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端午节都吃粽子,为啥南方吃咸的,北方吃甜的?丨视知百科

2017-05-30 祝知了端午安康的 视知TV


今天是端午节,先祝各位知了们端午节快乐!


今年端午你吃的是甜粽还是咸粽?每年的端午节,甜党和咸党照例都要为粽子甜咸上演大战。其实,甜好还是咸好,个人的口味并不重要,决定你自己口味的,其实是历史的进程。这个进程,至少从唐代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就开始了。



· 温馨提示 ·

没有Wi-Fi的同学可以移步下方观看文字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07v7a5b4&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里是文字版


一年一度的粽子节,哦不,端午节马上就到了。每到这种传统节日,除了放假,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南北方的朋友对吃什么的争论。


元宵节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端午和中秋虽然吃的都一样,可月饼和粽子到底吃甜的还是咸的,又是一阵血雨腥风。



印象中都是南方人爱吃甜的,北方人爱吃咸的。这个印象没错,而且它跟南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现在的你会为了身材控制自己每天的摄糖量,不过在连温饱都实现不了的年代,吃糖是一件挺奢侈的事,可能比你现在买个LV、爱马仕还难。



那时的甜味消费跟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挂钩。宋代之前,糖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北方。这时候相对穷的南方吃糖很少,还要用大量的食盐来腌渍保存食物。这种习惯延续至今,元朝、明朝还受到上流社会的嘲笑,“腊鸡”、“咸鱼”都是京城人给他们起的外号。



明清时期,福建、广东成为产糖中心,因为接近糖产地,南方的糖也更便宜。清朝中期,京城糖价是每担(160斤)8两;而在福建泉州能便宜三分之一(每担5.4两左右)。


糖的价格本就是盐的2倍以上,再加上要改变食物的味道,需要用的糖比盐更多,糖也就变成了一种


轻奢的调味品。


北方经济衰退,加上糖价又更高。南方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就变成了中国最爱吃甜的地区。



18世纪中期,中国人均糖消费量是每年2.89-3.80斤。糖的消费地区集中在岭南、东南沿海和长江下游三个地区。这些地方的人比其他地区多吃至少一倍的糖(人均糖消费量达到8.13斤),也形成了近代以来南方食物偏甜的口味。所以,南方更偏爱甜豆腐脑,而北方人大都爱吃咸的。


既然是南甜北咸,怎么粽子却是北方甜(豆沙、枣泥)南方咸(腊肉、蛋黄)呢?难道不应该嗜甜的南方吃甜粽,爱咸的北方吃咸粽吗?



这又得考虑到食物的用途。粽子是端午节的节庆食物,有祭祀、仪式的作用,人们会放更多平时舍不得吃的食材。过节嘛,总得吃点好的,这就跟困难时期春节才能吃顿肉差不多。


在北方,甜味难得,过节的时候吃点加入大量砂糖的豆沙和枣也就差不多了,最奢侈就再蘸点糖。



南方日常就总吃甜的,过节得来点更硬的。比糖更奢侈的就是肉了,所以在江南地区,咸肉、火腿、蛋黄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粽子的馅料。中秋的月饼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老百姓也不会再把糖和肉当作奢侈品,但口味还是保留了下来。不过,人民对糖和肉的追求是一致的,再加上越来越多的移民,在北方吃到腊肉、蛋黄做成的咸粽也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结尾有彩蛋哦!



参考资料:

[美]西敏司:《甜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15年8月;

黄敬斌:《18世纪已降江南居民的消费》,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

徐皓:《清代华北农民生活消费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 开群通知 -


是的

我们开了一个知了交流群


群里会提供

时不时的各式福利

随时可撩的神秘值班编辑

以及无尽的脑洞与新知


群已过百人

扫码勾搭AI管理员拉你入群

(入群人数过多,请耐心等待)




知了还在看


下嘴唇厚的人更容易偷情?民国警察抓坏人居然也靠看面相!丨脑子有洞看片会



· 视知TV ·

知识看得见


同时,我们还在招聘高级编辑、新媒体运营、高级内容营销经理

请砸简历到job@ishizh.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