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带来的烦恼:情感给工程师提出了一系列紧迫的问题
■■■
对于肩负着难以言明的未竟使命的技术领袖来说,设定工程目标就是要为公民、企业和政府争取到人心所向、充满希望的具体结果。
无论是要遏制地球变暖、治疗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还是要提高农副产品产量以满足全球人口增长的需求,答案都是相同的:先要设定目标。
人们对目标的渴望是多样而迫切的,这与“决定结果的是技术及其物理和数学基础,而非人类”这一普遍观点是相悖的。“有效利他主义”和人道主义工程的普及掀起了一项以人类为工程设计中心的运动。政客和公众越来越多地谈论他们想要的技术,而不再满足于技术(这里要着重强调“技术”这两个字)能给他们带来什么。
情感给工程师提出了一系列紧迫的问题。人工智能(AI)会成为人类的威胁吗?那就把AI的正面结果作为目标吧;机器人会导致人类失业吗?那就创造只协助人类工作的机器人吧;要是想要反击埃博拉病毒、癌症和其他致命疾病,那就发明疫苗和临床疗法吧。
■■■
目标(如把人类送上月球)是一种聪明的手段,可以让技术人员担起责任、为他们的进步制定计划并坚持得到最后的结果。在资源有限、不平等严重和不确定性渐增的年代,与随心所欲的探究相比,清晰的目标才是制胜的王牌。
不过设定目标虽诱人,其背后却隐藏着复杂性,并且会让人感到自负甚至自满。事实证明,事关生死存亡的威胁十分容易分辨,却很难解决。
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无常、网络武器、疑难怪病、物种消失……可以确定的威胁名单在逐年增长。丰富的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其代价却直到现在才较为精确地为我们所认识。这种紧张的拉锯——存在于我们经过设计的生活所带来的荣光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之间——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至关重要的戏码。工程师比任何人都靠近这场“疾风暴雨”的中心。唯有工程师懂得人类所打造的世界的矛盾,也唯有工程师具备解决之道所需的技巧。
可工程设计从来都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目标反映的是大多数人的渴望。在各自为政的世界里,备受珍视的多元化不时孕育出派系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主张,只有关乎生死存亡的威胁才会催生一致的目标,反过来引发对新兴技术的共同愿景。
■■■
无怪乎在技术领域里,不管设定目标的是政府、企业还是民间团体,失败的案例都随处可见。
设定目标也有部分艺术属性。设定的目标若是过于宽泛、模糊,似乎也就没什么作用了。像提高小学教育水平、治愈癌症,以及利用社交媒体赢得“浪子回头”以防范恐怖分子这样的目标,看来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挑战以及类似的其他挑战需要细分成诸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更小的目标,而这样一来,代价、复杂度和失败概率就会呈指数级增长。
许多目标的多维性都对目标设定者有着严重的影响。创新的约束并非源于抱负或资源。永远不可能在实验室里对符合人类愿望的物理世界作出充分测试,也不可能在计算机上为其建模。由于全球变暖反映了许多因素,因此遏制变暖将需要许多工程计划,每项计划都有自己的目标。这些新目标之间的交互作用会引发无限倒退的梦魇。
不要绝望。设定目标是行得通的,尤其是具体的、可行的、被广泛期待的目标。而雄心勃勃的技术活动需要极尽的谦卑。心怀工程设计的凌云之志,就必须具备目标可能选择错误或目标正确却中途陷入困境的意识。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有美好的心愿是永远不够的。
作者:G. Pascal Zachary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回复。<<<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