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十八大到十九大的中国变化

2017-10-17 论法评理

党的十九大召开了。

回顾很不平凡的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13亿中国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写下举世瞩目的恢宏篇章。

5年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5年实践创新,亿万人民有着沉甸甸的获得感;5年制度创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正在形成……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军中,在振奋人心的辉煌成就中,中国故事展开新的内容,中国道路书写新的辉煌。

理论创新引领航程

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相互激荡,让我们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了主动,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一路破浪前行

有这样一个细节耐人寻味。

2015年3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请习近平主席在自己研读过的那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上签名。

这本书,拉法兰从第一句读到最后一句,不仅认真做了读书笔记,还做了书摘发布在自己的网站上。他评价中国领导人“目光长远”,感叹习近平主席的“政治抱负、治国理念、宏大规划和真情实感”,推荐大家都要读一读这本不寻常的书。

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600多万册,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著作之一。那些惊叹于中国这些年“奇迹般”进步的人,那些认定“自己应该走哪条路,未来在哪里,就请看看中国”的人,都知道,这本书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人“独到的治理之道”,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论”。

过去的5年,对于中国而言,确实是一个不断形成创新理论的伟大时代。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四个伟大”,坚定“四个自信”,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与把握国家当前和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把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

理论惟有“常新”,才能“常青”。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500年大河奔涌,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场景,如何继续高擎这面张扬人类理想的大旗?自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经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开创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中国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如何继续写好这篇指引复兴征程的大文章?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抓住“治国理政”这个关键,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拓中创新,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书写理论新篇章,这是当代中国最鲜活、最管用的马克思主义,让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年均经济增长7.2%,年均脱贫人口超过1300万,“走出去”的高铁、核电,“长起来”的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搭起四梁八柱,中国话语世界影响持续上升……巨大的发展成就,生动诠释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鞋子论”说明制度要适合国情,以“笼子论”宣示制度反腐路径,以“眼睛”“生命”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以“根”和“魂”倡导优秀传统文化……这些生动的表达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历史方位、发展大局的理论思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相互激荡,让我们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了主动,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一路破浪前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世界1/5人口开辟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自身幸福的光明前景,也给世界人民带来和平发展的新希望。这不仅仅是对世界经济增长30%左右的平均贡献率,不仅仅是以“一带一路”建设、金砖国家合作等推动世界“合唱”,也不仅仅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更是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在这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仍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中国发展给世界注入信心,中国思考为世界指引方向,中国理论让世界看到更多可能性,这正是中国为人类做出的“新的更大的贡献”。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发展党的理论,就一定能让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照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实践创新不忘初心

“你呀,不错嘞,好书记啊!”

2016年春节前夕,江西井冈山市神山村。年过七旬的老支书彭水生,向习近平总书记竖起大拇指。

质朴的点赞,是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发自内心的认同、发自肺腑的情感。今年初,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立下愚公移山志,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个满山翠竹的革命老区,赢得了一场新的“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脱贫记背后,是亿万人民向着全面小康的进军。惊叹于中国5年来超过5500万人口脱贫、创造人类反贫困新奇迹,惊叹于“天眼”探空、“嫦娥”探月、“蛟龙”探海,预言中国正在发生“科学革命”,惊叹于“新四大发明”的便捷、“深夜街头闲逛”的安全而想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好”……世界仿佛重新发现了一个中国。即使最有偏见的人也会承认,正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以实践创新推动着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前行,写下了这一连串惊叹号。

回望过去5年,“砥砺奋进”是对这段极不平凡的历程的高度概括。这4个字中,有多少艰辛的探索、无畏的尝试,又有多少辉煌的成就、浩荡的前行。面对全球经济的亚健康状态,中国以强劲的经济发展一枝独秀;面对近40年快速发展留下与产生的问题,一个个改革难题渐次破解;面对13亿的庞大人口规模,“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的蓝图正在变成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推动各领域的实践创新,带领亿万人民书写下壮丽的逐梦篇章,推动社会主义中国的航船驶入新的水域。

“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014年2月,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阐述自己的执政理念。5年来,他到基层调研50次,累计151天,拉家常、问冷暖,听民情、做调研。行程万里,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征途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照见的正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推动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快教育发展,“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建立世界最大的社保体系,解决世界最难的就业问题,攻坚世界最复杂的脱贫难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付诸造福于民的生动实践,让人民有了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5年来的实践创新,人民是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则是发力点与突破点。什么问题?正是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正是群众最强烈的期盼、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持续简政放权,深化医疗改革,探索租售同权,加大教育投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建设,规划雄安新区,打造长江经济带……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提高了全局视野、统筹思维,沉淀下顶层设计的智慧,激活了基层探索的活力,这些认识论、方法论的革新,为未来应对更多风险挑战积累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以攻坚克难打开发展新局,成就了中国的飞跃性发展和历史性变革,更让群众得到了实惠、感受到变化,赢得了“人心”这个最大的政治。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年来的实践创新,中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的期待也随之水涨船高。今年的“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醒全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们发现,他列举人民群众的期待时,也增加了“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一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诉求,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我们唯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才能以实践创新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已经吸引近45万人次参观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中,有一面万众笑脸墙,孩子、老人,农民、工人……每个“圆梦中国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喜悦。“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改革发展共圆梦想,砥砺奋进共谋复兴,这样的笑脸一定能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时代表情。

制度创新继往开来

历史性变革,孕育于砥砺奋进的步伐之中。10月15日,一份《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记录下5年来的一个个脚印,让人们窥见中国奇迹背后的密码。

有人发现,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中,制度建设的内容占到很大比重。从八项规定到整治“裸官”,从政府职能转变到司法体制改革,从户籍管理到高考招生,用制度尺子定规矩,用制度笼子防贪腐,用制度框子促发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制度创新,是把握过去5年成就与变革的一个关键入口。

“制度设计”“制度建设”“制度安排”“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制度衔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制度”这一手棋牵动着治国理政全局,制度创新不仅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更成为一个基础工程。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要环节,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正在形成与完善,保障着人民幸福安康、维护着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国家长治久安,让“复兴号”在圆梦征程上一往无前。

时钟回拨。1992年,邓小平坦言“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为什么要30年?一是因为各种制度成熟定型需要时间;二来也是因为,那些管根本、管长远的制度,必然源于长期实践的总结,必然要满足长期实践的需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发展大势,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当做摆在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搭架子、定规矩、划边界,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5年探索筑牢了执政兴国的基础,为未来的中国积累下宝贵的“制度财富”。

有人统计,在中央深改组总共38次会议的新闻通稿中,“制度”出现了297次,是仅次于“改革”的高频词。这体现出执政党清晰的制度思 50 30065 50 15129 0 0 9073 0 0:00:03 0:00:01 0:00:02 9070、坚定的制度理念。扶贫是世界性难题,世界银行在很多国家的扶贫项目打了水漂,为何中国赢得了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功?这背后是资金调配、贫困识别、产业发展、干部动员等一系列堪称“精准”的体制机制。环保并非一个新概念,长期以来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为何在这几年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离不开制度化的环保督察与“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让改革于法有据、让发展有章可循,说到底为了以改革突破瓶颈、让发展走上新路。从制度出发,才能理解为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内容,才能理解为何外国观察家会认为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建构的革命”。

制度创新,也是执政党自身的一场“革命”。5年来,从出台八项规定开始,制度之笼越扎越紧、越扎越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出台和修订80余部党内法规,构成了严密、管用的党内法规体系,为个人扣上“风纪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美国《赫芬顿邮报》感叹,中共的党内治理是“最具创新力”的举措。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到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再到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围绕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集合”,让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显著增强,为中国发展铸造了一个更坚强的领导力量。

或许,拉开历史视野,才更能看到这5年来制度创新的意义。在长期实践基础之上的制度创新,为治理找到了抓手,为发展扫除了障碍,为未来打好了基础,增强了决策的稳定性、工作的连续性,更让制度思维成为一种基本的思维,让事业发展有保障、让人民对未来有更稳定的预期。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制度创新史;走向复兴的征程,也将是一个制度创新的征程。未来,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推动制度创新,补足短板、完善不足,避免制度成为“稻草人”“泥菩萨”,不断开创“中国制度”新境界。

党的十九大召开了。这是一次为未来中国划定航程的大会,必将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步伐,“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行,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