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语言学研究——“2017当代语言学前沿:语言、社会及意识形态”研讨会纪要
2017年3月25日,“2017当代语言学前沿:语言、社会及意识形态”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020会议室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承办,来自京内外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60多位学者到会。
会议特别邀请了西南大学杜世洪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冯捷蕴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田海龙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顾曰国、胡建华和徐赳赳三位研究员做主旨发言。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苗兴伟教授主持,《当代语言学》主编胡建华研究员致开幕词。《当代语言学》编辑部王伟副研究员、张丽娟责任编辑、钱有用博士参加了会议。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苗兴伟教授主持开幕式
《当代语言学》主编胡建华研究员致开幕词
主旨发言人合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顾曰国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卢利亚的语言理论”。他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卢利亚的语言理论的影响。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从提出至今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有许多理论精华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语言,就要以实人、实事、实物为基础。
顾曰国研究员做主旨报告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杜世洪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论直言判断的价值与价值转换”。他在报告中指出,直言判断的价值和价值转换是意义研究的第三个维度,构成价值语义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价值语义学的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
杜世洪教授做主旨报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冯捷蕴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话语分析新进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角”。她认为,话语研究的重点是人民群众的话语实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话语研究者应研究“发展话语”。
冯捷蕴教授做主旨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的苗兴伟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话语的意识形态效应”。他在报告中指出,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揭示话语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话语是意识形态得以传播和再生产的主要活动。
苗兴伟教授做主旨报告
天津外国语大学田海龙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语言与社会关系研究────批评话语分析再思考”。他认为有必要在探讨语言与社会关系方面回归马克思,超越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些经典论断。辩证唯物主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回归马克思,正是超越批评话语分析的基础所在。批评话语分析要面对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探索、实现新的发展,这背后的机制和动力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意义上,不仅批评话语分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而且,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本身也在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规律。
田海龙教授做主旨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徐赳赳和胡建华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互文视野下的‘不忘初心’”。他们用互文理论研究了 “不忘初心”与 “中国梦”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发现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种语篇框-棂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跟“不忘初心”也是框-棂关系。他们认为,从中国梦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到“不忘初心”,从语篇上看,恰构成一个连续推进、不断聚焦的框-棂结构,这一结构也可以说体现了语篇上的主题-焦点关系的层层推进。
徐赳赳研究员做主旨报告
顾曰国研究员提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建华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如何看待语言事实与语言理论────一个马克思主义视角”。他认为以马克思主义视角来进一步探讨语言理论和语言事实之间的关系时,就会发现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把握、描写语言事实的问题,而把握、描写语言事实所使用的方法就是理论。他认为,如果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仅有对语言事实的把握和描写,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以某种方法所把握、描写的事实或现象,仅构成进一步进行理论思考和分析的基础;如果不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抽象理论思维和分析,我们就无法洞察事实与事实之间的联系。恩格斯在《致康拉德•施米特》中指出: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83页)。研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无疑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语言研究中抽象理论思维及分析的重要性及其主导作用的认识。
胡建华研究员做主旨报告
此次研讨会是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40周年语言研究所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研讨会会场
研讨会合影
《当代语言学》微信公众号
“中国立场,世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