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半程,基因行业踏浪而来

汪亮 基因慧 2022-04-23

数字生命健康产业信息服务

基因慧


2020年上半年,疫情“大考”,“人类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筛查数千万人”,极大推动基因行业发展。半年来,全球基因企业融资达464.29亿元,同比增长74%,但产业尚在早期阶段,临床仍有大量未满足需求,mNGS、基因治疗等应用潜力巨大。基因慧一如既往盘点基因行业2019年同期分析),以下是根据产业数据及34位政产学研用KOL访谈分析2020半程。

 首发 | 基因慧编辑 | 汪亮 罗湘关键词 | 基因行业盘点
图:踏浪(来源/摄图网,经授权使用)

为便于阅读,列出文章提纲如下:
一、宏观环境变化: 改革的阵痛、边界和分工二、产业周期的分化:赛道分化、看天吃饭三、产品化及应用现状:大Panel/甲基化/基因治疗四、新兴技术的机会基因合成/mNGS/单细胞五、资本并购:基因行业生态整合六、未满足的需求:34位政产学研用KOL访谈七、趋势及风险分析:会水的人独自游往深处

图:34位专家调研名单(来源/基因慧


注:以下为内容细节。更多产业分析及进展追踪请见基因慧将发布的《基因大数据智能生产及分析》行研报告、《中国临床NGS应用需求调研》蓝皮书、《2021基因行业报告》,欢迎关注及冠名支持合作。



一、宏观环境变化

1. 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对基因行业有直接的影响,包括:实体清单(例如7月20日,华大的两个子公司列入BIS实体清单)、海外市场的营商环境、生产设备的芯片供应链及专利纠纷等。
从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下国家明确的“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的战略,对于正进入技术转化期的基因行业将释放一定周期的宽松环境(此处,基因行业涵盖基因检测、基因治疗、基因合成、DNA存储等),特别是政策开放和资本投入。

2. 经济环境
截止8月6日,全球新冠累计确诊1882.90万人,累计死亡70.84万人(国内累计确诊和死亡人数分别为8.89万人、4685人)。受新冠疫情和复杂国际环境影响,世界银行在6月份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下滑5.2%。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上半年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第二季度同比增长3.2%。

经济环境压力下,一方面,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算减少22亿(同比减少7.1%),响应"过紧日子”的形势要求。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包括人工智能、5G、数据中心等“科技端”指向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创业板“接力”科创板进入注册制试点,新增天使人备案制,从需求端和资本端加速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圣湘生物科创板IPO受理三个月后即成功过会,募资5.57亿元。



3. 社会环境

图:精准疗法占FDA每年批准新药的比例(来源/药明康德)

在复杂国际环境和经济下行环境下,围绕主要矛盾的需求集中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新经济(例如数字经济)加速等方面
在国务院办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列为第一条,为此,2020年卫生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456.6亿元支,特别地,要求确保秋冬季前实现全国三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各级疾控机构及县域内1家县级医院具备核酸检测能力
除了科创板、创业注册制外,科技部公布《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到2025年布局建设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此外深圳、杭州等地推出数百亿元产业母基金,培育技术创业产业化,同时加快半导体、5G、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等发展及协同,建设数字经济新引擎。

4. 行业环境
尽管以上提到公共卫生和科技创新的强劲需求、一级和二级资本市场支持,但行业环境仍有两点重大变化需高度重视:一是国家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基因编辑胚胎纳入刑法规制范围,《生物安全法》有望出台,为行业界定不可逾越的红线;二是包括NGS及纳米孔测序等供应链的垄断体系逐步形成,LDT和IVD体系尚未成熟,对于产业终端议价能力及质量控制可能埋下风险。
综上:基因行业,通过加速重大疾病及罕见病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为肿瘤诊疗、出生缺陷防控及公共卫生提供解决方案;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加速二级市场资本化,有望成为新经济引擎之一,为医疗改革及经济内循环分解阵痛;正快速积累的上游创新技术和方案输出“一带一路“等为技术输出提供可能的路径;同时由于基因行业的特殊性,红线已经设立,头部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分工仍需审慎,快速扩张同时需建立价值链和市场的边界。


二、产业周期的分化

图:基因产业及产品生命周期(来源/基因慧)

1. 产业阶段
近年全球基因行业的产业化,本质上得益于下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经了6个重要阶段
1999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催化基础研究
2010年,Hiseq测序仪系列实现科技服务规模化2014年,基因检测被叫停后刹车2016年,国产化测序仪量产及后续华大基因上市2018年,ONT推出高通量测序设备并加速市场服务2020年,新冠疫情使用大规模核酸检测


图:国内2020上半年基因行业融资轮次热度及金额分析(来源/基因慧)

经过十余年的技术及产业发展,基因行业的价值链初步形成,尤其在公共卫生排查及监测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上半年,全球公开的基因企业融资金额达66.16亿美元(约464.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4%。其中,我国基因企业融资25.37亿美元(约178.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7%。


尽管如此,从技术角度,dPCR、NGS、单分子测序、光学图谱等技术仍在不断优化或产品化中;从产品角度,目前只有NIPT(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和DNA司法鉴定两个产品成熟;从企业角度,目前尚没有一家公司完全独立提供整套解决方案以及建立持续的盈利模式。
而在第二曲线上,以单细胞、单分子测序刺激了萎靡的科技服务市场;基因治疗和基因合成,将基因测序的价值放大,结合到医药和工业中。仍处于引入或发展期。
因此,一级和二级市场的火热,可以理解为基因行业在突发情况下的解决方案,也可以说是“看天吃饭”,行业周期本质发展速率低于当下预期,未来将回归冷静,继续培育。

图:2020上半年基因行业融资轮次热度(来源/基因慧)

这从上半年融资数据中可以得到进一步证实,国内47起基因企业融资事件中,A轮和B轮融资事件次数达到62%,而仅B轮融资总计82.2亿元人民币,超过融资总额的50%。
因此,基因行业整体处于发展早期,在基因检测方向,除了生育、肿瘤伴随诊断等少数成熟赛道,大部分仍在产品化阶段;对于基因治疗和基因合成仍在研发期,DNA存储等新兴技术在萌芽中。

2. 上游的垄断
在整体行业发展早期阶段,作为核心的上游供应链(以测序为例),测序仪芯片供应商处于极大不确定中,而测序仪生产商从头部效应及产品形态上正在构建垄断。中下游缺乏议价权,以各级政府、资本等头部企业之间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垄断。
2018年11月Illumina拟以12亿美元收购 PacBio,随后遭到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CMA)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组止,于2020年1月宣布中止。同时,基因慧注意到,6月,Illumina以加速器名义投资包括神经性疾病、癌症、抗体药、结核病耐药、外泌体、农业微生物、基因编辑相关7家初创企业公司。
2020年3月,华大基因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DNA技术会议上宣布将提供“极端”DNA测序系统,每年可解码10万人的基因组,将首次突破100美元的壁垒。6月,美国联邦法院下达初步禁令,以专利侵权禁止华大基因及其子公司(包括华大智造MGI)在美国分销和推广其基因测序平台。
而对于纳米孔测序技术,齐碳科技创始人谢丹教授表示行业上游的测序仪器和配套试剂还处于被单一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而行业下游的应用与服务市场已经出现爆发式增长。
除了产业资源虹吸效应,头部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在资本杠杆下,设立产业基金快速建立局部生态链,Illumina除了早期收购Solexa完成战略转型外,对外投资超过24家产业链上中游企业;在产业创投基金方面,华大基因参投了薄荷天使基金、雅惠精准医疗基金、高林厚健创投基金、松禾医健基金、华大共赢基金等;贝瑞基因也已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在行业发展仍在早期阶段,此现象可能带来一定的反弹,包括监管、市场及创新速率。
基因慧预计,在NGS、纳米孔测序及dPCR等设备研发领域,国有资本及地方政府将推动区域龙头企业,均衡市场发展;头部企业在快速扩张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市场形态。

3. 资本带来的赛道分化

图:2020上半年全球基因行业融资赛道热度分析(来源/基因慧)

从基因慧统计的全球2020上半年基因行业融资赛道热度图来看,赛道分化现象开始明显,肿瘤基因组、基因治疗和生产设备较受青睐;同时,国内外资本关注度呈现较大差别,特别是在基因大数据、基因治疗、蛋白质组学等方面,海外资本布局较为均衡,而国内资本扎堆在肿瘤基因组及生产设备赛道
尤其是肿瘤赛道成为2020年热点,6月燃石医学(BNR.US)和泛生子(GTH.US)先后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募资均超2亿美元,截止发稿日市值相差1倍。诺禾致源开启科创板IPO申请,拟募资5.04亿元,重点发展遗传病和肿瘤领域IVD产品和数据中心建设等。目前,我们肿瘤领域的伴随诊断产品仅获批8款,且均集中在非小细胞肺癌小Panel中;相对而言,FDA批准了42款伴随诊断产品(不限于NGS方法)。
这里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过热,同样的现象也可能发生在传感染领域。

4. 价值链的支持活动
以上谈到避免过热时,是理论上对个体企业、局部赛道的期望值管理与行业整体创新创业投入及政策息息相关;虽然,主观上“看多”和“看空”是轮回的周期
客观如何判断?从企业推广及赛道,除了以上提到生产经营、销售等价值链主体活动,可以从支持活动来判断。例如供应链、技术开发、人才、创新平台等综合判断。目前基因行业赛道主要分为早期研发和产品孵化,以下我们从产品化及新兴技术两个角度探讨。

《中国临床NGS应用需求调研报告》冠名合作招募中


三、产品化及应用现状

1. 2020年上半年获批的产品
首先,在新冠病毒( COVID-19)检测上,FDA紧急审批了IVD产品168 个,LDT 35个,NMPA批准了43款试剂盒、1款软件和1款测序仪;43款试剂盒中,核酸检测试剂盒占据52%。(详情请见YourMap数据库及正在策划的《中国临床NGS应用需求调研》蓝皮书)。
在伴随诊断方面,上半年,FDA批准了四款NGS伴随诊断及精准疗法,包括 Roche的cobas EZH2 Mutation Test和Foundation Medicine的F1CDX。其中cobas EZH2 对应Epizyme公司的治疗上皮样肉瘤的表观遗传学药物Tazverik(tazemetostat);F1CDX扩展了三款精准疗法的伴随诊断:

· Tabrecta(capmatinib)——来自诺华,用于治疗MET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METex14)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 Pemazyre(pemigatinib)——来自Incyte,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携带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融合或重排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靶向药;

· Keytruda——来自默沙东公司,用于治疗高肿瘤突变负荷(TMB-H)且既往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无法切除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


特别地,此次Keytruda(”K药“)新适应症以及对应F1CDX伴随诊断的获批,是TMB作为IVD标志物后,首次获批为伴随诊断,继MSI/dMMR之后成为第二个肿瘤免疫治疗泛癌种伴随诊断标志物,是第三个泛癌种(”tissue-agnostic“,即与组织无关)标志物。
除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伴随诊断,新一款大Panel,即来自Personal Genome Diagnostics的PGDx Elio Tissue Complete,在2020年4月获得FDA认证(clearance)。
国内,继2018-2019年批准6款NGS伴随诊断小Panel后,2020年NMPA仅批准了2款NGS伴随诊断,包括泛生子的人类8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同时世和基因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TMB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等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华大的BRCA1/2 基因突变检测试 剂盒(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测序法)申报医疗器械注册(正在受理)。
此外,NMPA批准了一款NGS辅助诊断试剂盒,即华大基因的全资子公司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测序法)。

2. 产品化的热点
1)肿瘤大Panel
随着泛癌种新药获批在中国人群适应症的扩展以及肿瘤筛查等需求,肿瘤大Panel有望在未来2-3年加速获批。5月9日,燃石医学与Illumina合作将ctDNA和大Panel推向IVD;同年,和瑞基因和上海胸科医院合作启动大Panel多中心肺癌研究项目;此前,求臻医学与IDT签署肿瘤大Panel的战略合作协议。


此前FDA批准的大Panel包括


图:FDA批准大Panel(来源/FDA,基因慧整理)
泛癌种NGS诊断的落子点是泛癌种靶向药(或称广谱抗癌药)和肿瘤筛查。目前FDA批准的广谱抗癌药包括:2017年5月批准的Keytruda,用于治疗带有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实体瘤;2018年11月、2019年8月分别批准的Vitrakvi(larotrectinib,拉罗替尼)、Entrectinib(Rozlytrek,恩曲替尼),用于治疗携带NTRK基因融合的实体瘤患者。

2)甲基化
近年,甲基化与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的进展,正加速甲基化检测试剂盒的上市。2020年4月,NMPA批准了博尔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RNF180/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
2020 AACR会议上,斯坦福大学Mohammad Esfahani的研究团队展示了EPIC-Seq技术,及利用cfDNA片段化模式进行癌症检测和亚型分型。7月21日,复旦大学与鹍远基因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发表研究成果显示:基于ctDNA甲基化泛癌筛查技术的PanSeer方法可以比常规诊断提前四年发现癌症。


3)纳米孔测序
纳米孔测序近年由于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的产品商业化而进入行业视野。始于1995年由哈佛的Daniel Branton、UCSC的David Deamer和牛津大学的Hagan Bayley提出的纳米孔测序包括物理纳米孔和生物纳米孔,前者早在2007年被IBM利用开发名为DNA transistorce测序仪,后者由ONT于2012年发布GridIon开始商业化。
加速发展期是2017年(进入中国市场)和2018年(发布高通量测序设备PromethION),累计获得7.15亿英镑的投资,投资者包括药企安进、建设银行(国际)、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 (GIC)、澳大利亚养老基金Hostplus,据外媒成腾讯计划收购其部分股份。
2020年ONT得到飞跃式发展:

科研上,UCSC的Kishwar Shafin在Nature Biotechnology 发表成果,通过PromethION和Shasta组装器,在6小时内仅使用纳米孔序列完成了完整的单倍体人类基因组组装,花费仅$70,矫正后的单倍体组装一致性超过99.9%(Phred质量得分QV = 30),9 天内从头组装了11个高度连续的人类基因组,获得2.3Tb测序数据,平均覆盖深度约63X,N50为42 kb,其中对超过100 kb的超长读长的覆盖度约6.5X;


产品上,ONT针对引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SARS-CoV-2病毒开发的新一代端到端分析法已进入后期阶段;


应用上,武汉大学联合团队基于ONT平台开发纳米孔靶向测序法,测序后4小时内高敏感性、高准确性同时检测SARS-CoV-2和其他10大类及40余种呼吸道病毒,其最低检测限高于目前广泛使用的qPCR的100倍。新冠期间,超过200台MinION掌上测序仪在中国得到安装;


市场上,3月,达瑞生物宣布依托MinION平台,开发了快速高灵敏 SARS-CoV-2纳米孔靶向测序试剂盒;5月,ONT宣布获得4840万英镑(5920万美金)的新一轮投资;6月,先声诊断基于Oxford Nanopore台式GridION设备扩展快速宏基因组平台。


除了聚光灯下的ONT,纳米孔测序公司包括Stratos Genomics公司、齐碳科技等。2020年5月,罗氏宣布已收购初创测序技术公司Stratos Genomics公司,以推进罗氏纳米孔测序仪的开发,面向快速、灵活和经济高效的临床诊断检测。
由来自UCLA、UIUC、清华大学的学霸创始建立的齐碳科技于2020年5月获超1亿元融资。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谢丹教授告诉基因慧,未来一年预计纳米孔测序技术还会进一步快速成长,其下游科研和应用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我国有望推出全国产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孔测序设备,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

4)TMB试剂盒
2020年TMB进入产品上市阶段。5月,TMB在获得FDA的IVD标志物批准之后,首次获得FDA伴随诊断批准(Keytruda治疗高肿瘤突变负荷(TMB-H)且既往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无法切除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F1CDX为本次共同获批的伴随诊断检测方法)。与此同时,世和基因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TMB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进入了NMPA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基因慧预计,未来1-2年陆续出现更多TMB的IVD以及伴随诊断试剂盒获批上市,为靶向药特别是泛癌种疗法补充更丰富的检测手段。

5)基因治疗

图:FDA批准的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产品(来源/FDA官网 ,基因慧整理)

由于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成熟,基因治疗进入临床试验的深入阶段。包括应用于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色素性视网膜炎、地中海贫血、自闭症等。

3月,Editas Medicine和Allergan宣布针对Leber先天性黑朦10(LCA10)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研疗法AGN-151587(EDIT-101),完成了体内CRISPR临床试验完成第一例患者给药; 


2017年-2018年间,纽福斯创始人、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眼科主任医师李斌教授在中国和阿根廷完成了包括159名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国际性基因治疗临床试验(NCT03153293)。在ASGCT 2020会议中,纽福斯CEO陆英明博士以口头报告形式公布了乐观进展;


7月,上海邦耀生物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合作开展的重度地贫临床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据报道成,这是亚洲首次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治疗地贫,也是全世界首次成功通过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治疗β0/β0型重度地贫。



6)细胞治疗
细胞治疗获得CDE政策以及二级市场的认可,尤其是基于细胞免疫治疗的新药研发。

细胞治疗公司传奇生物上市,募资超3亿美元;细胞免疫治疗的永泰生物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募资11亿元;


6月,继信达生物与礼来达成两次总金额超过15亿美元的全面合作之后,信达生物制药(01801.HK)宣布与罗氏集团达成近20亿美元研发战略合作,聚焦于用于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治疗的多个双特异性抗体、细胞治疗产品研发和商品化;


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该《原则》是国家药监局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首批研究项目之一。



3. 大数据赋能产品化进程
大数据对产品的赋能,包括基于人口队列的研究成果,多组学与表型的结合,国产化医疗器械和国内样本市场的红利,以及半导体、IT与BT产业的融合。这里略作事例简述,更多评论及延伸见基因慧相关行研报告。

2020年8月5日,全球私募基金巨头黑石宣布已收购基因族谱网站Ancestry.com(Ancestry),交易总价为4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6亿元),创下黑石单笔收购案的金额纪录。通过投资,黑石表示希望在Ancestry平台上积累更多数据,并进行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功能开发,以继续为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 


宁光院士团队领衔中国代谢解析计划ChinaMAP,在Cell Research发表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ChinaMAP一期研究对覆盖全国27个省份和直辖市、8个民族、10588人的高深度(40X)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表型的系统性分析。通过建立高质量中国人群基因数据库; 


通过构建无gap的染色体级别基因组,并结合转录组、核糖体RNA等多维数据进行多重系统发育分析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确定了该物种属于绿色植物当中最早分化出来的分支门类——华藻门(Prasinodermaphyta); 


罗氏(Roche)宣布推出获欧盟CE-IVD认证的自动化数字病理算法uPath PD-L1(SP263),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图像分析。该算法能提高肺癌诊断的速度和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4. 联合开发产品的模式
从伴随诊断、遗传病基因治疗、DTC基因检测及衍生产品等,基因产品开发的复杂度和商品化,需要多学科、跨产业的协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伴随诊断与新药发现、临床试验入组、市场推广的深度合作。举例如下:

燃石医学宣布与基石药业达成伴随诊断(CDx)战略合作,双方将开发和商业化Pralsetinib;


复宏汉霖(2696.HK)与基准医疗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胃癌HER2基因扩增液体活检伴随诊断产品,用于检测血液样品中HER2基因扩增并在胃癌患者中进行验证; 


拜耳公司与至本医疗科技达成合作,在中国市场开发基于二代测序(NGS)技术的用于NTRK融合基因检测的伴随诊断-体外诊断试剂(CDx-IVD)产品; 


艾德生物宣布与强生达成伴随诊断战略合作,基于艾德生物的NGS技术平台,推进维惠健®的变更注册,扩大伴随诊断范围;


Humana宣布与沃尔玛,Quest Diagnostics和PWNHealth的合作,为计划成员在全国的部分沃尔玛邻里市场直通药房提供冠状病毒免下车(drive-thru)检测; 


华大基因宣布和何氏眼科将联手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建开放性的国家基因库的眼基因库基因编辑平台。




四、新兴技术的机会

基因慧认为,未来新兴技术的创新开发和产业化机会包括:

1. mNGS测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团队在Ann Transl Med刊文,发现mNGS在常规微生物检测阴性患者的抗生素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mNGS检测结果调整抗生素方案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81.8%)显著高于使用经验性抗生素的患者(52.6%); 


上海锐翌生物、金匙基因、予果生物完成新一轮融资。



2. BDA技术

该技术将Nanopore针对小片段DNA的有效测序通量提高了10倍。Oxford Nanopore技术公司以未公开的支付价格在全球获得阅尔基因的BDA技术(抑制探针置换扩增技术)授权许可。



3. 生育健康方面(辅助生殖、携带者筛查、NIPT Plus)

2月,NMPA批准贝康医疗胚胎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上市; 


3月,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遗传学研究中心、贝勒医学院和贝瑞基因,近10万人随访证实NIPT Plus可作为产前一级筛查方法; 


4月,ACTA OBSTET GYN SCAN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以生殖为目的的国家携带者筛查基因检测项目带来的影响》的大数据文章,展示了以色列“国家携带者筛查基因检测项目”实施的数据 [1]。2015-2017年,该项目共完成了91万例扩展性携带者筛查 (Expanded Carrier Screening,ECS),对生殖决策和出生缺陷防控意义极其重大。



4. 单细胞测序
1)Broad大牛Aviv Regev出任罗氏子公司Genentech研发负责人; 2)3月25日,郭国骥团队与浙大团队合作系统地绘制了跨越胚胎和成年两个时期,涵盖八大系统的人类细胞图谱; 3)谢晓亮、高歌、汤富酬乔杰院等基于新开发的单细胞技术(MALBAC-DT和METATAC),绘制人类中期妊娠胎儿组织细胞的基因组结构图谱;4)6月,单细胞平台企业新格元发布自主研发的一站式单细胞系统Singleron,宸安生物完成7000万元B轮融资;百奥智汇获得IDG资本系列融资;
5)基因慧联合伯豪生物、BD、Illmina、厚泽生物、百奥智汇发布单细胞行研报告;日立(Hitachi)表示将与ThinkCyte合作开发人工智能驱动的细胞分析和分选系统。


5. 新型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
细胞外囊泡ARMMS传输的基因治疗:7月22日,拜耳和晨兴资本牵头发起生物技术公司Vesigen Therapeutics的A轮投资,金额约2850万美元。Vesigen Therapeutics正在开发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外囊泡ARMMS(使用ARRDC1介导的微囊泡)助力生物药物输送; 
单碱基编辑新工具可实现C-G及C-A碱基颠换; 
线粒体DNA基因编:Nature刊文,刘如谦(David Liu)教授与华盛顿大学合作研究开发出“第一款实现线粒体DNA精确编辑的分子工具”; 
双AAV载体递送单碱基编辑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刊文,刘如谦(David Liu)团队通过双AAV载体递送单碱基编辑器,恢复了Tmc1基因隐性突变导致的完全耳聋小鼠的听力;
双碱基基因编辑器:华东师范大学李大力课题组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双碱基基因编辑器(hyCBE),能高效地同时产生两种不同碱基的突变(C>T和A>G的高效转换)。

6. 其他

非编码基因:剑桥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了一项新研究,使用全基因组测序(WGS)鉴定了四种新的非编码基因变异,它们通过破坏ARPC1B、GATA1、LRBA和MPL的转录而致病;费城儿童医院开发出新型算法,可同时识别5种儿童癌症类型的非编码突变; 


基因合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作为建设牵头“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落地深圳;联川生物完成1.15亿元B轮融资,用于自主基因捕获平台及基因合成平台的研发;基因合成公司Evonetix完成3000万美元B轮融资;


DNA存储:2020年,Nature Communication刊文,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全新的DNA数据存储系统,不依赖传统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操作,常温运作更具实用性,而且可使用户在不破坏原始文件的情况下读取或修改数据文件;2019年,华为宣布投资DNA存储研究,突破数据存储容量极限;早在2017年,微软称和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利用人工合成DNA作为数据存储介质保存了大约200MB数据。




五、资本并购

原可能在2020年爆发的并购事件,因为疫情的影响稍有搁置(头部公司开始没钱,后来一时太有钱)。预计在2021-2023年形成一拨兼并和收购浪潮。

基因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并购案例包括:
1)Illumina并购Solexa成功从生物芯片公司转型成为测序龙头;2)华大并购Complete Genomics成功完成测序仪国产化初始化并拓展创新;3)Exact Sciences & Genomic Health纵向联合攻关癌症;4)阅尔基因 & NuProbe Global合并,将先进的实验室技术BDA与不孕不育蓝海市场结合,赋能上游供应链和下游IVD。


图:1996-2019年Quest发展路径(基因慧整理)

并购的模式简单地讲,包括纵向并购(协作)、横向并购(扩大)和多元化经营(业务升级)等。对于基因及生命健康领域,并购的模式具体包括哪些?具有技术和投资背景的紫牛基金投资总监俞波,曾接受基因慧采访,谈到有如下几种情形:

1)产品+服务的延伸,例如伴随诊断和POCT(point-of-care testing,即时检验); 

2)渠道+产品的组合,例如第三方检验诊断和POCT; 

3)诊断+治疗的一体化,例如基因治疗和伴随诊断; 

3)产业链上下游的自然整合,例如基因检测的上中下游。



图:Illumina近20年成长路径(基因慧整理)

2020年上半年典型并购案例:

1)基因测序公司Invitae和分子诊断公司ArcherDX宣布合并;

2)FMI收购肿瘤甲基化检测公司Lexent Bio; 

3)Illumina收购数据压缩公司BlueBee;

4)罗氏宣布已收购初创测序技术公司Stratos Genomics公司; 

5)药企OncBioMune收购分子诊断公司Avant Diagnostics; 

6)临床辅助决策平台DiscernDx收购诊断公司Luminist Labs。


如俞波所言,在巨头高举高打的策略下,专注在明确的差异化新场景下、具备新技术先发优势的创新公司,只有快速完成产品的场景化验证,才能够持续发展(包括独立发展或成为并购标的)。基因慧认为,头部企业的护城河的建立(没有更大只有最大)及横向扩展市场(从基因到生命健康,从检测到医疗),均趋同于并购路径。


六、未满足的需求

基于对34位政策、临床、科研、政策及产业端的初步调研,基因慧归纳总结行业未满足需求如下: 
1)遗传咨询是对遗传疾病诊断而进行遗传学检测必不可少的刚需。目前业内出现的4个“替代模式”(即电话遗传咨询、远程视频遗传咨询、小组遗传咨询和嵌入式遗传咨询),各有不可解决的短处,规范性的与咨询者一对一的遗传咨询门诊仍然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模式。因此,建议国家层面加快教育系统内的临床遗传咨询专科教育培养及其学位建立,加强医疗卫生系统对临床遗传咨询行业的专业规范。—— 国际知名遗传病专家 陆国辉

2)罕见病方面:①基于中国人群的儿童罕见病共享数据库应该尽快建立,形成表型-基因型一体化的服务临床诊断的公共分析平台。②在国内重要的儿童诊疗中心,应该组织一系列的临床多中心研究,解决我国常见的可防可治儿童罕见病的适宜诊疗技术的建立和普及。③基于常见儿童罕见病开展新生儿期筛查,尽快建立临床诊断和干预的规范化临床决策体系,尤其在危重新生儿的严重罕见病的筛查和规范诊疗策略方面应该作为重要攻克的难点问题。 —— 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副院长 周文浩

3)临床遗传病及生物健康应用上未满足的需求包括:多基因遗传、表观遗传、线粒体遗传等的防控问题;产前胎儿表型的深入挖掘、产前蛋白水平的检测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问题等。 ——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胎儿医学部及产前诊断中心负责人 孙路明



4)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出台《全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方案》(国卫办妇幼发〔2018〕19号 )中明确“广泛开展产前筛查,普及应用产前筛查适宜技术,规范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等新技术,逐步实现怀孕妇女孕28周前在自愿情况下至少接受1次产前筛查。对高危孕妇要指导其及时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产前诊断服务。”    医疗机构进行产前筛查与诊断所使用的设备与试剂必须均取得国家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然而迄今为止,除了孕妇血浆游离胎儿DNA无创产前检测21三体、18三体、13三体的高通量测序试剂取得国家医疗器械证以外,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其他遗传病的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均不合法,大大限制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产前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既阻碍了适宜技术的普及性,也增加了医疗机构的使用法律风险与不能应用造成漏诊的医疗风险。——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中心主任 尹爱华

5)基因检测标准与指南的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数据安全、互用性和分享,价格与医保,医务人员对基因检测结果的理解和精准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未来需要提高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在肿瘤精准医学中的应用逐渐增加。——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准医学中心副主任 张文

6)全外显子测序用于超声异常胎儿单基因传病风险判断方面的应用价值在临床数据的支撑下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未来一年可能会得到更多的临床使用。数据分析的效率和发现致病变异的能力是影响临床对该技术信心的重要因素,二者取决于数据共享和工具优化,期望接下来相关方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南医院)产前诊断中心主任 姚宏

7)基于NGS的基因Panel检测正在成为血液肿瘤诊疗的常规检查。转录组测序、深度全外显子组测序、以及单细胞基因组测序逐步应用。但NGS实验流程复杂、结果解读对人员要求高、检测成本高和报告周期长,仍是限制其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患者和临床诊疗需要更自动化、便于推广的实验体系,以及临床应用监管模式的创新。—— 北京陆道培医院血液病研究院副院长 刘红星

8)对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病原筛查阶段。但是对于能否准确筛查到致病病原,还需要做两个维度的技术突破,包括① 湿实验技术层面的破壁技术、去宿主技术;②报告环节的病原定量分析技术。目前市场上大多数mNGS产品技术开发都聚焦于此。第二步,病原的毒力和药敏预测。病原的毒力跟临床预后紧密相关,而病原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程度是抗生素使用的最后一步。该部分目前市场成熟的解决方案很少。—— 金匙基因CEO 蒋智

9)我们期望在3个方面见到突破:①稀有肿瘤单细胞、特别是CTC的高特异性鉴定方法有临床突破;②均一性更高的单细胞DNA WGA扩增技术和产品。③肿瘤单细胞基因测序技术被更多临床医生所接触。—— 浚惠生物创始人 阎灼辉

10)利用纳米孔测序技术读长更长的优势,大量物种基因组被重新拼接,使得人们对全基因组序列的了解更全面、更准确。不少过去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尚无法确定致病突变的遗传病例,通过长读长的新一代测序技术明确了致病突变。同时纳米孔测序技术在病原体快检领域也取得了突破,从纳米孔测序技术开发的行业生态来看,行业上游的测序仪器和配套试剂还处于被单一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与此同时,行业下游的应用与服务市场已经出现爆发式增长,希望从国家政策制定到资本市场资金流向等各方面,都能够更多地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国纳米孔测序设备和试剂的开发企业。—— 齐碳科技创始人 谢丹

11)罕见病流行病学体系的建立将极大带动我国罕见病的研究及孤儿药的研发,并进一步促进WGS/WES等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基于临床数据表型化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形成的罕见病筛查技术,也将进一步惠及我国患者,提升各级临床机构的罕见病诊疗水平。—— 神州数码医疗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医疗信息官 弓孟春

12)随着云的时代来临,基因大数据随着大数据(Big data)潮流也越来越吸引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与政府部门关注。但基因大数据与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在于不仅仅是掌握多么庞大的信息数据量,而更在于如何将极富专业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处理。换言之,基因大数据与医疗信息化建设结合,尽管荆棘丛生、任重道远,趋势、前景和成果是可以预见的,但需要有志于真正的“医工融合”,潜心研究实现的路径和关键技术,提高对基因大数据检测标准化、应用结合链“前加工”和“后实现”。——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评价标准专家委员会主委 陈敏生


七、趋势及风险分析



1. 趋势(基于专家调研)

1)基因相关的临床诊断技术将快速发展,从常见罕见病的Panel、宏基因快速诊断、药物基因组学在新生儿早期筛查等方面都有望形成快速、准确、可负担的常规临床诊断手段。与儿童罕见病相关的新的治疗技术,新药的开发与临床应用将极大提升儿童专科疑难病的诊疗能力。以病人为中心的出发点,推动镶嵌式的表型-基因型的数据整合、诊断-治疗的一体化解决、产业化平台-医疗机构的联盟势在必行。——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 周文浩



2)进入2020年,遗传诊断技术带给胎儿遗传病筛查和诊断领域的最主要进展是胎儿全外显子组测序和扩展性携带者筛查的临床应用。扩展性携带者筛查,明确了夫妇对于常见隐性遗传病的致病性突变携带状态,可以很好的为后续的产前诊断指明方向。如何在现有形势下,更便捷地提供专业的遗传咨询服务?我认为是基于互联网的提供远程遗传咨询,也许这是将来产前遗传病诊断临床模式的巨大转变。—— 北京协和医院产前诊断中心 蒋宇林



3)展望疫情之下的未来一年,明确新冠病毒的个体遗传易感性、判断病毒基因突变的趋势与规律、快速研发针对突变病毒株的疫苗等显得格外迫切。—— 复旦大学代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马端



4)mNGS 对未知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测具有强大的优势。但尚不能完全指导耐药菌抗感染药物的选择,一是目前报道的耐药基因型与耐药表型的关联程度还存在差距;二是现有检测方法因成本考虑导致耐药相关基因覆盖度较低,难以高灵敏度地检测出相关耐药基因。因此急需一个对于已知抗生素耐药基因预测具有较低的假阴性/假阳性率、可预测基因型和表型关系、且不断更新的数据库。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将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新模式。将会有更多HRD(同源DNA修复缺陷)以及HRR检测产品走向临床。——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基因诊断中心主任 姜艳芳



5)从SARS、埃博拉病毒、毒黄瓜大肠杆菌、禽流感病毒到今天的新冠病毒,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更快更方便更准确更普及的宏基因组技术发展的迫切性。—— 浙江大学医学院 / 迪安诊断 祁鸣

6)肿瘤液体活检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包括肿瘤的复发转移风险监测、肿瘤治疗疗效的快速评价、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新的肿瘤药物的筛选和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等。目前研究的热点、难点已然转向早期筛查、泛癌种类型、甲基化测序等领域。—— 广西医科大学基因组与个体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莫曾南

7)空间转录组测序是近年来基因测序领域的突破性技术之一,通过对新鲜冷冻组织切片处理,置于包含引物和位置信息的芯片上,固定组织并透化释放细胞内RNA,从而捕获特定空间位置上的基因表达信息。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出现将有助于科学家研究肿瘤等复杂疾病的微环境和空间组织结构。例如,今年七月份Chen等人在Cell上发表的论文中,利用空间转录组研究淀粉样斑块周围直径100微米区域的表达变化,为阿尔兹海默症和其他脑部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空间转录组测序也可以和单细胞测序联合分析,从而实现对不同细胞亚群的空间定位,以及对不同空间位置进行细胞类型注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姜伟

8) 在产业结构方面,目前下游在拓宽应用,上游在向制造及原辅料延伸;对于传统应用场景来说,成本控制成为关键;对于新应用场景来说,与其他检测技术的竞争比较成为关键。我国基因行业下一个爆发点,我想是在基因治疗领域;尤其是对于遗传性疾病额基因治疗。—— 高特佳执行合伙人 王海蛟

9)产业结构亟需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突破,需要更明确定位的产品型、服务型公司分工合作提升整个产业能级。从这个角度上看,一方面有法规逐步明晰、资本向头部集中、行业竞争加剧等有利因素;但也有市场潜力释放、层级下沉、法规相对滞后等不利因素(市场潜力释放对行业是利好,但也冗余了恶性竞争的空间,延缓了专业化、集约化进程)。未来半年这类突破在新冠等政策强势介入的领域可能更快出现,但在肿瘤等复杂业务领域还很难实现。预计依靠市场自主调节的行业整合还需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期间需要更多的兼具开放包容和责任强化的(如强责任承担的LDT)配套法规;更专业理性的投资遴选和推动;当然也需要企业主体更聚焦专业化定位加快研发和市场开发进程。只有这几方面合力并行,整个产业发展才能尽快进入良性竞争发展的发展阶段。—— 云锋基金董事总经理 李文罡 

10)大基因行业目前已经逐步由“discovery”-“mapping”-“identification”发展到“manipulation”这一新的基因信息应用阶段。前两个阶段已经处于成熟的行业发展周期中,并且凭借不断迭代优化的技术工具(二代测序,单细胞测序等)往更细的基因信息颗粒度发展。而后两个阶段分别处于临床市场快速发展期(以肿瘤,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断与伴随诊断为代表)与行业导入期(以基因治疗,基因合成为代表)。
另一方面,大基因产业链上下游有明显的一体化趋势,由分散独立的工具性产品(基因测序,诊断试剂盒,伴随诊断,疗效评估)往涵盖产业链各环节的综合性诊疗解决方案发展。上游企业逐步延伸出下游业务,下游企业则在上游信息基础上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未来的行业增长引擎将会出现在个体化免疫疗法,细胞疗法与基因治疗等领域。—— 紫牛基金投资总监 俞波

11)基于CAPP-seq技术的LUNG-CLiP再次验证了突变检测在肿瘤早检应用的极限,Thrive的DETECT-A研究呈现了在前瞻性队列中早检技术的表现,在技术验证之外又向临床效能评估走了一大步。而基于液体活检的分子残留病灶(MRD)评估技术开始以干预性的设计方式嵌入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 燃石医学COO 揣少坤

12)经过前几年的科研积累,有些早诊早筛公司开始发表一些回顾性的临床研究结果;在接下来的1-2 年里,会有更多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甚至包括干预性研究。下一个战场就是IVD 产品开发,这就要求开发者全盘考虑产品的临床需求和社会价值、开发难度、产品价格,以及在大规模应用场景下的可操作性;有实力的中国公司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包括资本市场),与国际竞争对手一较高低。因为早诊早筛是个耗时耗钱的大工程,我预期业界会有更多的资源整合、共同开发,比如说,大型临床队列样本的共享,影像技术和分子检测的互补,医院、体检、保险业务在全民健康架构下的互动。—— 基准医疗创始人 范建兵

13)伴随用药领域,TMB作为免疫治疗伴随指标得到FDA认可应该是个里程碑性的事件,另外HRD伴随Parp抑制剂的进展也得到广泛认可,大Panel的临床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在肿瘤早筛领域,通过检测cfDNA上包括突变和甲基化信号为基础的肿瘤早期检测技术上半年许多重大进展,预示着该领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展望未来,有三个明显趋势:①测序平台上,随着国产测序仪的成熟并获得临床认可,国产化替代的进程会加速;②新的技术上,单细胞技术的迅猛发展,会在肿瘤的临床科研和药物研发上广泛应用;③液体活检的肿瘤早筛技术会进一步成熟,并逐步找到临床落地的具体应用场景。—— 吉因加CEO 易鑫
14) 20在生育健康领域的重大技术和应用进展,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牵头,全国8家生殖中心共同参与的无创胚胎植入潜能筛查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正式启动。在国内外展开多项单中心的临床研究,NICS有潜力作为一种降低流产率,提高妊娠率的无创伤胚胎移植潜能评估技术。—— 亿康基因CEO 陆思嘉

15)未来一年,也是市场产品差异化竞争最重要的一年。对于未来一年的竞争趋势将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致病病原的精准筛查和预测,包括区分具体应用场景,做到更加精细化细分,比如呼吸道感染病原筛查产品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筛查产品等;②病原菌的药敏预测;③将宿主的信息纳入疾病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例如对于移植患者的cfDNA可用来同时监测病原感染和移植排异情况。—— 金匙基因CEO 蒋智

16)2020年上半年,基因检测领域比较引人瞩目的技术与应用进展当属BDA (blocker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和mNGS (metagenomics NGS)。BDA是针对样本中低丰度的基因变异进行选择性放大的创新技术,可检测低至千分之一含量的基因变异并不需要增加测序数据量,实现了业界长期渴望的低成本游离肿瘤DNA (ctDNA)检测,可用于打造临床真正需要的肿瘤液体活检产品。—— 阅尔基因实验室服务部VP 陈云弟

17)①基因产业化发展,从一直以来的基因医学健康为主体,开始向基因医学健康与基因生物安全,两者并重方向转型。②基因科技开发中非常重要的生物信息分析,在产业化大数据支撑下,将与AI深度融合甚至被颠覆性改造,从而极大提升前者的精准性、时效性、前瞻性和可回溯性。③一批头部型、奋进型基因公司,将成为国家病原防控体系新一轮创新建设中的生力军、重要参与者、重要贡献者,新的相关行业标准与规范将应时而生。—— 优迅医学董事长 王建伟

18) 单细胞测序与免疫组库相结合,具有重大的临床转化潜力,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在产业方面,国产化替代化的进度会加快。—— 联川生物董事长 郎秋蕾

19)WGS全基因组测序正在成为Germline Mutation的主流,尤其是医学遗传和群体研究领域。从计算技术的角度看,今年下半年,特别是9-10月会迎来数据洪峰,云计算是分流削峰最好的方案。基因组分析计算出现了多种架构和特性的计算方案,除Intel之外,包括AMD、ARM、NVIDIA GPU、FPGA等。—— GeneDock(聚道科技)创始人 李厦戎

20)未来一两年欧美国际头部企业将处于“深挖洞缓称王”的阶段,积累数据。国际药企将深度介入基因领域高科技的发展,首先实现液态活检创新技术在确诊癌症患者身上的临床应用,为将来在健康人群实现癌症早筛打下基础。 —— 慧渡医疗创始人 贾士东

21)未来一段时间(预计一年以上)肠道营养相关产业会进入精细化营养管理的时代,通过结合生活习惯,个人基因组情况,肠道或疾病部位微生态等多组学信息,获得个体特征信息,再依托专业的临床营养师给出个性化的营养意见。相应地,下游的企业也会整合个体多组学信息,从而研发对应的饮食产品、干预产品、甚至是药品。—— 微健康基因创始人 戴文魁

22)未来检测方法将逐渐从实验室人工操作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转变为POCT。国内IVD行业将越来越注重POCT产品的市场发展,未来发展趋势将着重于性能比拼,即操作、精度、运行、通量、安全性等。—— 金准基因研发总监 陈晓宁

23)随着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微生物组参考基因集的积累,以及纳米孔等三代测序技术的成熟和完善,以及宏转录组、宏蛋白质组、代谢组和培养组学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结合动物模型以及人群大数据和临床分析的研究积累,会持续的为产业转化研发提供新的推动力。—— 热心肠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李丹宜 

24)在创新药行业,包括CGT领域,目前管线重复,靶点扎堆。 一是建议更多关注一些中国特色的癌种和其他疾病;二是更重视与医生的合作,开发更多临床亟需的药物—— 吉凯基因 忻寅强

2. 风险分析
常听见危中藏机,对应的,我们不能忽视,居安思危,包括因疫情带来暂时利好市场将持续,但不会持续太久。基因慧认为目前基因行业风险存在如下几点:

1)研发风险:基因行业研发项目技术水平高、发展变化快、资质报证周期较长,研发投入成本过高,在研发过程中,研发团队、管理水平、技术路线选择都会影响产品研发的成败; 


2)国际环境风险及监管不确定性,特别海外扩张的头部,以及和海外企业合作的模式; 


3)基因治疗等技术风险。7月 6 日,一名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接受法国生物制药公司Cellectis 公司UCARTCS1A 细胞疗法(一种针对靶点 CS1 进行开发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通用型 CAR-T 疗法)临床试验后死亡,FDA 紧急暂停该试验; 


4)跨界合作的资金及数据利好,带来产品设计及数据安全的不确定性。4月,百度与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设立“中国CDC应急技术中心-百度基因测序工作站”,5月,李彦宏和以通讯作者参与发布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最大食管鳞状细胞癌基因组图谱。格力地产子公司17.26亿元入股科华生物。


以上内容,由于信息更新迭代较快及行业特殊性,难免有疏漏,欢迎讨论。更多产业分析及进展追踪请见基因慧将发布的《基因大数据智能生产及分析》行研报告《中国临床NGS应用需求调研》蓝皮书、《2021基因行业报告》,欢迎关注及冠名支持合作。

欢迎留言讨论。我们将从精彩留言中抽取幸运读者赠予纸质版《2020基因行业报告》。


参考资料:

1. https://strategyforexecs.com/industry-life-cycle

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7/30/c_1126306023.htm

3.https://translations.state.gov/2020/07/20/commerce-department-adds-eleven-chinese-entities-implicated-in-human-rights-abuses-in-xinjiang-to-the-entity-list

4. 丁香园:疫情实时地图

5.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 

6. 科技部公布《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 

7. 《基因组学》,杨焕明编著

8. Xingdong Chen et. al,Non-invasiv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four years before conventional diagnosis using a blood test,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9.https://www.genomeweb.com/sequencing/stanford-team-debuts-epic-seq-method-detect-classify-cancer-cfdna-fragment-patterns

10. https://www.fda.gov




推荐阅读
基因产业的黎明前静悄悄基因、大数据和新基建
对话柴映爽、陈云弟

【声明】为传播科学信息,推动基因及数字生命健康产学研连接,我们秉持中立、专业、赋能的理念收集、分析或发布信息。但由于时效性及行业特殊性,所刊登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不作为决策依据;本文相关信息不代表基因慧机构的观点;“基因慧”刊登的原创内容的知识产权为“基因慧”商标拥有者及相关权利人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申请并注明来源。欢迎个人及机构投稿及合作。


 关于我们 

基因慧是一家数字生命健康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创立于2016年。团队源于10余年产业实践,通过资讯、智库、社群和行研,建立产业大数据平台,传播创新之美,使连接产生价值,用数据看见未来,推动基因及数字生命健康创新创业。


☆ 国发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展望》编委

☆ 参与组织发布检测报告共识、流程共识和团体标准

 中国遗传学会生物产业促进委员会委员

☆ 发布数十份基因及相关行研报告

☆ 组织基因检测联盟(筹)及首届第二届会议

☆ 发布产业大数据平优脉通YourMap

☆ 主办数字健康私董会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论坛

☆ 受邀为华西Illumina华大上海交大等报告

☆ 广东省精准医疗应用学会政策研究应用分会常务委员

☆ 广东省精准医疗应用学会遗传病分会常务委员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精选产业分析

使连接产生价值用数据看见未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