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物质师生说|孙哲韬:从不无助,有时踌躇,常常获知,永远热爱
个人信息
孙哲韬
物质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2016级本科生
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爱好:长跑、羽毛球 毕业去向: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 直博 在校荣誉:
我的高中,西交大苏州附中,位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附近,也正因如此,在高一的一次学而论坛上,学术大牛杨培东教授出现在我的高中,进行了一次精彩的纳米科学领域讲座。在后续对杨培东教授的关注中,我了解到了他是上科大物质学院创始院长,也第一次了解到了上科大。高考后的一个星期,在参加完上科大的校园开放日后,我就告诉我自己,这所立足于扎实的基础学科,同时支持学生探究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与课题的学校,是我不二的选择。高中的后半段,是我个人目标既明确又模糊的时间段。因为高中刷题式集训带来的知识局限,一直到睡梦中被父母叫醒,既困倦又激动的来到苏州会展中心。与林柏霖老师签约录取的时候,尽管已经很明确加入心仪的上科大,我仍然无法很明确的告诉自己,物理,化学,甚至计算机,我到底想将什么作为我后续生活的主题。
“是你选择了我们学校,也是上科大给了你这一机会。我也是物质学院的老师,希望你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证明自己。”林柏霖老师一边与我签约,一边对我说道。在最后的专业选择上,我还是定下了以材料科学作为自己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新生报到那天,宿舍与宿舍楼
“我得知道我真正想要学习些什么。”这是进入大学后我的第一个念头。
大一选课时,更多的学长学姐都推荐把第一学期的学分控制在19-23分左右,因为“上科大没有水课”。不过,相比起“更高的GPA”,“更丰富的课外生活”等这些吸引,我却是想找到自己更喜爱的方向。于是,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我为了体验不同的方向,各选修了27与28学分的课程。在完成物院普通化学与普通物理课程群的学习的同时,我也选修了CS培养方案内的编程和信息科学导论A。而学院老师循循善诱的规划建议和灵活的选课模式,使得我能够完成诸多通识课、自选课的同时也保证了培养方案内课程的学习进度。大一的我与物质学院的同学一起准备化学、物理的期中考核,与信息学院的同学一起熬夜debug,做电路实验。在这段现在想起来更多是疲惫与磨人的经历中,上科大的课程设计给当时的我,带来的却是持续的亢奋与激情。还记得物质学院柳仲楷老师的普通物理课,通过让我们编写MATLAB代码,从图像上了解所谓的自发性对称性破缺,波包,不确定度,一维原子链的振动与群速度等概念。在后续我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时,发现许多原本生涩难懂的概念,如无机化学的Jahn-Teller效应,固体物理原子链的色散关系等,已经转化为了大一时我们自己绘制的图像。柳仲楷老师的普通物理课程,用MATLAB绘制一维力场中对称性自发破缺的图案
也是在这段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我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每周末与物理社的同学一起开分享会,通过每个人阅读书籍一部分的方式分享知识。而与信院的同学一起debug时,我们也成立了互助小组,我将物理化学知识教授给他们,他们向我介绍写程序时的各种算法和技巧。这段学习经历也让我懂得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个人精力虽然有限,周边同学在他们各自领域都有超群的知识储备,将这些知识分享碰撞,事半功倍。
逐渐的,到了做决定的时候了,大一转专业窗口开放的时,我与导师和同学都进行了长谈。物质学院李智老师是我的书院导师,也是校内有机化学方向的教授,他以一位化学专业的教育者角度,告知我材料学与化学本身就是交叉学科,在研究领域可以互通。他认为维持材料专业学生的身份依然可以选择化学专业的课程,并且拥有一定的自由度,同时也尊重我的决定。同学聊天的过程中,我感觉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是“The rule of people”,在前人既定一些规则的前提下用数学工具去优化、改变一部分。而物质学院研究的是“The rule of nature”,发现并利用自然界的规律。我无法区别两者谁更有价值,但就个人而言,我更爱研究自然的规律。
于是,在大二选课窗口开放时,我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保持材料专业的选课,并且将化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四大化学,列入自己的选课名单。在与李智老师的谈话中,我也了解到我所感兴趣的锂电池领域在学院有刘巍老师正在进行相关的研究。于是我与刘巍教授联系,希望加入她的实验室工作。在上科大,低年级本科生也能够通过加入导师组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参与课题的研究,帮助我们为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与指定研究目标。
在大三暑假的夏令营中,在专业领域丰富的科研经历也使得我很快被心仪的导师接收。实验室经历中大量的文献阅读与实地操作,为我的升学道路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积累。而物质学院组织的就业指导会,以及负责就业指导的行政王康宁老师,也为我在简历与升学上的问题答疑解惑。相比起传统高校的培养方式,上科大小而精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强的竞争力。
毕业寄语
供稿:孙哲韬
排版、编辑:王成
上海科技大学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