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为什么会成为“大内斗省”?丨视知地图炮
你是哪里人?一般人都只会说到省,我是山西人或者我是安徽人。黑吉辽三省同学介绍自己时则更加简略:我是东北的。
然而如果你问一个苏南人,却几乎不可能听到“我是江苏人”的回答。他们这样说:我是苏州人,我是无锡人,甚至直接说区县镇:吴江、昆山、周庄、同里……苏南的地域认同感细化到如此地步,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江苏何以被称为
“大内斗省”。
在内斗过程中,“苏南看不起苏北”和“苏北很穷”这两个概念流传越来越广,成了盖在全国人民脑海里的思想钢印。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江苏省内的地域鄙视链怎么如此根深蒂固?
接下来你将看到:
● 苏南、苏北本就不是一家人
● 江苏省的建立完全是人为的
● 苏北其实也没那么穷
● 苏南赢在了“有文化”上
老家还没苏北富一生心系江浙沪的值班编辑 / 马马马
苏南、苏北本就不是一家人
-+-
要分析地图炮成因,首先得搞清楚,被炮轰的是哪里。
苏南苏北如何界定,一直是“大内斗省”的一桩悬案。一般来说,人们把长江以南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五市算作苏南,余下的南通、扬州、泰州、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盐城八市为苏北。
但这个划分并不固定,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原因,南京镇江更像是以苏锡常为核心的苏南概念的外延。2000年左右,江淮之间的扬州、泰州和南通市则发文称自己是“苏中”,试图从“苏北歧视”中解脱出来。
● 江苏省行政区划图
江苏省内这种层层嫌弃的状况,看起来是改革开放以后,一小批先富起来的人急着和邻居划清界限,但这种大江南北分你我的状况,起因还
真不是经济。
江苏省被长江淮河分成三个区域。无论是从自然环境角度看,还是从方言民俗角度看,它们都属于不同的地理和文化单元。
从气候和植被来看,秦岭—淮河是我国南北方分界线,淮河以北的市县算是地理意义上的“北方”。
从方言文化来看,以苏锡常为中心的狭义苏南是吴文化腹地,使用吴方言,上海浙江才是它们的亲兄弟;南京扬州淮安等地与安徽江淮之间的地区比较相似,它们同属淮扬文化圈,居民讲江淮官话;最北部的徐州、连云港则与北方习俗接近,一些区县与河南等省共同使用中原官话。
● 中国自然植被分布
三个差异明显的区域被拉进同一个省,难以和谐相处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江苏这个省并非自古就有,它只是古代划分行政区指导思想变化的产物。
江苏省的建立完全是人为的
-+-
大江大河自古是天险。正如南宋李涛在《六朝通鉴博议》中所说:
“力不足者守江,进图中原者守淮,得中原而防北寇者守河。”
古代但凡南北政权对峙,于东线争夺最为激烈的,就是黄河、淮河、长江三道防线。所以,现在的江苏省,历史上经常以淮河或长江为界,被分为两个政权。
一江之隔,皇帝两个,国号相异,风气有别。南边攻击北人野蛮没文化,北边嘲笑南人柔弱怕打仗,这种地图炮,上千年前就开始了。
分裂对峙时期没办法,大一统的时代苏南苏北总该一家亲了吧?并没有。
元代之前,绝大多数政权都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划分行政区,江淮南北分属不同行政区管辖。这种划分方式的好处是充分利用天险,坏处也很明显:容易导致地方割据。
● 唐代的淮南道和江南东道
明清两代,现在“控江而治”的划省原则初具雏形,苏南苏北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明代以南京为中心设立南直隶,辖区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
● 明代南直隶
清军入关之初,行政区划沿袭明制,顺治二年把南直隶改为江南省。后来因为江南省人口众多事务繁杂,康熙六年又将其分为江苏和安徽两省,经过康雍乾三朝的一系列细节变动之后,在乾隆年间,安徽和江苏基本以现在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大地上。
但这一划分的合理性似乎始终被人质疑:直到清末民国,关于苏南苏北是分是合的争论也没有停息过。
江苏建省完全是人为地把风俗、语言、地理、气候大相迥异的苏南、苏北强凑在一起的过程,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为什么江苏人尤其是苏南人,对本省的认同感不强,这是主要原因。
● 乾隆 《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
苏北其实也没那么穷
-+-
纵观历史,苏北并非一直很穷。两汉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徐淮地区比苏南还要兴盛。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江北五郡的人口密度是江南二郡的2.6倍,铁犁牛耕的普及度、水利设施和农作物产量也都是江北五郡占优势。
到了南北朝时期,苏北形势开始严峻,由于地处南北政权争斗激烈的东线战场,苏北地区多次受到战争打击,人口锐减,民生凋敝。
● 南北对峙,淮北在两国边界
隋唐以来苏北经济有所复苏。但是好景不长,南宋绍熙五年(1195年)黄河南迁夺淮,淮河流域在之后的七百余年间屡遭水患,虽然部分地区尚有盐业漕运支撑,还是逐渐被富庶的苏南甩在了后面。
● 全国水系图
清代江南分省之所以不采用历史上的横向划分,而是竖切一刀,除了经济上“肥瘠搭配”,政治上“控江而治”,最主要的是为了保证运河水系完整,漕运通畅。
然而随着晚晴漕运衰落甚至终止,苏北的存在感越来越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后,苏北给人的印象,更是日益接近于
“穷”。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策偏向、外商投资、工商业基础等各种原因,苏南苏北之间的经济鸿沟并没有被填平,反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呈现扩大的趋势。
当然,苏北的所谓“穷”也只是和苏南比,无论是看人均GDP还是居民可支配收入,苏北都完全没穷到到可歌可泣,要被全国可怜的地步。
● 2016年全国人均GDP简图
数据显示,2016年,江苏省人均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最富有的苏锡宁更是达到全国平均数的2~3倍。
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只有连云港和宿迁,它们虽然不能和富亲戚苏锡常宁比,但还是超过了湖南、河北、黑龙江、江西、安徽、四川等二十省的人均GDP。再考虑到许多省的GDP基本只靠省会拉动,苏北最不发达的地方,放在大部分省,也能算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城市了。
所以苏北被黑了这么多年“穷”,可能是因为江苏省确实
太富了。
苏南赢在了“有文化”上
-+-
苏南人看不起苏北人,不仅是因为谁和谁历史上不熟,谁比谁经济发达。苏南之所以骄傲,还因为它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区域。
江南的经济富庶,文教兴盛才有了经济基础,文化也就随着经济发达起来。仅以科举为例:明清时期全国共202名状元,苏州地区就有状元35名,比例高达17%。科举制诞生以来,苏州状元占到全国的11%。而且苏州不仅古代状元多,到现在也是出院士最多的城市。
有明一代,以苏州为核心,包括南京在内的广义江南地区不仅商品经济发达,也形成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士人集团,二者互相促进,极大提升了江南的地位。
文化层面上,昆曲诞生流行、吴门画派独领风骚、文玩鉴赏收藏大热,思想层面上,都市公共空间出现、士人阶层自我意识觉醒,甚至普通市民也随时准备反抗中央:明中后期,抗税运动“织佣之变”和市民反官保官起义都以苏州为中心。
● 昆曲《牡丹亭》
为什么一边是书香江南,一边是凋敝苏北?这与历代士族的几次南渡有关。
我国历史上,只要北方出现割据政权,衣冠士族就会南渡,而他们南渡的目的地,从来都是长江以南。东晋如此,南宋也是如此,前者为江南带来了以“王、谢、袁、萧”为首的高门大族,后者为发达的市民文化和文人文化添砖加瓦。
士族能横跨长江,平民百姓就没那么容易了,为天灾人祸所逼迫的流民,被解散的军队,往往走到苏北就停下来,在此地垦荒种田,文化氛围与江南迥异。经济不发达,文化也不太行的苏北,就此处于地域鄙视链下游。
不过,从晚清到1941年上海租界沦陷,从改革开放到今天这两段时间里,上海取代了历史上苏南的地位,成为新一轮“南渡”的终点,也在江苏鄙视链的顶端又增加了难以逾越的一环。
参考资料:
季士家:《江南分省考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2卷;
苏良军、黄渝祥:《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成因探析》,《数理统计与管理》,1999年第1期;
公一兵:《江南分省考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17卷;
潘路明:《清代江苏行政区划与经济发展》,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陈漫:《清初1644—1684省级行政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邱敏:《南北朝扬、徐等州的行政区划与“苏北落后于苏南”的历史成因》,《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朱晓艳:《明代两京制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 开群通知 -
是的
我们开了一个知了交流群
群里会提供
时不时的各式福利
随时可撩的神秘值班编辑
以及无尽的脑洞与新知
以趣味和智识的名义
我知郑重邀请你加入本群
开启新知之旅↓
群已过百人
扫码勾搭管理员拉你入群↓
END
· 视知 ·
知识看得见
同时,我们还在招聘高级编辑、新媒体运营、高级内容营销经理
请砸简历到job@ishiz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