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北年轻人的梦想,不是直播,就是去体制内丨视知地图炮

2017-09-18 梦想做公务员的 视知TV


东北人爱三亚,就像爱貂;爱丽江,就像爱二人转。但东北人最爱的,恐怕是体制。爱的程度,几乎只有酸菜炖粉条可以与之抗衡。在体制内,扫大街都扫得心情舒畅。为啥东北人如此迷恋体制?



接下来你将看到:



   ● 留守东北的选择

   ● 不进体制,还能去哪儿呢?

   ● 编制是一种信仰

   ● 沉重的养老负担

  

来自东北经济最发达城市的值班编辑丨雪竹



留守东北的选择

-+-

 

在东北,什么工作最吃香?当然是公务员。这不用说了,公务员的好处大家都懂,其他地方的人也喜欢。

 

国企事业单位这样的体制内工作在东北同样吃香,在东北地区排名前列的的吉林大学,2015届近四成毕业生都选择了国企

 

就连有事业编制的环卫工人,在东北人眼中都是香饽饽。前不久,哈尔滨招400多个环卫工人,有1万多人报名。

 

在东北,如果你有一份体制内工作,那不仅意味着你有稳定的生活、还算体面的收入,更会得到人们的尊重,甚至在相亲市场上都更受欢迎。

 

东北人都爱体制内吗?不对啊,我们家门口饭馆里的服务员、理发店里的Tony老师、每天给我送快递的小哥好多都是东北人啊,他们不也没在体制内工作嘛。

 

这里所说的喜欢体制的东北人,是指那些还留在东北三省生活工作的人,而不是外出闯荡的东北人。为什么这么多东北人都往外跑?理由很简单:


穷呗。

 

曾经有多辉煌,现在就有多落寞。2017年上半年,辽宁GDP增速全国倒数第一,黑龙江倒数第三,吉林倒数第四


● 晒一晒倒数几名


经济不咋地,到手的银子也跟着缩水。2016年,东北三省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都在全国平均数以下,黑龙江和吉林更是排在倒数第二和第三位,仅好于甘肃省。

 


不进体制,还能去哪儿呢?

-+-

 

在东北,体制外的选择本来就不多。目前,辽宁省的国有经济占比超过30%,吉林省超过40%,黑龙江省超过50%,都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东北三省加在一起的民营经济总量,差不多只相当于广东或者江苏一个省的总量。在体制外本就有限的选项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活得都不太好



先看大企业。对比东北和国内其他省份的民营企业,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东北民营企业的负债率相对较低。

 

无论是在江苏、浙江这类富得流油的省,还是在陕西、贵州稍差那么点意思的地区,民营企业的负债率都在50%~60%,而辽宁和吉林的民营企业负债率只有45%44%

 

对企业而言,负债率太低可不是好事儿


原因大概有两个:不是因为民营企业自身不愿意增加投资,就是因为融资难度太大,没人愿意借钱给民营企业。无论哪种情况,对企业来说,都是


大大的不妙。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东北更不是做买卖的好地方。


东北三省的普遍情况是,几家独大的国企带着草根中小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大多单打独斗,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

 

以汽车产业为例,上海一辆车的2000多个零部件,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可提供90%的配套设备。虽然东北的长春、沈阳、哈尔滨都有顶呱呱的整车生产能力,但由于没有形成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弱,吉林省为长春一汽集团的配套只有10%,整个东北地区也只有30%左右。

 

至于不认识人在东北办事儿有多难、得看多少脸色,就不细说了。


 曾被成为汽车城的长春


个人创业?更白扯


拿互联网创业来说。东北高新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在6.5%左右,比全国水平低近13个百分点。2016年互联网百强企业中,北京33家、上海20家、广东12家、浙江11家。辽宁、吉林、黑龙江,


三个大鸭蛋。

 

荒地上种树,图啥啊?难怪有人调侃振兴东北,重工业靠烤串,轻工业


靠直播。

 


编制是一种信仰

-+-

 

东北既没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又没有铺天盖地的小企业。从1949年到现在,东北地区从来不存在一个民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民营经济的地位从没高过


因为国企的地位实在太高。东北地区是最早进入计划经济、最晚退出计划经济的地区。“活着是国企的人,死了是国企的鬼”是许多职工的口头禅。


1990年代末,国有企业改革,全国3000万下岗职工中有四分之一左右在东北。直到2015年,鞍山市区人口为145万左右,鞍钢集团的辐射人口就达到65万。可以想见,当年国企“势力”的庞大。一家企业就是一座城,绝不是夸张。



计划经济时代,一个人在国企上班,一辈子都不用愁。生病了,厂子有医疗所;孩子长大了,院里有学校;脏了有澡堂困了有宿舍无聊了有电影院。干了几十年,孩子长大了还能接班。


是不是有些些向往?


更厉害的是,国企给个人带来的好处不止于此。


在新中国建国的第一个30年间,中国企业管理最有影响的成果被称为“鞍钢宪法”。当时,东北不断向“关内”各地区输出人才、机器设备和技术资料;与此同时,关内各地区派人到东北地区、主要是辽宁省学习各种工业生产技术。


总之,在国企改革之前,东北在各方面始终被别人学习和模仿。



轻轻松松得第一”带来强烈的荣誉感和优越感,让老一辈东北人对体制内当成了一种“信仰”。而这种信仰,或潜移默化,或强加到了下一代身上。


所以,才有了哈尔滨的985大学生宁可扫大街,也要拿事业编制;才有了“有编制,你什么都不是”的说法。

 


沉重的养老负担

-+-

 

国有企业改革除了令一大批人没了“信仰”,还让在国企大院里呆了大半辈子的人们生活无处落脚


当时三四十岁的主要劳动人群,如今,也到了养老的年纪。看看东北地区社保的欠账,就知道这群人活得不太如意。


一般来说,社保支出与人口数量密切相关。然而辽宁省896亿元人民币的社保支出与人口大省四川省927亿元人民币的社保支出水平相近。再联系前面提到的东北这些年还流失了这么多人口,可以想象当时的欠账有多大。


而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社保支出竟然高出浙江省近50%。有经济学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当年积欠的对黑龙江省国有农场职工的社保旧账较多。


年轻时的辉煌,年老后的落寞。过了能出去拼出去闯的年纪,这一代东北人只能怀念以前的美好,念叨“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有多不容易”。



八十年代推行独生子女政策时,东北的大国企大集体,纪律性组织性政治性都非常强,这使得独生子女政策在东北推行的非常到位。问问周围的同事同学,相信你会发现东北地区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娃


1982年到1991年,全国人口的生育率在20‰到25‰之间,而吉林省的生育率从没上过20‰。1983年、1984年、1985年,更是连着三年都掉到了12‰左右。相比之下,广东同时期的生育率都能达到30‰以上。

 

这波独生子女即将或者已经到了赡养老人的年纪。如果能在一线城市打拼出个所以然,赡养父母或许不成问题。如果拼得要死要活,最后还是写字楼里啃外卖看领导脸色的小白领,送两位老人去养老院的钱,能掏得起吗?所以,留在东北,留在父母身边,是一个不够理想、但足够合理的选择,就像选择体制内工作一样。

 

对于老一辈东北人来说,更是如此。只有一个孩子,当然希望能留在身边;明知人生起伏不定,倾向于最稳妥的选项,无可厚非。


而东北的未来,留下和离开的人都有各自的答案。


参考资料:

1.东北为什么留不住人?不只因为钱,凤凰资讯。

2.东北青年的“体制困境”:没有编制,你什么都不是,香港凤凰周刊。

3.不愿意拿编制扫大街的东北年轻人,可能都离开了东北,腾讯今日话题。

4.东北经济观察:16万职工大国企一年亏46个亿,央视新闻。

5.未完成的KPI,腾讯新闻。

6.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情调研课题组. 中国东北三省近期经济形势及成因分析——基于实地调研与横向比较视角的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 2016(10):66-75。

7.杨东亮. 东北流出流入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比较研究[J]. 人口学刊, 2016, 38(5):34-44。

8.陈建辉.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 中国发展观察, 2017(06):47-49.

9.刘新荣. 东北地区人口变动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 吉林大学, 2011.


- 姿势互动 -


在你的家乡,人们对于体制内工作都持什么态度?


(拉到最后“写留言”告诉我)





视知TV有小程序啦


↓↓↓


视知TV矩阵成员


(↓点击链接查看最热文章)


视知TV   视知车学院  人生资本论 

女子力科学社  次元光线 

本格男士  喵客帝国

脑子有洞看片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