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绿岛舆情 | 开学季高校舆情风险分析及防范建议

齐宗峰 绿岛舆情 2023-12-28




今年春季开学是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一次大规模集中返校,高校领域舆情风险高、隐患大,应充分做好风险评估,提前制定防范措施。

舆情概况


(一)开学时间和校园管理问题引发负面舆情风险

1.“什么时候开学”绿岛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平台数据显示,1月下旬至2月初各地大学生开始关注开学时间,部分高校明确开学时间后,信息量逐渐减少,但仍有部分高校未发出开学通知,学生持续发问,表现出明显的负面情绪。

2.“开学后封不封校” 网络数据总体趋势显示,1月底以来信息量逐渐增多,说明网友对该问题的关注度逐渐上升。

网友评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态度:

①部分高校已明确开学后不封校,网友表达喜悦心情。

②部分高校明确出校需要审批,网友认为还是封校管理,表达不满情绪。

③未从学校收到相关信息,有的向网友询问“封不封”、有的“祈祷”不封校,还有的表示“如果封校,宁可……”。

网友不同态度的言论中表现出的负面情绪易得到网友响应和声援,引发舆情风险较大。(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风险近期,网友陆续反映国内多地出现“诺如病毒”传播,其症状与新冠肺炎有一定相似性,引发市民猜测,公共卫生事件的敏感度被放大,还有“专家预计:第二轮新冠感染高峰发生的时间将提前”。春季是诺如病毒传播高峰期,一旦传播到高校领域,可能引发呕吐、腹泻等群体性食物中毒症状,对教学秩序造成一定影响。从网络数据总体趋势看,同时包含“新冠肺炎”和“诺如病毒”两个关键词的信息数量从1月底以来出现持续增加趋势。


(三)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风险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从未中断,且有形势愈加严峻之势,去年由一所高校聚集事件引发的波及全国数十所高校的声援活动,被有心人士恶意煽动的迹象显而易见,是典型的由境外传播向国内渗透。按照惯例,国内敏感时间点和重大舆情事件都可能成为境外势力的“突破点”。3月份是开学季,多个城市大学生3年的封闭式校园生活向开放式校园生活过渡,学校管控政策稍加严格就可能引发质疑和吐槽,甚至可能会与台湾“二二八”事件形成关联;3月份也是学习雷锋月,境外势力曝光炒作学雷锋活动中的失误或不当言行,可能成为攻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破口;3月份还是全国两会召开月,恶意炒作话题、带偏节奏,利用大学生不成熟的心智搞破坏的几率也一定程度上存在;春节档影视圈暴露出的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问题,不排除个别高校师生参与网络发声或对某个人物表达支持,都可能形成一定不良影响。
(四)学生的心理健康风险胡鑫宇事件一度引发全网关注,反映出的青少年自卑、焦虑、厌世等心理问题,同样也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所体现。挂科多、毕业难的学生群体出现精神抑郁、性格变化,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及校内封闭管理造成压抑、烦躁、厌恶等情绪明显增加,特别是2019年入学的一批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仅没有好好体验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甚至连实习实训的机会都被错过,当前已面临就业创业即将走入社会,面对激烈竞争缺乏勇气和信心,各种压力交错可能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变得更加脆弱。近年来由心理问题导致的大学生跳楼、自杀等极端行为也屡见不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

舆情防范建议


针对上述舆情风险,可采取针对性措施,为全国两会营造安全稳定的网络舆论环境。
(一)尽早明确开学时间,为学生争取更大的统筹空间
大学生关注“什么时候开学”,一方面,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避免买票难、买票贵的问题,每次放假和开学前与此相关舆情均较明显,特别是一些高校的通知“迟迟不下”或“特别突然”,经常被吐槽;另一方面,大学生也需对个人学业进行统筹和规划,哪些作业可以在假期完成,哪些需要到学校完成,要做出合理安排,因此,尽早明确时间安排对各方均有利而无弊。
(二)落实防疫政策,不加码、不提级
网络舆论反映出对“封校”的吐槽,根源在于学校加码防疫政策、过度防控管理。1月下旬江西某地曾因一则全员核酸通知而引发社会关注,各类高校应以此为鉴,避免出现同样问题,要按照属地疾控部门要求和教育部门指导意见落实防控措施。1月初,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对校园疫情防控提出具体要求;2月初,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对开学工作做出指示,这些都可作为大学生关注的“开学后封不封校”问题的回应依据,对需要审批出入校园的明确依据和出处,并通过教育引导消除学生的猜测和不解,压缩舆论发酵空间。
(三)关注重要时间点和敏感事件苗头
开学前有西方国家情人节、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台湾“二二八”事件纪念日;开学后有雷锋纪念日、国际劳动妇女节、消费者权益日、全国两会,其中多个时间点敏感性度高,渗透风险大,且从近两次境外势力在境内活动的情况看,以成都、南京两处校园作为操控点,说明校园薄弱环节多、深耕基础好,教育领域意识形态斗争的紧迫性和防线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对可能出现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进一步作出评估和研判,制定相应处置预案,在各类学习宣传标语、稿件、视频中避免用错图、用错字。特别是谨防疫情防控措施加码等造成学生抵触心理和情绪增加,引发学生聚集“闹事”“喊楼”等风险,防止被境外势力裹挟利用,对可能出现的苗头隐患及时进行排查和消除。
(四)防治并举,关注心理健康
一方面,完善心理预警防控体系。开学后,可结合实际条件组织一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的值班、预约、转介、重点反馈等制度,做到“求助有门、助人有方、受助及时”,织密心理问题“预警网”。另一方面,丰富教育引导和心理治疗手段与途径。不断加大教育疏导力度,在原有的心理疏导室、心理工作角等基础上,增设心理辅导讲座、心理健康咨询等课程和活动,加大辅导员谈心交流频次与深度,细化区分出心理高危、明显性格偏差、已有心理危机预警信号等类别,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必要时建立一对一干预,提高心理治疗效果。

▍撰稿:齐宗峰

▍主编:马卿轩

▍责编:姚   旭

▍美编:张   倩

▍内容综合网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