级文化的特点

教育性、凝聚性、制约性、自主性

五、班级文化主要内容与类型

(1)班级物质文化(基础)

(2)班级行为文化(最活跃的因素)

(3)班级组织和制度文化(保障)

(4)班级精神文化(灵魂)

六、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简答】★★★★

(一)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受到分数和教师权威的影响,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策略: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班级管理的核心)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学校管理宗旨)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七、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单选 简答】★★★★

1.明确的共同目标(基础)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八、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九、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班主任如何建设和培养班集体)【简答】★★★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最关键因素、首要任务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外部保障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是否形成的标志

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重要性)【简答】★★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三)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十一、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十二、【简答】如何看待后进生?

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1)后进生的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2)后进生的教育: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③培养自信心

十三、班主任的职责【简答】★★★

1.组织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班主任的首要工作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4.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班主任重要的日常工作

课外、校外教育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学科活动; 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

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主要形式);个人活动

小组大致可分为:

(1)学科小组 (2)劳动技术小组

(3)艺术小组 (4)体育小组

结合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1. 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 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方式有:★★★★★

互相访问;建立通讯联系 ;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 举办家长学校

四、三结合教育的意义★★★

1.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2.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3.各种教育间互补,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简答】★★★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注重知识传授 促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

2.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3.课程结构坚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甄别和选拔促进发展

6.程管理制度过于集中 实行三级课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二、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 简答】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等的多元化。

(3)重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4)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

2.教务行政

3.教学工作(核心)

4.总务工作

三、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1.计划 起始环节

2.实施 中心环节

3.检查 中继环节

4.总结 终结环节

一、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述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二)教学原则及运用 

1. 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 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直观的类型:

  (1)实物直观(观察实物、标本、参观等);

  (2)模糊/像直观(图片、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

  (3)语言直观(形象化的语言描述)。

2.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教学原则的反映。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3. 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够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夸美纽斯明确提出“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

4. 循序渐进性原则

循序渐进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其意是如果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

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地教育要求。

5.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联系实际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7.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8. 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各种教学方法可以归并为注入式和启发式两大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

▷(一)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五大类)

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定义: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运用谈话法,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是谈话法的前提。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4)读书指导法

定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定义: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运用演示法时要注意几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运用演示手段;控制演示时间,难度不宜太大;演示内容要贴近生活。

(2)参观法/现场教学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它可以分为三类: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为: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3)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

(4)践活动法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 

4.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也叫探究法、研究法。常用于研究性学习。

5. 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1)欣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包括对自然的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和对艺术的欣赏等。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李吉林)。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景、图画再现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言语描述的情境等。

简答题

模块一 认知过程★★★

1.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预测新考点)

问题解决一般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基本步骤。

(1)     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开端,也是问题解决的动力。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激励和推动人们投入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之中。

(2)     理解问题,即明确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因此,理解问题就是分析问题、抓住问题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3)     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案,选择恰当的问题解决操作步骤。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它是问题解决的最后步骤。检验假设分为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间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要有直接检验来证明。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预测新考点)

(1)    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此外,由于问题的陈述方式或所给图示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过程。

(2)     迁移。迁移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有阻碍或干扰的影响。

(3)     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新方法或者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

(4)     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5)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6)     动机与情绪状态。动机是促使人问题解决的动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动机的性质和动机的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的进程。个体在问题解决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对活动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一般说,高度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状态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的解决;而愉快、兴奋的情绪状态则会使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情绪过于兴奋和激动,也会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使人的思路狭窄,妨碍问题的解决。


3.思维的特征★★★(预测新考点)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概括出一些规律来。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要借助一定的媒介,间接地去认识一些事物。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如同烹饪,将不同食材经过煎炒烹炸,制作出一种新的食物。


模块二 知觉的特性★★★

①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做知觉的对象而

把其他事物当做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楚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知觉的对象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知觉的背景只是被我们模糊地感知。(预测新考点)

②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部分或个别属性,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关系。(预测新考点)

③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我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预测新考点)

④知觉的恒常性

7.小学生情感的发展特点(预测新考点)

(1)    情感体验的内容日益丰富。

(2)    情感表现的深刻性逐步增加。

(3)    友谊感逐渐发展。

(4)    情感的动力特征明显。

(5)    高级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直到入学以后,儿童的各种高级情感才真正逐渐发展起来,逐渐形成比较稳定而深刻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是小学生情感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

(6)    情绪、情感的稳定性明显增强。小学生的情绪、情感逐步从冲动性、易变性向平衡性、稳定性方向发展。一般来讲,小学三年级是这种转变的转折点。

(7)    情绪、情感的自控力不断增强。

二、材料分析题

模块一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

1.小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预测新考点)

(1)由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2)对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

(3)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第四节 小学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

模块一 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极为复杂。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知(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和道德行为(行)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可以唤起人的道德动机,从而推动人们产生道德意志和相应的道德行为。

模块一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预测新考点)

1.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

(1)     学生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组成的,各要素之间又是按一定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2)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通常是以知为开端,经历情、意的心理活动,以形成行为习惯为终端。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1)    学生思想心里内部矛盾是指前面提到的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     教育者要真正把外部影响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还必须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

(3)    德育过程,教育者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是辩证统一的。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    教育性的活动和交往时德育的基础,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2)     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是按照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原理组织起来的,它能及时地、灵活地主动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提高教育效果,因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3)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单单受学校、教师及学生集体的影响,还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的影响。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     从学生的主观世界来看,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还未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磨练。

(2)     从客观环境影响来看,学生思想矛盾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决定着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反复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处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等各方面的关系,必须具备相应的各种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都要在各种年级螺旋式的反复培养。

模块二 小学德育的原则★★★(15年下)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知行统一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第五节 小学美育

一、单项选择题

模块一 美育的任务和内容★(预测新考点)

1.美育的任务

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在掌握有关美的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3)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美育的内容

对学生实施美育,既可以通过德育、智育、体育,运用其中相应的内容进行,也可以独立地对学生的美感或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专门的培养,但从体现美的本质角度看,学校美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形式教育、理想教育和艺术教育。

1.形式教育

从美学的意义上看,形式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形式美和美的形式。

2.理想教育

对人的理想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有社会理想个人理想之分;个人理想又可分为道德理想、人生理想、爱情理想、职业理想等。

3.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内容和手段。

二、简答题

模块一 美育的作用★(预测新考点)

1.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

2.美育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

3.美育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4.美育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第六节 小学生健康和安全教育

一、单选题

模块一 小学生常见症状及和应对★(预测新考点)

1.鼻出血

紧急处理方法是:让学生坐下或躺下;嘱咐学生用自己的手指捏住鼻子,暂时用口呼吸,以便压住止血点;立即用清洁棉花、布片或软纸由鼻孔塞入,压迫出血点止血,如能浸渍肾上腺素或麻黄碱溶液而后塞入,则止血效果更好。

2.眼睛被酸、碱烧伤

眼睛被酸、碱烧伤,急救的关键是立即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如果没有生理盐水,可以用冷开水、自来水冲洗眼睛。冲洗后,马上送医院做进一步治疗,这样将减轻眼睛的损伤。

第七节 小学生心理辅导

一、单选题

模块一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预测新考点)

1.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也称多动性障碍,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其症状一般在7 岁前表现出来,8~10 岁为发病高峰期,男孩多于女孩。

2.焦虑症

儿童焦虑症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一组以恐惧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可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如无指向性的恐惧、胆怯、心悸、口干、头痛、腹痛等。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文化的功能

a、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小学生: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

(2)中学生:应注意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深度,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开动脑筋的智力活跃状态
b、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基础薄弱学生:

(1)要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还要鼓励他们参加课外活动,锻炼其能力,发现其特长。

对于优秀学生:

(1)拓宽知识面,防止自满

(2)提供较难材料,引发独立思考,维持学习兴趣传承、选择、融合、创新
记忆技巧:两个关键词: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年龄分中小、知识分优差。(剩下的自己再理解性记忆)

气质差异的教育

a、克服气质偏见
b、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c、指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控
d、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传承、选择、融合、创新
记忆技巧:理解性记忆:(无好坏、有差异、需自知)气质无好坏——克服偏见;气质有差异——因材施教,职业指导;气质需自知——自我分析和调控

良好性格的培养

a、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b、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c、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d、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e、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f、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记忆技巧:被因材施教的典范许三(三观)多,融入集体,树立榜样,不断强化自己行为,最终提高了自我。

美育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文化的功能

a、积极发掘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美育与学校管理相融合,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b、美育与德育工作相融合,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c、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d、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美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e、根据学生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美育。
f、开发校本课程,实施美育教育内容的多样化。
g、充分发挥教师角色的示范作用。
记忆技巧:(主体的拆解:教师、教学、德育、学生、学校)教师:教师示范;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德育:德育工作;学生:学生特点;学校:校园环境、校本课程。
迁移:考试如果遇到方法策略类的问题不会答,同样可以进行这种主体的拆解。
记忆技巧:龙的传人要选择创新了

个案研究的特征

a、研究的独特性。
b、研究的全面性。
c、研究的代表性。
记忆技巧:全都是独生一代记忆技巧:龙的传人要选择创新了

班级突发事件处理原则

a、有效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可接受原则;
e、冷处理原则。

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简答)

a、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b、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
c、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
d、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e、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记忆技巧:前4点跟班集体的基本特征相似,最后加一个活动。所以可以记:有一个节(组织结构就是选拔班干部)目准(准则就是纪律维持)把死人给气(气氛就是班风和舆论)活了。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健全的组织结构
c、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d、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记忆技巧:节(结构)目准气(有一个节目准让你生气)

心理健康的标准(简答)

a、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b、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c、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d、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e、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f、自我调控能力。
记忆技巧:对外:现实人生;对内:人格自知及调节

运用说服教育法的基本要求(简答)

a、明确目的性;
b、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c、注意时机;
d、以诚待人。
记忆技巧:木(目)织(知)时代(待)。(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一堂好课的标准(简答)(教育类)

(1) 目标明确。
(2) 重点突出。
(3) 内容正确。
(4) 方法得当。
(5) 表达清晰。
(6) 组织严密。
(7) 气氛热烈。
记忆技巧:目标/突出/内容/得法/表达/严密

文化的功能

传承、选择、融合、创新
记忆技巧:龙的传人要选择创新了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记忆技巧1:林书豪在乡下训练运球技能。(感谢涂涂同学提供)
记忆技巧2:(书、运、训练、乡土)一群书生被运到香河训练基地去打篮球。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b、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记忆技巧:教育科学系系主任抓住了重难点的救命稻草游到(由。。。到)了岸边。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发扬教学民主

记忆技巧:一头小猪动手把一个农民给毒(独)死(思)了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记忆技巧:宣(选择)讲(讲解)语。


知识和智力相互转化的条件

a、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b、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c、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d、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记忆技巧: 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c、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记忆技巧:我们思考:指甲剪是不是导体?学知识,提高智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

a、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b、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c、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d、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
记忆技巧1:记住处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句话,上面都会自然记起


影响学制的因素 

a、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b、社会制度
c、人口状况
d、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
记忆技巧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因为学制本身是一种社会制度,是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就离不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的带动,教育制度的对象就是人,所以人口与年龄也是必要的


教师专业发展包含的内容

a、专业理想的建立
b、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c、专业能力的提高
d、专业自我的形成
记忆技巧:李响(职来职往主持人)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智能)改变了自我,为他人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d、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记忆技巧:关键词(规、加、即、延、特殊、个)快递公司规定:加急快件不得延误,必须满足每个人的特殊需求。


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简答)


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b、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记忆技巧:关键词(三有、专门、控制)三个好朋友(目的,计划和组织)。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简答)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记忆技巧:(关键词:性质、领导、受教育、目的)要是老公对老婆说:哎,(内)人解手真龟速。那么性质很严重,老婆直接剥夺老公领导权,目的是让他受点教育(教训)。


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简答) 


a、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变化,人才的规格;
c、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记忆技巧:(内)人解手真龟速。


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


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过程评价
d、成果评价
记忆技巧:背书的过程(成)虽痛苦,但有成果。

考拉说:由于网上找不到好的解释,小编只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读CIPP,CIPP是一种结合信息化的方式捕捉过程,即对教育项目从实施背景、实施投入、实施过程、实施效果整体捕捉,因此CIPP也非常有益于帮助第三方进行校正,以达到最佳。


一、教育基础知识

    

1.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 )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20. 我国著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

    

21.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2.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3.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24.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5.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

    

26.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7.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8.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29.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30.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1.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32. 各类学制主要类型包括: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前苏联)。

    

33. 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1902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实施时间最长)。

    

34.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35.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6. 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

    

37.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38.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对立观点。

    

39.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40. 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

    

二、课程

    

41. 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性质分类,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42. 根据课程修习分类,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3. 根据课程管理分类,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44. 根据课程形态分类,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5. 中小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课程计划(国家开设哪些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学的依据)、教材(教科书的编写形式包括直线式和螺旋式)。

    

46.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必修课,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三课时,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47. 新课改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8. 新课改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和激励评价。

    

三、教学

    

49.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50.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试卷分析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51.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最常用)、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

    

52.教学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四、学生认知过程

    

53.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54.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55.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关系。

    

56.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如明适应和暗适应)、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后效(如正后像和负后像)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偿和联觉三种特性。

    

57.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58.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59.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60.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度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趋势并且遗忘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61. 思维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

    

62.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包括: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思维的敏感性。

    

63. 问题解决的特征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4.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65. 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算法策略、启发式策略、逆向搜索法策略。

    

66. 加涅把学习结果分成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五类,把学习层次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67. 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68.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命题、命题网络、表象系统以及图式、脚本。

    

69.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70.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71. 技能包括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操作技能的主要特点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心智技能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以及动作结构的减缩性。

    

72. 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练习中出现的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73.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74.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75. 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包括: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五、学生发展心理

    

7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包括: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自尊性与自卑性并存、批判性与创造性并存、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稳定性与可塑性并存、青春期冲动性与压抑性并存。

    

77.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78.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提出教育与发展的关系要注意:“最近发展区”、“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

    

79. 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80. 中学生情绪特点包括情绪的自主性(独立性),情绪活动的丰富性、情绪体验的跌宕性(波动性、不稳定性、冲动性),情绪的逆反性、情绪的心境化。

    

81. 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表现:复杂性与简单性共存、强与弱共存、稳定与波动(冲动)共存、外露性(开放性)与掩饰性(内隐性)并存。

    

82. 中学生情绪调节的主要方法:转移法、补偿法、发泄法、升华法、调节认知(认知改变)、积极的自我暗示、幽默。

    

83. 人格特征包括:整体性(整合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功能性。

    

84. 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85. 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86. 奥尔波特把人格分为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个别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87. 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88.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89. 佛洛依德把人格机构分成三个层次:本我(遵循快乐)、自我(遵循现实)、超我(遵循道德)。

    

90.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学前期(3~6岁)的主要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12岁)的主要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青春期(12~18岁)的主要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91. 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神经衰弱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92.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强化法、消退法、代币奖励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六、德育    

    

93.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道德情感(知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衡量品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

    

94.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是:依从、认同、内化。

    

95.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96.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想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97. 德育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98. 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练习法(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指导实践法、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品德评价法。

1、简述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

(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和速度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的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简述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的作用

答:

(1)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2)@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社会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的政治制度制影响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5)社会的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

 

3、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答: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4、简述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学的要求

答:

(1)儿重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教学要循序漸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儿重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教学要具有計对性

(3)儿重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学要抓关建期

(4)儿重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信,促进儿重身心和谐发展

(5)儿重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

 

5、简述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決定性因素

 

6、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口向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答: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口向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

(1)导向功能;

(2)选择功能;

(3)激励功能;

(4)调控功能;

(5)评价功能。

 

8、简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及代表人物

答:

(1)个人本位论,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 夸美纽斯、福禄倍尔、斐斯泰洛奇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

(2)社会本位论,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性一依据。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和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凯兴斯泰纳等;

(3)教育无目的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文教育家杜威;

(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9、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答: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增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0、简述我国近代学制及特点

答:

(1)1902年壬寅学制,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但是末实施

(2)l904年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3)l9l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个具有资本主文性质的学制,倡导在小学实行男女同校

(4) l922年壬戌学制,即“刘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首次兼顾了升学及就业

 

11、简述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答: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12、简述现代学生观

答: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3)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导性

(3)学生身上蕴癌着E大的潜能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


13、如何建立教师威信

答: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増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1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发扬教育民主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5、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答:

(1)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前提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4)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5)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及操行评定


16、如何组织和培养良好班集体

答:

(1)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披和培养学生干部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形成正确的集体期e和良好的班风

 

17、简述现代教学观

答: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18、简述新课程改章评价的特点

答:

(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2)评价内容综合化,全面素质评价

(3)评价方式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

(5)更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和1·1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19、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

(1)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2)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1建

(3)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对课的补充和延伸

(5)学业成绩的检査与评定

 

20、简述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

答: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2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

(1)直按经验与间按经验相结合

(2)掌拒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2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査知识。


23、简述直观性原则及基本要求

答: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话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表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责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话言直观

 

24、简述启发性原则及基本要求

答: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素,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提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決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督促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決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课堂气氛热烈

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之处:(1)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教师成长的途径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专门的教学能力训练

4.反思性教学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5.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因素的制约。

2.识记材料的重要性,或者识记者的态度。

3.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4.识记材料的学习程度。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定势与功能固着

2.问题情境

3.原型启发

4.已有知识经验

5.情绪与动机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头脑风暴训练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

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

气质类型与教育


我们克服气质偏见,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1.对多血质类型的学生,在严格其组织纪律的同时,对他们要热情。 “刚柔相济”。

2.对胆汁质类型的学生,在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和主动的个性品质的同时,要避免产生粗暴、任性、高傲等个性特点。 “以柔克刚”。

3.对粘液质类型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踏实顽强等品质。多给予参加活动的机会。

4.对抑郁质类型的学生,要着重发展敏感、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要给予他们关怀、帮助、避免在公共场合指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不等同真理,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

2.学习观: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的情境性。

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教学观: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中学生心理发展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内化说”;最近发展区。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注意发展特点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  

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注意的发展始于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优于抽象材料,图形记忆优于词语;  

有意记忆和抽象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  

思维发展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主导地位;  

辩证逻辑思维循序发展。  

语言发展特点  

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  

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  

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  

(三)情绪  

情绪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和长期性。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绪理论  

詹姆士—兰格理论  

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  

坎农—巴德学说  

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强调情绪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大脑皮质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唤醒水平;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强烈、狂暴型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并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高中生情绪特点与发展  

情绪的延续性;情绪的丰富性;情绪的特异性;情绪体验的深刻性;情绪体验更加细腻。  

良好情绪的标准  

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程度的反应;  

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当引起愉快、欢乐情绪的客观情境已经转移,而在进行另一项活动时,学生仍然沉浸在愉快欢乐之中,这是不恰当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情绪调节的方法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包括:认知调节法、合理宣泄法、意志调节法、转移注意法、幽默法;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四)人格  

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征。  

稳定性:跨时间的持续性、跨情境的一致性。  

整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社会性: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  

气质类型  

胆汁质:兴奋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不易疲劳,但易于冲动、自制力差,性情急躁,办事粗心等行为特点。  

多血质:活泼型。反映迅速、活泼好动,待人热情亲切,但粗心浮躁、粗枝大叶、容易分散注意力。  

粘液质:安静型。情绪稳定、心平气和、不易激动、也不外露;反应性低;话少;自制力强但也易于固执拘谨。  

抑郁质:抑郁性。表现为对事物和人际关系观察细致、敏感;情绪体验深刻稳定,不外露;行动缓慢,不活泼;学习和工作易感疲劳。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  

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学校教育对人格的影响;自我因素。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口唇期(出生—1岁左右),婴儿本我从吃奶和吮吸等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  

肛门期(2—3岁之间),幼儿通过大小便排泄获得满足,得到快感。  

性器期(大约4岁左右),儿童进入生殖器期,喜欢抚弄自己的性器官而获得快乐和满足。  

潜伏期(从7岁左右到青春期前),儿童性与攻击的冲动开始进入潜伏期,对性不感兴趣,也不再通过躯体部位而获得快感。  

生殖期(从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由于性器官的成熟,个体由儿童进入青春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在心理上逐渐有了与性别相关的职业计划、婚姻理想等。  

埃里克森人格理论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主动感、主体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3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0—6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感(成年晚期60岁以后),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