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欠张伯礼院士17年的谢谢,该还了!

北洋之家 2021-04-03

北洋之家©有温度更有态度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 
文/北洋君


这两天,一位老人挥手告别的照片
在朋友圈刷屏。
他,就是张伯礼院士,
周四上午10点,
他登上了开往天津的高铁!

在武汉苦战82天之后,
这位已经72岁的老人,
终于要回家了!


临别之际,张伯礼说:
“武汉是英雄的城市,
我在武汉收了徒弟,
还开了专家门诊,
跟武汉会常来常往。”
  
但他没说的是:
为了湖北人民,
他把自己的胆也留在了武汉 ……

张伯礼院士(中)在武汉站,准备回天津 

1月26日,
武汉宣布封城第三天,
张伯礼院士接到通知,
第二天一早他奔赴武汉。

从那一天开始,
72岁的张伯礼跟84岁的钟南山、
73岁的李兰娟院士一起,
成为我们最信任的人,
我们最尊敬的人,
我们最心疼的人!

今天的武汉,
已恢复车水马龙,
雷神山宣布休舱,
最后一支医疗队也已离汉。

就在张伯礼挥手告别的那一刻,
北洋君又想起他面对董倩提问
刚来武汉时的情形,
突然不能自已、哽咽落泪的画面。

“我这个岁数本身在这摆着,
说明疫情很重,
否则不会让我这个老头儿来。”

72岁、不顾生死、
苦战82天,
然而,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
其实早在17年前的那场非典,
张伯礼就已经是国家功臣!


NO.1
17年前
我们就欠他一个谢谢

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
病毒传染性极强、
患者病死率高、病原体不清楚……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
张伯礼带着他的团队
主动向上级请缨。


考虑到中医很少介入到
急性传染病的治疗,
相关部门并没有立刻
同意张伯礼的请求。

尽管没能第一时间冲上抗疫一线,
但张伯礼坚信中医的作用:
五千多年里,
中国人扛过来多少次瘟疫,
全凭的是中医药。


在疫情愈演愈烈时,

一位医院的院长找到张伯礼寻求帮助:

一位病人感染非常严重,

已经是凶多吉少了,

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

他们想试试中药。


张伯礼回忆:

为了抢救病人的生命,

他们二人决定“偷偷”治疗。

把药做好后送到“红区”。

几天之后,那位院长

便找到张伯礼向他致谢:

“病人见好”!



有了这个成功的案例,

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中医病区,

并任命张伯礼为总指挥。

自此,在“非典红区”中

冲进了一支中医队伍。


中医药对非典的介入,

在控制病情恶化、改善症状、

稳定血氧饱和度、激素停减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得到了

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和赞扬。



“宁负个人,不负历史。”


非典之后,

在接受采访时张伯礼说了这样一句

至今让人感动不已的话。

简简单单的8个字,

便概括了一个医者

身先士卒的决心。


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
扛起中医大旗、
在非典中一战成名的张伯礼
其实是西医出身。

上世纪60年代末,
张伯礼在天津大港医疗队工作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
一个年轻小伙子肠梗阻疼得要命,
要送到40里地外才能手术。

情急之下,
队里一位老中医抓了几味中药,
病人喝了药不到两个小时,
症状就大大缓解。
张伯礼没有想到,
中医竟然用简单的几味中草药
便救了一个人的命。


这件事,给张伯礼的触动极大。

他第一次认识到传统中医

竟有着这么大的力量!

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

搞懂这个古老而又神奇的学科。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
已经29岁的张伯礼
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天津中医学院,
后来,他又考上研究生,
师从国医大师阮士怡


有西医、中医两门医学基础的张伯礼

愈发认识到:

中医虽古老,但并不落后,

要想法设法把老祖宗的智慧

跟现代医学结合起来。


带着“让中医发扬光大,

让中医药走出国门”的信念,

张伯礼在中医现代化的路上,

一走就是40年余载。


20世纪80年代,

他开拓了舌象色度学和舌底诊研究方向;

1999年,他又开始主攻方剂,

创建了以组分配伍,

研制现代中药的途径和关键技术;

21世纪初,他又完成了首个中医药

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大规模循证研究,

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



2014年,因为在推动中药产业技术升级,

培育中药大品种群方面

所做的杰出贡献,

他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奋斗大半生、年过七旬,

在外人眼中早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张伯礼,

在2020年1月26日的晚上

接到了一个紧急通知:

早晨到北京机场集合,

前往武汉!



NO.2
国有危难时
医生即战士

大年初三的早晨,
已经72岁的张伯礼院士,
穿过隆冬时节的漫天细雨飞向武汉。

他再次立下出征非典时的誓言: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
宁负自己,不负人民!


来到武汉后,他发现
这里的情况远比他想象的严重,
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排长队、
化验人挤人、CT检查人满为患,
不少确诊病例根本住不进来。

混乱的局面令他焦急又痛心。

当晚,在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召开的会议上,

张伯礼提出:

必须马上对病患

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



疫情蔓延,
面对一种未知的新型病毒,
如何减少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需要大智慧。

作为一名从医50多年、
一辈子研究中医药的医者,
张伯礼坚信,
中医药治病救人几千年了,
非典时,中医就起了大作用,
这次也一定可以继续发挥“神威”。


于是,张伯礼建议征用学校、酒店,
作为隔离观察点,
给患者普遍服用中药,
用“大水漫灌”的方式,
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

他的建议被采用,
1月28日,
首批几千名患者服上了中药,
1月29日,
3万人服上了中药,
一两天后,一些轻症患者退烧了。

紧接着,张伯礼与刘清泉一起
写下请战书,
提出由中医接管一家方舱医院:
“中医药进方舱,
这个工作我可以来做!”

他们的建议再一次得到了
中央指导组的支持,
随后,江夏方舱医院成立了,
主要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

中医进入方舱后,
张伯礼更忙了,
他白天指导会诊,
晚上开会、研究治疗方案,
甚至细化到具体病例亲自开方。


这两张照片拍摄于2月14日,
这一天,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正式开仓,
张伯礼因为开会错过了午饭,
自己泡了一碗方便面吃。
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
他当时正咬着牙
默默忍受着身体的病痛。

他的学生们都劝他:
“您每天太忙了,一些具体的事,
就让我们干吧!”


可张伯礼从来不听劝,他说: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
不到病房、不接触病人,
如何能了解发病规律,
如何谈得上与病毒战斗?

他穿上笨重的防护服,
在自己身上写上“老张加油”,
冒着随时可能被感染的风险
走进隔离区查房,
为每一位患者拿脉、
查看舌苔,了解病情。

张伯礼(左)多次进入“红区”望闻问切。

张伯礼在病房里
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每次从病房出来,
72岁的他都要坐在椅子上,
缓好久才能继续开始工作。


NO.3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江夏方舱医院开仓第三天,
2月16日,连续工作多日的张伯礼,
病倒在了抗疫第一线。
多日的劳累,
使他胆囊旧疾复发。

“仗还在打,我不能躺下!”
他当即提出保守治疗。
可当时他的病情
已经严重到不能再拖,
最后,是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的领导
强令他住院治疗,
张伯礼才同意接受住院。


2月18日,
张伯礼被推上手术台。
手术开始前,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
他瞒着妻子和儿子,
自己给自己签下了手术同意书。

就在张伯礼做手术的时候,
他的儿子张磊,
作为天津援鄂医疗队的成员,
正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战斗在一线。

张磊听说父亲做了手术时,

着急地要去医院,

张伯礼却对儿子说:
“你不要来看我,
你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手术后一两天,
张伯礼就开始在病房里工作了。
病床上加了一个小桌子,
左胳膊上还扎着静脉针,
右手不停地用笔在修改着东西。
那几天,正值一个中西医结合
治疗新冠的项目进展到了关键期,
这是他心里最记挂的事。

住院第三天,
他就要求出院工作,
可因为术后他的腿上出现了血栓,
医生要求必须卧床休息两个星期。
张伯礼一听急了,他说:
自己尽量听话,你多给我开点药!

最后,他只住了一个星期,
返回了江夏中医方舱医院。


在张伯礼的亲自指导下,
江夏中医方舱在后期
不仅做到了“一人一方”,
而且实现了从中药、针灸到太极拳的
中医中药“灌满舱”。

取得经验后,
几乎所有的方舱医院,
都开始使用中药,
武汉市各医院中医药的介入,
已经从当初的30%
做到了基本全覆盖。



从2月14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

江夏中医方舱医院

运行26天总计收治病人564人,

实现了“三个零”:

病人零转重、零复阳;

医护人员零感染。

中医药发挥的重要作用,

成为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


  3月19日,72岁的张伯礼在武汉

度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

就是在这一天,

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

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

张伯礼有些激动地说:

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4月8日,武汉解封,

张伯礼却继续选择留在武汉,

虽然不用再穿着厚厚的防护服,

他却变得更忙了。

忙着接通各种国际连线,

为海外华人华侨解“疫”释疑,

一次次分享中国利用中医药

抗疫过程中的经验!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有人说张伯礼是国士,

有人说他是“无胆英雄”,

他却更愿意称自己

是一名战士!

是的,他不仅是战士

更是17年后又一次扛起中医药大旗

与“疫魔”战斗的勇士!


张伯礼院士曾说:
疫情结束请不要忘了中医!
文章最后北洋君想说:
疫情结束请不要忘了这些
是国士、是战士、更是勇士的
大国脊梁们!

参考文献:
人民政协网:贤以弘德,术以辅仁
天津日报:大医张伯礼——他是国士,是战士,也是勇士!
澎湃新闻:在战疫一线力推中西医结合治疗——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THE END—

给北洋君点个“在看”
放到朋友圈
就是最好的鼓励

北洋之家战“疫”专刊,
  点击文字查看最新原创文章!

1.永远不该忘记的超级英雄:拯救1400万人、提名诺奖的中国防疫第一人

2.疫苗最新消息!最大功臣是54岁中国女将军!
3.河北神秘工厂一夜转产防护服,产量惊人!亮出真实身份,李云龙应该很清楚!
4.河北你终于藏不住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