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易地搬迁后续发展新观察”之十:甘肃武威市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压紧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有力有序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持续巩固拓展易地搬迁脱贫成果,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正在实现。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展现新时代新征程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新进展新成效,现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易地搬迁后续发展新观察”系列报道,供各地互学互鉴。
编者按
甘肃武威市:“五个赋能”助力后续扶持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甘肃省武威市建成集中安置点45个,搬迁1.5万户5.9万人。“十四五”以来,武威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调研古浪县黄花滩安置区时“让搬迁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的殷切嘱托,感恩奋进、笃定实干,强化党建赋能抓统筹,发挥优势赋能强产业,扩面拓岗赋能促就业,以工代赈赋能稳增收,治理体系赋能优服务,全过程赋能后续扶持高质量发展,搬迁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党建引领赋能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后续扶持赋能加力。一是建强基层组织。将266名威信高、能力强、有责任心的致富带头人充实到175个村“两委”班子,安置区成立基层党组织215个,“产业链”党小组269个,形成“乡镇党委+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产业链党小组”的组织体系,夯实后续扶持工作的组织基础。二是强化引领推动。为解决群众从山区搬下来不会经营管理设施农业的问题,把最强的工作力量向安置区集中,选派289名农技人员驻村指导,动员农村党员和“土专家”“田秀才”带头发展暖棚养殖、日光温室种植,引领带动群众发展致富产业。三是建立包联机制。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帮扶体系,32名市级领导联县包镇,459名县乡领导班子成员抓村联户,5280名党员干部常态化入户走访、掌握实情、解决问题,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古浪县黄花滩安置区富民新村设置党群服务中心。
产业发展赋能
把培育发展富民产业作为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高原冷凉”“绿洲水土”“沙漠光热”比较优势,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牛羊猪禽果菜菌草“8+N”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园区化发展,着力建设河西走廊黄金奶源基地、优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奶牛存栏从3年前的2.8万头发展到10万头,跃居甘肃省市州第1位,乳制品产值从不足3000万元跃升到10亿元,奶业全链产值突破60亿元,较上年增长71%。古浪县黄花滩安置区建成日光温室7828座,年产果蔬6.5万吨,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成养殖暖棚2.6万座,带动全县肉羊产业快速发展,羊存栏达到309万只,成为全省养羊大县。天祝县松山滩安置区建成1万座食用菌大棚,产量达到10.6万吨,成为西北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有效带动8300多名群众增收致富。通过持续扶持,搬迁群众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2022年,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万元,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平均水平3700多元且收入的57%来自家门口的产业。
天祝县松山滩安置区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务工增收。
就业帮扶赋能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一是发展产业促就业。依托安置区日光温室、优质饲草、食用菌大棚等产业基地,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以精深加工提升特色产业价值链,推动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发展,3.9万名搬迁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人均月收入达到4000元左右。二是开发岗位促就业。积极发展帮扶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为搬迁群众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安置区建成乡村帮扶车间46个,吸纳带动就业1847人,开发乡村道路维护、护林、保洁等公益性岗位2416个。三是劳务输转促就业。加强东西部协作,瞄准天津、新疆等地用工企业,建立外出务工清单,强化技能培训,组织开展“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转,2022年输转搬迁群众2.3万人次,劳务创收6.9亿元。
古浪县绿洲小城镇安置点乡村就业工厂为搬迁群众提供200个就业岗位。
以工代赈赋能
把以工代赈作为提高劳务技能、增加收入的重要举措,让搬迁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一是全面精准摸底数。对群众就地就近务工需求摸底调查,重点摸清易致贫返贫监测户、农村低收入群体和特殊情况未能外出务工人员,登记造册、动态管理,努力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二是因地制宜谋项目。围绕安置区发展所需、群众所能,谋划防沙治沙、蓄水池、村组道路等小工程小项目,储备以工代赈项目116个、计划投资5.8亿元。三是最大程度投劳务。在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坚持能用当地群众务工的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努力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实现“小资金大情怀、小项目大作为”。四是千方百计增效益。2021年以来,在安置点周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1个,落实资金1.17亿元,带动3650名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发放劳务报酬3500万元。特别是在古浪县黄花滩安置区周边的八步沙区域以工代赈防沙治沙项目中,政府配套解决压沙材料及运费,将1188万元以工代赈资金全部发放为劳务报酬,同步开展以工代训,提高群众压沙技能,实现以工代赈与生态保护、群众增收多赢。
长效机制赋能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编辑:李宝泉 责编:文斌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