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论|黄边站:把教育视为艺术实践的一种真正延伸
欧飞鸿“我自黄山归来十二年”项目实验室,2015
“空间论”的“空间”,主要指涉开展艺术活动的场所或一个机构,并非建筑学意义上的单纯物理空间。《打边炉》推出这个系列,希望呈现珠三角地区围绕空间所展开的艺术实践、遭遇以及对空间工作的思索。与“吹水史”一样,这是一个行进中的微型项目,每周一期。
d-b-l: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办的这个空间?
梁健华:广东时代美术馆一直有优化珠三角地区艺术生态和强化本地连接的愿望。2012年末,黄小鹏离开了广州美术学院,以此为契机,美术馆联合他和徐坦,创立了黄边站。原始意图是探索一种在本地生态基础上展开的非体制当代艺术教育。此后几年,黄边站的实践围绕着青年艺术从业者成长、辨识何为教育的不断深入。到2015年末,新的工作团队确立(李筱天、朱建林、冯俊华)并着手改制,以在今年推动实现了上阳台空间项目为标志,可以认为黄边站在制度和物理空间的建设上终于基本完善。
黄边站本部,李致恿“好亮,好亮”项目实验室现场,2013
d-b-l:介绍下空间的物理现状?(展出条件)
梁健华:目前,黄边站的物理空间由本部(即向荣街338号)和上阳台空间项目(上阳台落成后,黄边站成为其中的入驻单位)构成。前者主要承担课程、研究、展览、呈现的功能,后者主要承担实践、集结、相处的功能;前者偏向理论性和面对艺术系统,后者偏向实践及自我组织;两者合起来,则是一个从原始意图生发、关于当代艺术教育是什么和该如何展开的完整结构。
榕树头旅行社(黄边站协办,广东时代美术馆“榕树头”空间),2016
可以多说一下上阳台的创立。这个平台性计划是在第一届“五行会”筹款义卖现场公布的,在此前,我和工作团队深感黄边站本部对于年轻人来说过于正式和遥远,并不能直接“感知”到他们的现状,也不适合相处和催生实践。因此我们觉得需要一个对于大部分人都容易到达,适合逗留的处所。一开始我们把它想象成为一个“士多”或“糖水铺。它应该是能独力存在,是大家自己的地方。为了保证这个空间建立不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黄边站借“榕树头旅行社”,一个在时代美术馆 “榕树头”空间里的艺术项目,整合和吸收了黄边站成员、对外招募的团友,一同以几个城市及当地自组织机构为目标,游历了三个月。此后在旅行社人员基础上建立了“新空间筹备组”,最终催生出“上阳台”。正如《你知道什么是上阳台吗》中所写:“联合是上阳台的关键词。我们希望来自艺术家、写作者、策展人、综合性行动者等不同领域的才能在其中共振,而这一努力意味着需匹配超出惯习、自身即是一种实践的运营、组织和决策机制,也意味着要共同发明一些突破固有想象的方法,使上阳台成为持续地联结与释出能量的有机生物。”
上阳台项目空间(开张现场,摄影:张超)
d-b-l:你们更热衷于与怎样的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
梁健华:探索非体制的当代艺术教育形态的同时,我们也努力建构面向当代情境的共同工作和学习交流平台。两者是互为表里的。所以黄边站的参与者除了艺术家,还有写作者、策展人及相关领域的行动者。其中,我们希望合作者具有探索精神或在事业起步阶段,愿意通过开展实践、研究、展览项目和参与自我组织,完善自己的工作逻辑、知识路径。
黄静远驻地项目阶段分享
d-b-l:你们建立的展览线索是怎样的?
梁健华:在黄边站的工作板块里,“项目实验室”专注于推进艺术家/策展人的创作,展览是其终点,因为实际操作一个展览对于艺术家和策展人仍然是最直接的。但与其说艺术从业者的成长和自我教育是展览线索,不如说是一种工作面向。艺术教育是非常困难的课题,黄边站无法以一个学校的规模来设定自己,只能基于对当代艺术的一些基础理解展开工作,并把教育“视为艺术实践的一种真正延伸”(林荫庭,来自《亲爱的斯蒂芬》)。
杜宗键“点石成金”项目实验室,2017
d-b-l:在珠三角,你们的空间实践,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梁健华:我们没法提供标准或建立某种知识谱系,更多是通过持续的平台性的共同工作和交流,如格罗伊斯所说的“感染教育”,向参与者展开不同的面向可能,在“相处-实践-研究”的相互推动中,帮助他们面对更有现实感的语境,找到自己的参照系和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时要保证自身的实践与实践伦理间不产生断裂。
d-b-l:投入和回报的平衡,在你们的实践中是一个难题吗?
梁健华:黄边站是非营利艺术机构,谈不上回报,不管在经济还是实践上都这样。希望认同我们价值的朋友能资助黄边站,此外“五行会”也是黄边站重要的经费来源。
d-b-l:作为一个机构,你们是怎样看待“公司化”的问题?
梁健华:微型机构重要的是判断力和灵活,它的效率来自工作团队的理念一致。大型如美术馆级别的机构看重的是执行力,而判断力掌握在决策核心。因此黄边站不存在公司化的需要。
d-b-l:怎么看待艺术的在地性?
梁健华:了解自身历史和实际处境能看清问题,但不能以此为拒绝对话或进入更广大语境的借口。
d-b-l:出版在你们的工作处在什么位置?
梁健华:除了常规性呈现展览、写作、研究成果的机构小册子,改制后黄边站规划了长期的当代艺术教育出版。后者的动机来自我们希望获得不同国家的同行经验、理论作为参照,但汉语世界里相关的译介并不充分,所以,抱着“想实现什么得自己动手”的心情,黄边站购买了史蒂芬·亨利·马多夫编著的《艺术学校(Art School)》的简体中文版权,此书被认为是过去十年全球范围内深具启发性的艺术教育讨论文集。目前,全书翻译进入统稿阶段,各项出版准备工作也已落实。未来一段时间,黄边站会在公众号上不定期发布书中部分文章。
相关工作也有刊物《同时》,在去年三月创刊,同为改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推动不同领域的实践者进行写作交流的平台性计划,以联结“青年状态”为出发点,迄今发表了三十九位作者的五十篇原创文章,包括“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专栏,以及形成了“性别”、“青年”、“城市/地方”三个主题。为了让其中的观念能进入实践层面和公共场域,黄边站还搭建了相应的“同时工作台”。
d-b-l:预测下,十年后,你们的空间会是怎样的?
梁健华:十年毕竟太长,我的私心是希望黄边站能长期存在。我想起陈侗在《为什么来黄边站》中写道:“如果黄边站能让我成为一个有勇气与一流思想家对话的艺术家,我就会来。”我们希望黄边站能实现这一期许。
※ 梁健华是黄边站总监。
“空间论”往期
1、腾挪空间 | 2、五楼空间 | 3、 33空间 | 4、握手302 | 5、不空间 | 6、寄居画廊 | 7、圈子艺术中心 | 8、有空间 | 9、你我空间 | 10、广州画廊 | 11、狮峰书院 | 12、21空间美术馆 | 13、盒子艺术空间 | 14、顶上空间 | 15、源美术馆 | 16、扉艺廊 | 17、self-house | 18、Du/空间 | 19、观察社 | 20、鳌湖美术馆
“空间论”是一个开放的栏目,欢迎给我们来信(dabinlou@126.com),加入到珠三角的空间讨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