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吹水史 ▎王绍强:我更愿意从客观的角度,探索艺术“有意思”的一面

d-b-l 打边炉ARTDBL 2020-10-08


▲ 王绍强近照


“吹水”在粤语里,是侃侃而谈的意思,“吹水史”借用其清谈之意。在这个小栏目里,我们会持续用十个问题,来采访一些艺术工作者,以呈现他们对艺术、社会、政治等问题的态度与看法

之所以用十个相同的问题,并非是参照流行的普鲁斯特问卷的做法,而是我们觉得这些问题非常重要,亦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值得反复提出。同时我们看重后期对这些问卷的归纳、整理和分析。我们不希望“吹水”只是“微波荡漾”、“一吹而过”,我们的用意,是呈现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思想切片和线索,并期待它能有更长久的价值与意义。

“吹水史”系列将每周刊出一期。



d-b-l:最近在做什么项目?

王绍强:自从去年来到广东美术馆,事务比较繁忙,一直专注于调整美术馆馆藏、展览与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结构与规划,更有对广东美术馆升级与改造的构想。最近我们正在筹备一个项目,“2016年策展人学术论坛‘当代语境下的多位思考’”,论坛拟于12月上旬开展。这次论坛邀请了海内外多位知名的策展人及艺术家,我们希望通过汇聚多方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能够为现下的美术展览开拓新的策展思路。



▲ 广东美术馆的升级改造



d-b-l:哪位艺术家的作品让你觉得“有意思”?

王绍强:哪位艺术家的作品“有意思”,这不是简单一句话便能概括的。美术馆作为一个研究机构,我作为其中的一名研究者,在我看来,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有引人眼球、值得探讨的地方,或是其中理念,或是其风格,或是艺术形态,皆是丰富多样的,解读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我更愿意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探索各件艺术作品中“有意思”的一面。



d-b-l:手头上正在读的书是什么(电影/CD都可以)?

王绍强:现在工作比较忙乱,每天的工作时间很长,看书的时间比较有限。但自从来到广东美术馆,我一直很注意自我知识结构的更新。除了关注与馆藏极为密切的现当代美术史相关书籍之外,我也涉猎了许多关于美术馆管理的书籍,比如黄光男所撰写的“美术馆管理”系列书籍。黄光男有二十多余年的博物馆工作经历,并将国际美术馆、博物馆的运营方式引入华人地区,我认为他的一些管理理念对于完善我馆的制度工作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 黄光男的著作



d-b-l:有没有什么问题,让你一直在琢磨?

王绍强:我目前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美术馆的工作当中。现在琢磨的,多是关于展览的学术思路、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摄影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今年1月底,我和陈迹、陈侗、胡斌、孙晓枫、赵趄探讨交流了关于广东美术馆今后发展的相关问题,诸如如何发挥自身学术优势,如何调动馆藏资源与学术积累,如何打造属于广东美术馆的品牌特色等等。后来,我又与鲍栋、皮力、孙冬冬针对摄影双年展进行了讨论,对于广东美术馆而言,摄影双年展是其品牌之一,如何研究、展示和收藏摄影作品,探索其表现形式与社会意义,是我们一直致力的课题。可以说,现在所琢磨的问题是涉及到美术馆方方面面的。



▲ 围绕美术馆工作方向的探讨



d-b-l:对你正在进行的工作,有什么新的认识?

王绍强:自1995年开始,我便在广州美术学院进行教学工作,至今已有近20年了。作为教师,我的精力更多是放在美术教学、培养艺术人才的方面,力图整合社会的有益资源,以帮助学生获得专业上的提升,思路的拓展。期间,我也长期从事编辑和出版工作。现在美术馆的工作与之前的相比,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同属大美术的范畴,但现在更多聚焦在艺术管理、展览策划、公共教育、藏品修复,甚至是数字智能化美术馆发展等方面,某种程度上而言,现在的工作可以说是对原来工作的拓展与延伸。



▲ 王绍强长期从事编辑和出版工作,是《DESIGN360°》杂志的创办人和总编辑。



d-b-l:你喜欢你所在的城市和社区吗,为什么?

王绍强:在广州生活了很多年,我很喜欢这个城市。一是因为它特别包容,不管你文化程度如何,有没有钱,有没有地位,在这里都能拥有均等的机会与机遇,这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社会氛围。二是因为它拥有浓厚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内涵。当然了,也是因为这里的美食相当不错。




▲ 王绍强拍摄的珠三角



d-b-l:近来印象最深的一次交谈是怎样发生的?

王绍强:今年年初我邀请陈迹、陈侗、胡斌、孙晓枫、赵趄来到广东美术馆,他们都是资深的美术馆专家、史论家和策展人,我们探讨了广东美术馆今后应该如何发挥自身学术和调动馆藏资源来打造自身的品牌特色、深化展览的社会功能、拓宽国际影响力等一系列问题。他们都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意见,带来了一些新鲜观点和思想碰撞,我们产生了许多共鸣,同时也为美术馆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设想。



d-b-l:如果只推荐一个APP或订阅号,你会推荐哪个?

王绍强:Imuseum是我近期比较常用的一个App。它拥有十分丰富的展览信息,涵盖国内外很多知名的美术馆、博物馆,能够及时更新展讯。通过它我很快便能了解到世界范围内许多最新的展览信息。



d-b-l:“手机控制身体”这事儿,你怎么看?

王绍强:加罗伯特·洛根延伸麦克卢汉的观点写作《理解新媒介》,其中便十分尖锐地指出现代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人类的“义肢”。的确,手机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是现代生活无法回避的载体,不管是生活、办公或是学习领域,智能手机帮助我们完成了很多工作。至于说身体是不是受到手机的控制,这是一个程度问题,还是要看个人如何把握。


d-b-l:如果给主管意识形态的官员提一个建议,你会建议什么?

王绍强:对于广东美术馆来说,我们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综合性的美术馆,以严格的史论态度展开工作,深入研究现当代的展览规划,持续关注并发掘广东乃至中国的艺术家。可以说对现当代艺术史的梳理是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的,广东美术馆也会朝这个方向不断推进。所以若是要我给主管意识形态的官员提建议,我是希望广东美术馆能持续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使美术馆能够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美术教育的开放空间。



* "吹水史"系列由《打边炉》(d-b-l)和《羊城晚报》博闻周刊·艺海先锋合作推出。依照《打边炉》(d-b-l)的编辑主张,不予介绍作者与访者。转载请务必获得授权。


“吹水史”往期一览


1蔡涛:被压抑的现代性,冥间超市和“反思过度”

2皮力:人到中年,后撤和换岗

3黄小鹏:异域之眼、自我殖民和猎德村

4赵趄:美术馆、希望小学和金钱

5梁美萍:重读、乱逛和社会交往艺术

6鲁明军:艺术力、琅琊榜和“保持清醒”

7胡斌:斗士、冯火和发声

8徐坦:“悟”、九口走召和怡乐路

9郭伟其:十年、忙乱与诚惶诚恐

10刘庆元:酷、欲言又止和“无休止的自转”

11鲍栋:无聊朋友圈、“领队”和侧卧读书

12杨小彦:王宁德、推背和“大腕的自信”

13樊林:“特殊”、一个系统和逃不开的漩涡

14叶敏:竹丝岗、尊重和“不断下坡”

15鲍昆:酱缸、怪物和代价

16冯博一:性、傻逼和异托邦

17冯峰:细岗、故事和爱情

18白小刺:中年信仰、奇遇和绍兴黄酒

19何倩彤:越是疯狂的日子越是应该独处,那才甘甜!

20马立安+杨阡:发呆对培养想象能力有好处

21赵磊:深圳很操蛋,一离开又很想念

22李景湖:他们会主动找你,借你的口说出他们想要的话

23陈定方:把书店做大,真的有意义吗?

24朱晔:好好研究街道吧,会发大财

25夏维伦:黄专的离去和他的文章,构成了绝佳的艺术作品

26徐震:我只对作品感兴趣,对艺术家没兴趣

27、许培武:我的工作没有悲欢起落,十年如是

28宋拓:有些涂鸦超级不好玩,涂鸦应该这样

29蒋志:悬而未决,才有无限的可能性

30李巨川:针对具体地点的空间工作特别有意义

31朱荣远:人生的意义之一就是可以被时间风化

32蔡影茜:我们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糟糕的艺术?

33区志航:艺术创作有开始,没有结束

34秦晋:我顶多就是一个有价值的工具

35巫鸿:一个展览就像一个遗址,可以逐层发掘

36、周力:到公共空间中去

37、沈瑞筠:当代艺术中的“农村题材”,是一个富矿!

38、冯原:回到八岁

39、曹斐: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自造戏剧

40、方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治愈能力的人

41、胡震:对天对地对人对事,要有敬畏之心

42、冯俊华:不能把工作的出发点,建立在临时的制度上

43孙晓枫:新艺术总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44、王磊:把放映员置换成了策展人,这有问题

45刘珩:深圳直接,广州不做作,香港给我安全感

46、张嘉平:一切现实都在演化之中(睡眠时间也不停息)

47、奥雷·伯曼:我们必须加强思想工作,比如培养创造力

48、李燎:深圳太冷漠,太高效,我像一个寄生虫

49、朱建林:阿史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让人琢磨不透





《打边炉》立足于它所在的地方——珠江三角洲,致力于艺术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并针对现场与行动展开评论。

合作与交流,请发邮件至dabinlou@126.com;亦可加编者微信:zhonggang201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