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文|流浪的燕子
流浪的燕子
何小文
“剪我青青如柳的心事/就是你了/流浪的燕子/紫泥纹身的燕子/你天生是江南才子/婉婉约约/唱所有的风雨兼程……”——唐兴玲
写下这个标题时,我有些愧疚,因为我“盗”用了著名的湖南诗人唐兴玲《流浪的燕子》篇名。我之所以要冒着“骂名”去写一篇这样的随笔,还因为进入万物争长的早春时节,莫名地滋生了一些与燕子有关的“伤春”情绪——乡愁。
其实,“乡愁”这个词汇,自十八大以来能以高密度频率进入了人们视线,最初是缘由一位委员的提案——他针对当下各地为了加快城镇化的进程而掀起大拆大建的现象,出于文物保护方面的考虑,建言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名村名镇的保护,特别是对有特色有品味的古建筑要予以保护,以便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后来,《中国文物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相继撰文因势利导,随后,中央会议文件也吹起了清新之风:在推进城镇建设的会议中提出了六项主要任务,并且要求:“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而,让乡愁一度停驻在人们的心间。
对常行走于城镇和乡村的我而言,对于乡愁的认识或许更感性更直接,因为我认为哪里有燕子,哪里才能品味得出浓郁的乡愁。
我之所以谈说起乡愁和燕子这个话题,是因为灵性的燕子几乎伴着我长大的。那时,居住的屋子原是客家大围屋,围屋有几方“天井”。而每到阳春三月,杨柳吐翠的季节,可爱的小燕子就会从遥远的地方飞到老屋中来。它们那特别轻盈的身影或从大门穿堂入室或越过那一方窄窄的“天井”,风里来雨里去的穿梭呢喃,仿佛是为大家衔来春天的消息和祝福。也就是每到这时,燕子伴着一缕缕春风温暖的铺开了乡村的绿意与芬芳……
因而,每年春分时节,长辈们就会常对我们说,燕子快回来了,燕子一回来天气就不会冷了,进而唠叨:“燕子不进愁门,老鼠不钻空仓。”“燕子是报春鸟、吉祥鸟,生性喜欢与人做伴,但燕子不会随便在哪家筑窝的,它在哪家垒窝就预示着哪家会幸福、平安、吉祥,你们可不要伤害它们……”或许是缘由长辈们的时常教育,或许是大人们对燕子这份特殊的偏爱感染着我们,当然还出于对他们那严肃的表情以及有可能的“严惩”的畏惧,年少调皮捣蛋的我干过捅马蜂窝、虐过小麻雀,却始终没有冒犯过老屋屋檐下的燕子,就这样,秋去春来,年复一年,大家总是乐于让燕子在屋檐下筑巢,乐于看到它们繁衍后代及欣听燕子声声,精心地呵护着这些娇小可爱的生灵。而我也因为燕子一年一年的践约,从懵懂无知的幼年伊始逐渐变得青春葱茏起来。
及至上学后,读到好多古诗里头,均有对燕子的描述,方知,燕子不仅仅是我们老家人才这般的宠爱——
如:白居易的“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岑参的“燕子与百劳,一西复一东”;戴叔伦的“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杜甫的“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及“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方干的“掠草并飞怜燕子,停桡独饮学渔翁”;韩偓的“燕子不来花著雨,春风应自怨黄昏”;李商隐的“鱼儿悬宝剑,燕子合金瓯。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等等吟诵燕子的诗词不少于几十首。尽管我对这些诗词里头的寓意和描述的意境往往一知半解,但因为有着燕子这个熟悉的“朋友”在里头,那种亲切的乡土气息便扑面而来,这时的我诵读起来便有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为这些诗歌而欣喜。
即便后来羁旅外省多年,我仍一直默默地喜爱着有关描述燕子的诗歌,而唐兴玲的《流浪的燕子》就是我栖居湘省那年从《湖南日报》的副刊上读到的,在那个酸涩的年华,在那个觉得前路无所归依的惶惑中,唐兴玲的这首很细腻很江南很合我胃口的诗篇,倾刻就犹如寒夜中照耀我前行的那一束光芒。
是的,人的一生中,受影响的时候颇多,有些是那么的不经意。如一句话、一个眼神、一语问候、一声鼓励或是一本好书,就能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便现在的我已经面目全非,提笔很重,心事很重,不敢涉诗。但诗歌对我那段青葱岁月的影响,潜移默化在骨髓里,一直都在。
我不仅一下记住了这个名字:唐兴玲。更会在心情激动或低落时大声诵读她的这首诗篇,并且还把这首长诗整篇抄了下来默诵在心。后来,我把一些感怀写成了《“燕”,我心中的春天》的处女作,发表一家报纸的副刊上,自此受到湘南作家、副刊主编谷老师的关注。之所以在随后的日子能跟文字工作沾上点边,我想跟《流浪的燕子》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惜,唐兴玲年纪轻轻的就于2012年春天谢幕的季节离开了人世......或许是一语成谶,或许是一种宿命,《流浪的燕子》就这样成了她描述春天的生命绝唱......
窗外漂洒着丝丝春雨的今夜,我想起了唐兴玲,想起了《流浪的燕子》,此时,真的企望能把自己的那份感怀化作锦书,愿她轻轻踏在天堂的月光里,春情依旧、诗心永远……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作为春天信使的燕子却和我们的关系日渐疏远了,尤其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更是难觅其影。而燕子喜欢的田园村落也因为修建了许多砖房,甚至楼房,南来的燕子在贴了马赛克或涂刷了乳胶漆的光滑坚挺的水泥墙上再也找不到筑巢的地方。如今尽管气温节节攀升,燕子却不见踪影。因而,春末夏初燕子翩翔的景象,早已成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现在,不少孩子更是只闻燕子其名而未见其身。而那首“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在上世纪50年代就风靡全国的歌曲,在传唱了50多年后,虽然仍旧成为现今的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歌曲,但小燕子年年如约而来的意境却已非现今孩子所能感受、所能理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而更为遗憾的是,没有了燕子的家乡肯定会愈发的寂寞了。成千上万原本经营农活的乡亲们,为了追逐城市的脚步,早已远离了乡村,而为数不多的留守老人又习惯了紧闭大门,燕子只好告别熟悉的地方,开始了远方的流浪……年复一年,燕子娇健的身影在我眼前慢慢地变得模糊的同时,那份乡愁思念也慢慢地消失在我朦胧的伤感之中……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研室何小文
不当你的世界 只作你的肩膀
○
无畏的太阳
○
心情|阅读|鸡汤|电影|牢骚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合作伙伴
顾问:东方散文杂志总编 憨仲
西南作家杂志社主编 曾令琪
欧亚丝绸之路国际诗社
社长、著名诗人 王芳闻
海河文学杂志社主编 张莉莉
香港两岸经贸杂志社主编 郭洪涛
总编 : 路曼曼 (wxzh689)
编委: 宋永照 白 冰 国 哥 梁小玲
陈庆连 毕玉芝 张博 李婷 郭英
合作纸媒:东方散文 海河文学杂志社 香港两岸经贸杂志社 西南作家杂志
投稿邮箱:2108332259@qq.com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