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吹水史 ▎曹斐: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自造戏剧

d-b-l 打边炉ARTDBL 2020-10-08


▲ 曹斐近照


“吹水”在粤语里,是侃侃而谈的意思,“吹水史”借用其清谈之意。在这个小栏目里,我们会持续用十个问题,来采访一些艺术工作者,以呈现他们对艺术、社会、政治等问题的态度与看法。

之所以用十个相同的问题,并非是参照流行的普鲁斯特问卷的做法,而是我们觉得这些问题非常重要,亦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值得反复提出。同时我们看重后期对这些问卷的归纳、整理和分析。我们不希望“吹水”只是“微波荡漾”、“一吹而过”,我们的用意,是呈现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思想切片和线索,并期待它能有更长久的价值与意义。

“吹水史”系列将每周刊出一期。




d-b-l:最近在做什么项目?

曹斐:一些是跨界合作,瑞士的一个艺术首饰设计、宝马艺术车、Parkett Art艺术杂志专题下的限量艺术品,对于我而言,以上都是比较有挑战性的项目,明年的个展也会涉及很实际的筹备,有一些是长期计划,有待慢慢研究、摸索。



▲ 参观宝马沈阳工厂


▲  MoMA PS1,曹斐2016个展,《人民城寨》“第二人生”作品现场


▲  MoMA PS1,曹斐2016个展开幕表演-点心妹,摄影:Charles Roussel



d-b-l:哪位艺术家的作品让你觉得“有意思”?

曹斐:真正觉得有意思的多数是导演,在我的心目中的位置,他们一直没变过。我很少会加入新偶像,来来去去就是几个:泰国导演阿彼察邦,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意大利导演费尼里,法国导演侯麦、塔蒂,日本导演、诗人寺山修司,以前喜欢过艺术家马修·班尼、蔡明亮、摄影师大卫·拉切贝尔。




▲ 游戏时间,雅克·塔蒂,1967


▲  二楼传来的歌声,罗伊·安德森,2000



d-b-l:手头上正在读的书是什么(电影/CD都可以)?

曹斐:工作桌面、床头一堆书,项目要研究的书,各种艺术家的出版物,艺术杂志,小说。我真正喜欢的电影和书,其实只有很少,我不是总需要太多新知、理论和看很多电影,很多时候依赖感性和直觉(也可被称女性艺术家的通病)。比如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小说,还有一些我喜欢的电影画面,会像一种味道盘旋在脑海里多年挥之不去,不可替代。


年轻时我在晃荡,不爱看书看电影,就被说不爱学习,但我更相信偶遇,就是我想看就看。大学毕业后曾经找不到北,就每天抱着dv机去外面游荡,像上班一样每天去人民公园东拍西拍(一直没剪辑),和公园的各种大妈大叔聊天,有空写写小说,琢磨我遇到的各种人物背后的故事,更多的是溢出而不是吸收,以前会惭愧如此不好学、不向上,没有知识理论武装自我,现在觉得人其实怎样都可以,有一种知识,在生活里,在现场,在任何时刻,任何状况里。



广州-锦绣香江私家别墅社区,同名曹斐2015维也纳分离派美术馆《锦绣香江》个展



d-b-l:有没有什么问题,让你一直在琢磨?

曹斐:广东俗话说,看化一点(看开一点),其实就是一个让你不要琢磨、无意识的状态。家庭、婚姻、孩子这些问题反而有意思,修佛的朋友常说“转化能量场”。人的肉身物质化是最低等级,念想(精神)最重要,艺术要转化,对家庭婚姻的理解要转化,家庭关系为首要。



d-b-l:对你正在进行的工作,有什么新的认识?

曹斐:更放松,等待时间的展开,各种线索的自然汇聚,而不是主动去“找”。现在把项目时间战线尽量拉长,慢慢感知,慢慢做,情感饱满一直是创造的基调,没了那种底子里的激情,会很困,很想睡觉,所以需要自造戏剧(无论生活或者工作里),表面上可以长期很平静自足,气温36度不开空调也可以不出汗。


最近开始每日步行万步,一边走路脑子也没停,但也没具体想什么,思维悬浮在中空,不停,可能因为正在过滤清洗,想起村上春树《当我谈慢跑时我谈些什么》,10年前我肯定不去慢跑、走路,现在想这么去做,肯定有自己的理由,不仅仅因为变胖了:)


▲  曹斐在工作室


d-b-l:你喜欢你所在的城市和社区吗,为什么?

曹斐:我喜欢广州美院的宿舍,那种软弱的光色,鸟叫,潮热,美院附近的小吃,粥粉面,拉肠,711便利店,港式奶茶……离开广州10年,每次回去还是喜欢,但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回不去,觉得城市太小?太熟悉了?可能还没到时候。


北京,说不上喜欢,也可能喜欢。我比较随遇而安,有了孩子就不喜欢挪窝,讨厌搬家,太辛苦。北京,不是根,谈不上什么感情,最近在做一个北京城社会主义时期旧工厂遗留下来的某社区(已经成为棚户区)研究,无论怎么研究,像我一开口就是南方口音,这些差异时刻提醒自己就是外来者,那么我一个外来者该如何描述另外一个地域的历史?我在作品《霾》(2013)里面描述正是我生活所在的现代化小区,它是隔离、栅格化、区间化的。


小区


▲  曹斐作品《霾》,2013,单屏高清录像,46分30秒



d-b-l:近来印象最深的一次交谈是怎样发生的?

曹斐:和我先生交谈“走路”心得,怎么走,挥手臂,身体重心前倾……我们都步入中年了,一起走路,一个前,一个后,时而并行,出的汗很多,感觉很健康,而“感觉很健康”这种感觉很好。最近收获来自和胡昉的微信对话,最后一句:我意识到,我们都是被时代遗弃的人,但“缅怀”正是生活的火炬。


走路中的风景


d-b-l:如果只推荐一个APP或订阅号,你会推荐哪个?

曹斐:星译社。



d-b-l:“手机控制身体”这事儿,你怎么看?

曹斐:想看就看,吃饭拉屎也看,觉得颈椎不好了就抬头看,视力不好了就开灯看,换大屏幕手机看。


d-b-l:如果给主管意识形态的官员提一个建议,你会建议什么?

曹斐:没什么,都挺好的。



* "吹水史"系列由《打边炉》(d-b-l)和《羊城晚报》博闻周刊·艺海先锋合作推出。依照《打边炉》(d-b-l)的编辑主张,不予介绍作者与访者。转载请务必获得授权。


“吹水史”往期一览


1蔡涛:被压抑的现代性,冥间超市和“反思过度”

2皮力:人到中年,后撤和换岗

3黄小鹏:异域之眼、自我殖民和猎德村

4赵趄:美术馆、希望小学和金钱

5梁美萍:重读、乱逛和社会交往艺术

6鲁明军:艺术力、琅琊榜和“保持清醒”

7胡斌:斗士、冯火和发声

8徐坦:“悟”、九口走召和怡乐路

9郭伟其:十年、忙乱与诚惶诚恐

10刘庆元:酷、欲言又止和“无休止的自转”

11鲍栋:无聊朋友圈、“领队”和侧卧读书

12杨小彦:王宁德、推背和“大腕的自信”

13樊林:“特殊”、一个系统和逃不开的漩涡

14叶敏:竹丝岗、尊重和“不断下坡”

15鲍昆:酱缸、怪物和代价

16冯博一:性、傻逼和异托邦

17冯峰:细岗、故事和爱情

18白小刺:中年信仰、奇遇和绍兴黄酒

19何倩彤:越是疯狂的日子越是应该独处,那才甘甜!

20马立安+杨阡:发呆对培养想象能力有好处

21赵磊:深圳很操蛋,一离开又很想念

22李景湖:他们会主动找你,借你的口说出他们想要的话

23陈定方:把书店做大,真的有意义吗?

24朱晔:好好研究街道吧,会发大财

25夏维伦:黄专的离去和他的文章,构成了绝佳的艺术作品

26徐震:我只对作品感兴趣,对艺术家没兴趣

27、许培武:我的工作没有悲欢起落,十年如是

28宋拓:有些涂鸦超级不好玩,涂鸦应该这样

29蒋志:悬而未决,才有无限的可能性

30李巨川:针对具体地点的空间工作特别有意义

31朱荣远:人生的意义之一就是可以被时间风化

32蔡影茜:我们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糟糕的艺术?

33区志航:艺术创作有开始,没有结束

34秦晋:我顶多就是一个有价值的工具

35巫鸿:一个展览就像一个遗址,可以逐层发掘

36、周力:到公共空间中去

37、沈瑞筠:当代艺术中的“农村题材”,是一个富矿!

38、冯原:回到八岁





《打边炉》立足于它所在的地方——珠江三角洲,致力于艺术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并针对现场与行动展开评论。

合作与交流,请发邮件至dabinlou@126.com;亦可加编者微信:zhonggang201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