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9年6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一百多年前的他这样炫富,可比“扑街炫富”有内涵得多

度公子 一日一度 2019-06-19




 爱乡人 



爱国始于爱乡。


 ——陈嘉庚


近日“扑街炫富”爆红于网络。


起于俄罗斯名模发起的炫富挑战:看似尴尬地摔倒在地,面前都是散落一地的大牌货,而背景更是夸张,跑车、私人飞机、游艇都入镜了。




从少量走红地毯时尴尬假摔,到全民风靡的扑街式炫富。


尴尬成为时潮,并引来疯狂模仿,也成功“摔进”交警局。



可是,多年前,有人不是这样炫富的。


01


1874年,陈嘉庚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村。


战乱不断,很多人远赴南洋讨生活,家乡便成了著名的侨乡。


陈嘉庚的家庭,也是一个华侨世家,他的曾祖父陈时赐,有兄弟五人,其中二人出洋,定居在镔榔屿和新加坡。


陈嘉庚出生的时候,父亲正在新加坡,经营着米店和一家小厂。


是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



虽然也算个富二代,然而父亲自新加坡的汇款时继时辍,陈嘉庚心疼母亲,打小便帮家里种地瓜、拔花生、剖牡蛎等。


1882年,九岁的陈嘉庚第一次跨入学校的门槛。


学校是本社族人兴办的,只有一名“教员”,教员授课一月,休息一月或半月。


一年功课,往往要到二年、三年才能学完。


所以陈嘉庚读书多年,所识文字并不多,对古文和报刊文字仅能一知半解而己。


这种旧式封建教育的弊端,绐少年陈嘉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84年,法国发动的侵略战火,烧红了闽海。


祸不单行,闽南一带又发生大旱灾,接着瘟疫流行,人们死亡相继。


陈嘉庚的亲族三十余家,一百多口,生存的只有半数,纷纷弃家逃亡。


11岁的陈嘉庚随母亲留在村里,他耳闻目睹国运的顛危和乡亲的痛苦。


亲身经历了外侮日深、农村破产的劫难。


这种时代氛围,促生了陈嘉庚改变现状的心愿。


陈嘉庚虽出于华侨世家之门,却长于故土,目睹国难,这使他与一般华侨子弟不同。



1890年,陈嘉庚17岁了,父亲叫他去新加坡。


到了新加坡的陈嘉庚认真跟着店里老伙计学习怎么管理,很快就成了父亲的左右手。


1898年,母亲病逝,闻听噩耗的陈嘉庚立即回乡葬母。


出发之前,他将自己经管的账务移交给他的族叔。当时父亲各项经营都很顺利,拥有资产约35万元。


可当守完3年母丧的陈嘉庚回到新加坡时,却发现曾经兴隆的米店已经门庭冷落,负债高达30多万元。


原来是父亲的小儿子趁陈嘉庚不在,尽情挥霍导致负债累累,面临破产的边缘。


按照新加坡法律,儿子不必偿还父亲债务,况且陈嘉庚身无分文,如何偿还。


陈嘉庚眼看凄凉的父亲,毅然承担了债务,挑起了这个烂摊子。


面对家道中落,陈嘉庚咬紧牙关,一刻也不敢松懈,足足4年时间,才终于有些盈利。


他便不顾亲友反对,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找到债主,到1907年为止,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


02


还清债务后陈嘉庚手里的资金只剩一点,经过详细考察,陈嘉庚决定做菠萝罐头。


资金不够,陈嘉庚借了7000元,在距新加坡城区10英里的淡水港山地,着手建造一所菠萝罐头厂。


一切省了再省,借来的7000元用在建厂总算勉强够了。


等到4月份菠萝一上市,陈嘉庚的“新利川”工厂就开始生产了。


在陈嘉庚的精心经营之下,罐头厂运作良好,月底核算结果,竟然就获净利9000余元。



不仅收回全部建厂投资,而且还有盈余。


从绝境中拼杀出来的陈嘉庚初战获胜,陈嘉庚购买了一块空地,用来种植菠萝,取名为“福山园”。


这块种植地也确实是一块福地,后来成为了当地最大的菠萝种植园。


就在菠萝生意顺利发展的同时,1906年夏季,菠萝罐头行市大跌,陈嘉庚只能勉强不赔本。


这次打击使他意识到,必须寻找新项目,陈嘉庚偶然发现一个橡胶商人高价卖掉了自己的橡胶园。


他立即联系这个商人,从他那里购进18万粒橡胶种子,并趁机购买了大片土地,这些成了他以后的橡胶种植园。


1913年时,陈嘉庚的菠萝产量已经占了整个新加坡的半数以上,一跃而居首位,真正成了业内的苏丹。


这一年,他已是一个拥有两处橡胶园,四个菠萝罐头厂,一家米厂,一间米店,固定资产和纯利润有四五十万元的华侨企业家了。


1914年秋,正当菠萝罐头的生产旺季到来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国对菠萝罐头限制入口。


陈嘉庚陷入了“艰难维持,度日如年”的境地,直到冬天,陈嘉庚才终于将所有的货全部售脱。


这时,他当机立断决定经营航运业,他的审时度势,及时改变经营策略赢得了可观利润。


仅仅一年后,就赢利了20多万元。


之后,更是购得多艘轮船,但却不亲自经营,而是租给法国政府,不仅省事,更避免了风险。


1916年,陈嘉庚又有了划时代的举措。他被作为公认的“马来西亚橡胶王国四大功臣”之一载入史册。


他设法与美国橡胶业协会搭上关系,把广告做到了美国,把“谦益”橡胶厂的大半产品直接销售到美国。


这样,他实现了第二个飞跃:将橡胶的农、工、贸经营集于一身。


开创了在英国统治新加坡百年来,华侨不通过洋行而与外国商家直接进行贸易的先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嘉庚实存资产430万元,迅速跻身于新加坡富豪之列。



1919年,陈嘉庚调整自己,实现了第三个飞跃:他扩充了“谦益”橡胶厂的规模,将粗加工的生胶厂改为深加工的橡胶熟品厂


1922年,橡胶价连续3年下滑,许多小规模的胶园被迫停产。陈嘉庚却断定橡胶业是新兴产业,一下子买下了9家橡胶厂


1925年是陈嘉庚橡胶事业的巅峰,在英国大臣对新加坡工业的考察书中,也提到了陈嘉庚的公司,说它是“亚洲最大的企业”


拥有了万贯家产的陈嘉庚,时刻想的是自己能为父老乡亲做点什么。


他在经营实业的过程中深感“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


曾说:“鄙人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撄吾念虑,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


为兴办学校,陈嘉庚数十年如一日,倾资、倾心、倾力,数经波折,却义无返顾。


早在1894年,陈嘉庚返乡完婚期间,感于儿童失学的现状,曾出资2000元,在集美创办“惕斋学塾”。


这是陈嘉庚捐资兴学的开端,“自己如力之能及,当以竭力兴学,以尽国民天职”


03


辛亥革命后,1912年秋,陈嘉庚怀着对中华民国的无限希望和满腔激情,回到了阔别数年的故乡。


回国途中,他偶遇林文庆(后曾任厦门大学校长),交谈中,两人对中国教育的不普及和百姓愚昧无知的情况,深有同感,引为至交。


回国后,又看到同安乃至集美教育甚为落后的状况,他便更加坚定了捐资助学的决心。



在集美,陈嘉庚召集各房族长开会,合力创办新式完全小学,得到乡人的支持。


1913年1月27日,暂借集美大社的陈氏宗祠及近旁祠堂开学。


《集美小学记》碑文中有陈嘉庚开宗明义的一段话:“以为改进国家社会,舍教育莫为功。


从此,陈嘉庚一生所获财物,概办教育,为公众服务。


一番考察之后,陈嘉庚出资2000元买下数十亩的大鱼池,作为集美小学校产,构建校舍。


到1913年秋季开学,集美小学全部迁入新址。


1917年秋,陈嘉庚派其弟陈敬贤回国筹办集美中学和师范,在原有学校的后面购买田地,建起了礼堂、教学楼等公用设施。


从“严求师范生毕业后人人须能实践教职”出发,陈嘉庚对师范招生制度加以改革:招收贫寒子弟立志服务教育者;招生范围力求普遍,使所招学生将来毕业后仍回原地工作。


这一传统沿袭至今。


1919年5月,陈嘉庚准备第五次返乡,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


临行前,他作出两项重大决定:将其在南洋的所有不动产捐作集美学校的永久基金;将其经商所得利润,除花销分红和留一部分添入资本外,其余全数寄回祖国,用以教育。



回国后,陈嘉庚陆续开办了集美学校水产科、集美高级商业学校、集美女子师范学校等。


此次回国,陈嘉庚主要是为了创办厦门大学。


1919年6月24日,陈嘉庚一回集美即开始勘地,筹办厦门大学。


他说,我国现有大学多属外国人办,其内容不过神学、文学、医学等科目,而农工商等关系社会发展、国家生存的主要专业则少有所闻。


可是创办一所现代大学所需资金是巨额。


他呼吁海内外同胞踊跃捐款,自己则认捐400万,这笔钱相当于他当时积存的全部资产。


此后,陈嘉庚四处奔波,组建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聘任校长。


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借集美学校新校舍开学。


1922年2月,厦门大学首批校舍落成,学生迁入新校址上课。


厦门大学是福建省有史以来第一所由华人独资创办的高等学府,是当时国内科系最多的5所大学之一和最早招收女学生的17所大学之一。


当厦大新校舍落成的时候,校内同人曾建议把主楼用陈嘉庚或陈敬贤的名字命名,他都极力反对,认为命名不应含有私意。


后来主楼取名“群贤”楼。



04


到1929年,陈嘉庚孜孜以求的,包括女子小学、男子师范学校、水产航海学校等9个学校。


以及幼稚园、医院、教育推广部、科学馆在内的,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终于在家乡建立起来。


1930年,厦门大学扩充为文、理、法、商四院九系,应聘执教的有不少著名教授,如鲁迅、林语堂、朱谦之、顾颉刚等。



到20世纪30年代,厦门大学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高等学府。


有人这样说:“其能超然独立,真心以从事研究者,在华北惟有南开,在华南惟有厦大而已。


人们亲切地称陈嘉庚先生为“校主”。


也有人说,陈嘉庚办这么多的学校无非是提高自己的声誉,但陈嘉庚办学,并不是这样的。


他不但毫无所图,相反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


自1926年起,陈嘉庚为了维持集美学校厦门大学经费不至于中断,鞠躬尽瘁。


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但陈嘉庚一直提供集美、厦门学校经费达90万元。


当时,陈嘉庚公司积欠银行债款近400万元


为获银行贷款,他将新加坡的三幢住宅向银行抵押。


但当以英国汇丰银行为首的债权银行要求陈嘉庚停止支持集美厦大经费时,陈嘉庚断然拒绝了。


他认为自己不能也不应放弃义务,学校办起来了,就得维持下去,一旦关了门,恢复就无望了。


学校如果关停,不仅耽误青少年前途,而且对社会发展不好,罪就大了。


1932年,陈嘉庚辛苦创办的企业终于被收盘,虽然他的事业走到了末路,但陈嘉庚却从不后悔。


因为他成功地创办了这么多学校,尤其是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


到1936年,陈嘉庚的处境更为困难。


毫无办法的他为了维持集美学校,作出一个决定:将厦门大学无条件奉献给国家。


功成身退,不取一毫。



1937年7月1日,厦门大学正式由私立改为国立。


当年,由于陈嘉庚督导有方,厦门大学扩建规模宏大。


5年左右时间,建成校舍31幢,还有运动场、海滨游泳场等,校舍总面积64394平方米。


其中建南大会堂有5000个座位,是当时全国高等学府礼堂中规模最大的。


在创办、扩大集美学校和厦大的同时,陈嘉庚还致力于国内教育的普及和推广,热衷于海外华侨教育事业。


他一生奉行“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的理念,在各地创办和资助的各种类型学校,总数达118所


在私人办教育的历史上,这是从未有过的。


有人说:陈嘉庚让一滴滴的汗和血,淌流在一片广袤的教育园地上,由两鬓青青的壮岁,一直到须发斑白的暮年,数十年如一日。

他平生为办学所支出,占包括商业运营在内总支出的百分之九十二


毕其一生,陈嘉庚为办学所捐之钱,人们已很难计清。


洪丝丝先生曾说:陈嘉庚一生为教育事业捐献的钱,如果当时买黄金,相当于1981年的一亿美元左右。


为了祖国发展,他可以毫无保留地把所有家产捐出,正如黄炎培先生赞言:“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


1947年,陈嘉庚在香港创办集友银行,实行以行养校,更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05


陈嘉庚自17岁出洋经商,尝尽人生辛酸。


他殷切企盼国家富强、并视拯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为己任,时刻不忘匹夫之责。


1910年,向闽侨募捐五万多元建筑校舍。


1911年,筹款二十多万元支援福建财政,另筹五万元接济孙中山先生。


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陈嘉庚在新加坡立即组织“山东惨祸筹赈会”,前后共筹款117万余元



1932年,日军对上海发动进攻,第十九路军奋起抗击,海外华侨为之振奋。


陈嘉庚也深为感动,写信给集美学校校长叶渊说:“时至今日,任何人皆应抱牺牲精神,各尽所能,以与暴日抗。希勉励学生,激昂勇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陈嘉庚召集侨民大会,决定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


号召华侨以输款来表示真正爱国之心,陈嘉庚当即宣布自己每月捐2000元,至抗战结束,并先交了2.4万元


该会还向南京政府承担劝募公债2000万元,陈嘉庚首先认捐10万元。


然而这十万元,是陈嘉庚告贷半数,才凑齐的。


1938年10月10日,“南洋华侨筹赈伤兵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为总会主席。


在陈嘉庚的领导下,侨胞们通过各种方式筹款,悉数捐于国民政府。


据1939—1941年统计,南侨总会每年筹集华侨捐款8808万元。


另据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1939年报告,全年军费国币18亿元,华侨赈款占五分之一。



1938年广州失守后,滇缅公路成了运输抗战物资的生命线。


在陈嘉庚领导下,南侨总会得以组织领导东南亚800万侨胞同仇敌忾、一往无前,从人、财、物各方面支持祖国抗战,在现代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1938年10月,汪精卫公开对日妥协。对此,与汪私交甚好的陈嘉庚数次去电奉劝,并对其降日言行进行揭露


同时以参政员身份,给将于10月28日召集的国民参政大会发出电报提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该提案经过会议讨论后获得大多数赞成而被通过。


此提案被邹韬奋称为“古今中国最伟大的提案”。


坐落于厦门港峰巢山麓的华侨博物院,被著名的英籍女作家韩素英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华侨历史博物院”


1956年,陈嘉庚自捐10万元,另向国内外华侨界筹募27万余元,作为首期工程和装修费用,着手修建华侨博物院。



1942年春,日军南侵,新加坡即将沦陷。陈嘉庚的安全始终受到极大威胁。


数次遇险,使掩护他的厦大、集美校友提心吊胆,而他却平静地对他们说:“人生自古谁无死?我这么大一把年纪了,死了也不算夭寿。”


那段时间,他随身总带着一小包剧毒氰化钾,准备着万一不幸被捕,即从容一死。


06


陈嘉庚曾是南洋最成功的华人大实业家之一,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始终十分简朴。


陈嘉庚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一所简朴的二层楼,既小且暗,但他十分怡然。


陈嘉庚平日身上现款不超过五元。


他一生只看过一部电影,是在新加首都戏院看的,那是一部为赈会义演的片子。


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古老的。


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



他家有数百万财产,但他自奉甚俭,规定自己的伙食费每月十五元,其余存入集美学校会计处作为公用


到厦大视察工地,皆在建筑部和办事人员一起吃午饭,菜完全一样,不同的是大家吃干饭,他吃地瓜稀饭。


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回忆:爷爷给他的印象,不是往家里寄钱,而是向家里要钱。


“有一天,我看到我爸爸收到了爷爷的来信,爸爸打开信的时候就说‘阿爹,又说要钱了’。”


“不过,我爸爸说,爷爷要钱是为了家乡,爷爷要钱去办学,去修路,去造福家乡人。”


陈嘉庚逝世后,他国内334万元人民币的存款,全部捐献给教育与公益事业。


他是捐尽家产办学的企业家,迄今为止举世第一。



而这样大义为公的人其实从来都不孤独,因为他们并不是孤军奋战。


马相伯用尽一生办教育,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张伯驹耗尽一生收集古董,最后全部捐给国家。


马未都以一己之力创办中国第一个私人博物馆,并将亿万古董全部捐赠。


周润发将自己拼尽一生赚来的全部身家,56亿悉数捐出。


他们都如陈嘉庚所说:“该花的钱,千百万也不吝惜。


他们都是一个人顶天立地的标准姿态,也是让人敬佩的活法。


他们的炫富方式,才是这个时代应该致敬推崇的方式,也是内心安定从容不迫的炫富方式。




-END-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跟大家说件事儿

微信改版后,可能找不到公子

想及时看到推文,请大家设为星标吧

点击上方 “一日一度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各位,不见不散


往 期 精 选


他用相机记录最真实的中国,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那个最好的时代,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们都说过改变世界,可只有25岁的他做到了

劫后余生第一件事就是娶你,爱到深处他和姑姑私奔了

香港电影没落了,可发哥还是你发哥

贾玲,再做喜剧,就嫁不出去了!

这部日本纪录片拍出了全人类的孤独

京剧第一女老生,王珮瑜

你嗨翻了的国庆,其实是他提出的

这次,江湖女儿赢了

白岩松,你过时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