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启明之光:为喜马拉雅山上的遥远村庄带去电力和光明

2017-10-14 悦智网

坐落在印度喜马拉雅山脉的佛教寺院林谢德(Lingshed)寺,诵经堂已经是一片黑暗。当然是一片黑暗,因为太阳在2小时之前就已经落山了。每天晚上,都会有一个小僧人着急忙慌地把煤油灯和蜡烛点亮,那是这个偏远地区仅有的人工照明源。不过今晚,煤油灯和蜡烛却一直没有被点亮。在诵经堂一片寂静的黑暗中,僧人和工程师们紧挨着坐在地上等待着,没有发出一丝声响,一动不动。 

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这种寂静。“林谢德寺!开灯!”耀眼的白色灯光如洪水般涌满了整个房间,堂内众人兴奋地拍起手来,一位鼓手击打出庆祝的鼓点。灯光下,一群僧人站在中央注视上方,他们的眼神和无法掩饰的笑容构成了一幅愉悦美妙的画面。

工程师们已被告知,庆祝时不能太过喧哗,因此他们只是静静地相互握手,竖起大拇指。在过去的3天里,他们不辞辛劳地为该寺院和附近一所小学安装了14个太阳能微电网。他们很满意,也很激动。对于他们来说,真正的回报在于他们知道,如今生活在这个偏远地区的和善人民终于能够获得可持续的可靠电源了。

众人纷纷离开诵经堂,沿着破败的楼梯来到楼下明亮的石制庭院。在这里,人们的喜悦之情终于喷涌而出:拥抱,击掌,热烈地欢呼。很快,鼓声也加入了进来。大家跳起了舞,在明亮的灯光下,在山上寺院稀薄的空气中,在将黑暗和夜晚拒之门外的快乐中,每一个人都尽情地释放自己。 

就在一周前,工程师们才抵达列城。列城位于印度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拉达克地区最大的城市。拥有3.1万人口的列城地处高海拔沙漠中,周围被嶙峋突兀的山峰所环绕。这些工程师大多来自国外——英国、葡萄牙和美国,有一些还把他们的伴侣或朋友一并带了过来。

虽然长途飞行已经让人觉得疲惫不堪,然而和在列城的生活相比,路上的这点痛苦根本就不算什么。下飞机后,氧气含量突然变成了平原地区的2/3。仅仅是在街区中散步都会让你感觉像是在做剧烈的有氧运动。强烈的阳光、极其干燥的空气以及无处不在的灰尘,很快使大家出现了头痛、鼻炎和深度疲乏等症状。有一个人甚至在吃晚饭时晕倒了,还有一个人则被送往急诊室,之后不得不飞回德里。

团队其他成员的健康状况比较好,都继续坚持了下来。到达后的第二天一早,他们就在旅馆的餐厅集合,商量计划。他们的目的地是比较偏远的林谢德村,距离列城225公里,从最近的可行车路段下来还需经过整整一天的长途跋涉才能到达。林谢德村仍未通电,印度政府曾经表示计划在该地区建立一个分布式电站,但迟迟未给出确切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林谢德村的状况并不罕见:喜马拉雅山脉附近大约有一半的人口还没有用上电。

不过所幸,这里的阳光非常充足——光照强度在晴朗的夏季可以达到每平方米1250瓦,而平原地区的全球均值为每平方米1000瓦。如今的太阳能组件也十分便宜、可靠和高效,一个离网型24伏直流微电网仅需约2200美元,且人工和运输费用也包含在内。若维护得当,最终建成的微电网预计可以使用10年。

林谢德村作为藏传佛教寺院的所在地已经有约900年的历史了,大约有700人生活在这里及其周边地区。这次的计划是在这里安装总计14个微电网,分别位于寺院、当地的小学宿舍和一个将兼做徒步者网吧的小型机房内。每个微电网将包含一个250瓦的光伏板、一对专门为太阳能系统设计的12伏铅酸深度放电型管状电池,以及大约30个3瓦LED灯泡。这样简陋的系统似乎并不太符合“微电网”的定义。

全球喜马拉雅考察队(GHE,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工作)的负责人帕拉斯•卢巴(Paras Loomba)表示,对于安装在林谢德的这种离网装置来说,使用直流电比交流电更合适。他解释道:“主电网在交流电中运行,而太阳能板则要在直流电中运行。因此,如果你能在直流电中运行LED,那么就不会在交流电的转换过程中损失效率。”自卢巴在3年前成立GHE组织以来,GHE已为拉达克地区的15个村庄建立了太阳能微电网,共有8500人从中获益。

参与这次活动的每一位工程师都是通过IEEE智慧村庄计划加入并成为志愿者的;除此次活动外,IEEE智慧村庄计划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其他几个微电网安装项目中与GHE也有合作。作为IEEE基金会的一个主要项目,智慧村庄计划可追溯至2009年的一个倡议,该倡议旨在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电气化,在接下来10年内覆盖超过5000万人口。“我们必须用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完成。”该考察队联合创始人兼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工程师雷•拉森(Ray Larsen)表示,“我们不能落入‘人们空降过来,扔下技术之后就离开,而没有组织进行后续支持’这样的模式。”

智慧村庄的志愿者们将在林谢德做很多体力劳动——真正的体力劳动。比如把光伏板吊到屋顶上,把填满水泥的容器压在框架上,将光伏板与电池相连接,在房间中、楼梯井里和走廊上布线,以及安装几百个灯座等。

有几名志愿者曾经也参与过一些类似的人道主义项目,但这次的项目却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劳动,而且生活条件和之前相比也更为艰苦。他们的营地只有一些用于睡觉的小帐篷、一个用于吃饭的公共帐篷,还有一个用于解决内急的帐篷。没有电话,没有网络,当然也没有电。在印度,哪怕携带卫星电话都是非法的。在列城,随着考察队的逐渐深入,每一个人都已经做好了探险的准备——毕竟他们都是自愿过来的。不过还是有点恐惧。 

从列城到林谢德需要两天的时间。前半段路大家坐着SUV。出城的两车道公路虽然比较蜿蜒,但还算平稳。但等到了宛拉(Wanla)村时,公路也到了尽头,急转弯越来越多,速度也慢了好多。来自《国家地理》杂志的视频组队员要拍摄下这次行程,导演多次要求停下来拍一些车、路和风景的视频。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旅程的深入,风景也越来越朴素而惊艳。丛山似乎被切成两半,各自立在一旁。岩石的断面几乎和地面垂直。崖壁上是起伏的灰色和白色石带。在近期雨水的浇灌下,深红色和紫色的野花探出地面,点缀着大片的草原。喜马拉雅山脉不会让人失望。

在一次停顿时,志愿者们在等待视频组队员装配无人机。无人机在头顶盘旋,吵闹地闯入恬静的田园美景。但没过多久,无人机操作人员没有发现低电量提示信号,无人机就这么坠落地面,在岩石上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到达下一个乡镇时,他们立即打电话从德里又调配了一架替补无人机。

日落前的几个小时,车队在弗托卡萨(Photoksar)村外停了下来。这里由政府建立的太阳能发电站给大多数的家庭提供了电力,其中一些家庭还安装了微型电视碟型天线,并向徒步者给房间做广告。这种民宿所带来的额外收入可以给一个社区带来巨大的改变,特别是那些主要靠种植大麦、小麦、豌豆和小米来维持生存的社区。

随着太阳落山,一名叫做帕特里克•李(Patrick Lee)的55岁工程师也变得越来越像哲学家。他来自圣地亚哥,一直从事大型的电力项目,自2012年开始成为智慧村庄计划的志愿者,现在是该计划执行委员会的成员。很显然,他对于此次任务是很有信心的,但还是有一些担忧。“给这些偏远的地方带来电力真的能给人们带来帮助吗?”他怀疑道,“还是会跟电影《上帝也疯狂》中的可乐瓶一样?”电影中,一个玻璃瓶突然降临到一个非洲小型部落,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完全被颠覆。传统的拉达克文化是基于群居生活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较稳定的文化。多个世纪以来,尽管这里冷冬严酷、环境恶劣,但人们不仅凭借这种文化生存了下来,而且兴旺发展。

李表示:“我们需要考虑一下这些问题,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电和新技术的引入总是一件好事情。” 

最后一段路途采取了另一种行进方式。随着石子路渐渐走到尽头,行李也就只能换由驴来驮了。志愿者走的是一段土路,很快就变得越来越窄,最后只能一路纵队步行前进。之前在列城的时候,GHE工程师贾迪普•班塞尔(Jaideep Bansal)大致描述了这段徒步旅程:“我们先走下山,然后再往上走一点。之后停下来吃午餐。接着继续往山上走。上上下下,最后来到山下。再然后,我们就到林谢德了。”这一切听起来好像很容易。

看着陡峭的峡谷和对面的丛山,工程师们才终于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上”和“下”:在这一天结束前,他们还需要过两个山口,海拔差异可以达到几千米。徒步虽然残酷,但好在只有几公里而已。到了下午晚些时候,大家步行走到了林谢德,当地村民、僧人和学生们站成长长的一排热烈欢迎。“Juley!Juley!(当地方言‘你好’的意思)”他们用拉达克语和大家打招呼。

接下来 47 32141 47 15287 0 0 4208 0 0:00:07 0:00:03 0:00:04 42083天一片混乱。事实证明,在一个拥有1000年历史的山村里安装微电网是一项让人精疲力尽的苦差事。把钉子钉到寺院古老的木质横梁上时会带下来一层厚厚的灰尘,非常呛人。很多房间都非常狭小局促,没有窗户,房顶也低矮得像是洞穴。大家对如何合理布线起了争论。他们只有手动工具,完全帮不上忙。李嘟囔道:“要是有电钻,早就弄完了。”

不过工程师们不缺帮手。僧人和学生们都非常愿意帮忙,还有一些当地的电工,他们会帮助后续维护设备,为林谢德居民提供培训,教他们一些基本的修理和安装技能。这些电工基本上都是自学成才,掌握的电力工程理论也非常有限。电工沙基尔•侯赛因(Shakir Hussain)找李一起商讨安置电池与微电网控制器的最好方法,他感到肃然起敬。“帕特里克•李非常博学。”他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

IEEE智慧村庄计划负责支付电网硬件的费用,但硬件的所有权归整个村庄。每户家庭每个月向联名储蓄账户中存一定的费用,用于电网的维护、升级和扩展。卢巴解释说,如果有人想买电视的话——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那就得他们自己掏钱了。 

大多数团队成员在寺院里干活时,工程师乔治•戈德史密斯(George Goldsmith,大家都叫他戴夫)和卢巴的哥哥瓦伦(Varun)下山去安装项目的最后一部分:为学生们修建一个机房,通过卫星链接接入互联网。这个想法是卢巴几个月前才刚刚在赞比亚想出来的,当时他正在参加IEEE的电力非洲大会。在那里,他见到了曾在伊拉克做过卫生兵并通过卫星链接为其所在部门提供互联网接入的戈德史密斯。“我所在的部队很爱我——不过是当网络接通的时候。”戈德史密斯自嘲地回忆道。在一个小时的会谈中,他和戈德史密斯商量好也在林谢德试试看。

从赞比亚回到西雅图之后,戈德史密斯就开始着手组装各个元件,包括5个低功率树莓派3s服务器,一个全是教育内容的RACHELPlus服务器和一个卫星互联网服务器,就像在伊拉克的那个一样。戈德史密斯说:“我只有两周的时间,而且我还有一大堆脏衣服要洗,一堆家务要做,都是我在非洲那一个月当中攒下来的。”

与此同时,卢巴在德里的团队也为计算机和显示器准备了直流供电器,以便能够直接从250瓦的光伏板获得电力。现在,戈德史密斯和瓦伦正在林谢德村一个俯视宿舍楼的单层建筑里安装设备。难以置信的是,虽然在这两个大洲上的工作都做得匆匆忙忙,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不错的,除了卫星碟型天线一直找不到信号。戈德史密斯这个遭罪的电信技术员一直在满头大汗地优化天线设置。卢巴半开玩笑地跟他说,如果他弄不好,就走回德里吧。最后,还有几个小时机房就要正式开放的时候,戈德史密斯终于弄好了,喜马拉雅创新中心也准备好开始运营了。

晚上,在志愿者的帐篷餐厅里吃晚餐的时候,帕特里克•李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他曾经为一个斥资19亿美元的高压输电线做监理工作,该输电线将加利福尼亚州的因皮里尔河谷与圣地亚哥相连。他用工程师惯用的语言风格描述了当时建大型基础设施时的尝试,同时也站在环保主义者、业主和政府官员的角度来表述。当时,在其中一个工地上,有一窝兔子不得不因此而搬家,这拖延了大半天的工期。“我们可不想听到别人说我们是兔子杀手。”他说。

该输电线用了5年的时间才通过环保和监管审查,之后又花了3年才建好。“在林谢德,我们花了3天时间就安装了14个直流微电网,”李说,“而且很快就能看到成效。当僧人和学生们用上电之后,我没有听到大家有任何抱怨。”

最后,工程师们回到了他们的帐篷,准备睡一个好觉,而寺院的灯光比星光还要璀璨。 

第二天早上,灯光依然亮着。林谢德村的村长索南•多杰(Sonam Dorje,这位村长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是该项目的坚定支持者)用当地的语言“Juley”来跟工程师们打招呼,说他一晚上都是把眼睛遮起来睡的。

其中一个工程师问他:“你为什么晚上还要开着灯呢?”

“哦,我们还以为你们让我们一直开着呢。”多杰回答道。他耸了耸肩,露出微笑。原来是翻译没说明白。

8月15日是印度的独立日。僧人和村民会在这一天集会,先是演讲、学生表演,然后继续演讲,接下来是舞蹈。没有人感到饥饿,也没有人想要喝茶或是喝当地的大麦酒(chhang)。头顶上,航拍无人机还在嗡嗡地盘旋。

然后就到了离别的时刻。次日早上早餐过后,也就是他们来到林谢德之后的第6天,工程师们开始慢慢地沿着石头小路往山上走,离开村庄前往列城。最后,他们带着比付出大得多的回报,开始返程。


作者:Jean Kumagai

往期推荐

太阳能能否拯救电网?

电网电力储存: 储量很重要

覆盖全球的超级电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