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爱好者——写在观察社一周年

翁子健 打边炉ARTDBL
2024-09-07


观察社的展览开幕


完稿于2010年,《打边炉》获得作者授权发布。英文版发表于《YISHU》杂志。




想起来,观察社成立已经一年多,这次才是第一次认认真真写写我对观察社的一些想法。本文不会以很理论化的方式去分析观察社,更多是说说我个人的观点和体会。

 

观察社位于广州,是2008年由四位广州及香港的艺术家及艺术评论人成立的。四人当中,林敬新和胡向前是广州的艺术家,黄慧研是香港艺术家,而我也是来自香港,但我不是艺术家。我是在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任职一些研究方面的工作的,我的工作容许我对于香港和广州的艺术界比较认识。



观察社的第一个展览胡向前《用膝盖思考》。胡向前的作品中具有很强的直觉性,让人觉得有一种很直接的表达。


2008年,胡向前和黄慧研对我说想在广州创办一个空间,于是想我参加,我欣然同意。在我看来,他们最初的观点是自己办一个空间,让艺术家可以在完全不受商业的干扰、甚至也不受体制和策展人的影响下进行创作和展览作品。而我本人最初的动机,则是希望在这个空间里可以看到更前卫、更实验性的艺术实践和展览。但后来我们知道,广州艺术界人士对于我们的最大期望,是我们能促进、带动广州甚至珠三角地区的艺术生态,这无疑比我们本来的动机更伟大。但事实是,经过一年的工作,我们真觉得我们应该负担起这样的使命。

 


观察社的第二个展览,黄慧研的《原来的轮廓》。黄慧研的作品散发独特、自我的风格,与那些时下流行的、把玩小聪明的所谓观念艺术十分不同。


观察社有几个特点︰一,它是纯粹的非营利当代艺术空间;二,它没有全职的工作人员,全凭几位成员管理和支持(所以观察社除了是空间外也是一个工作小组);三,它是少有的(如果不是唯一一个)由香港和广州艺术家合作创办的艺术空间。

 

相比起香港,中国内地的艺术资助制度还未发展起来。在广州,十几年内出现过的非营利空间,多数都是“缘起缘灭”,因为财政和原则的问题草草收场,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太深刻的痕迹。唯一例外是陈侗先生主持的博尔赫斯书店当代艺术机构,自九十年代初,一直致力于促进广州的当代艺术活动,到了今天已成为了广东当代艺术发展史上不可绕过的名词,并得到广大的尊重。说到底,这些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要在广州做一个可维持的艺术空间是很困难的,我们在创办观察社之初,己明白要在广州争取到资助或者支持是不容易的,但我们仍然坚持做此事,不能不说是出于一腔对于艺术的热情。

 


在《如何失业》展上C&G的作品“封杀手册” 


至于我们是由香港和广州艺术家合作办的空间这一点,事实上又令我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在今年三月,观察社获在深圳的短期项目空间“承传”之邀请,在深圳策划一次展览。本来,观察社是只做个展的(为了让艺术家不受任何所谓“策展概念”之干扰),但由于是“作客”,我决定做一个联展。我定题为《如何失业》,皆在探讨在崇尚“专业化”的社会下,艺术家如何在创作的热诚及自主性和维生之间取得平衡。

 

展览上,香港艺术家组合C&G的作品名为“查封手册”,这件作品是一本说明书,书中列出了在中国大陆做一个被封查的展览的所有方法。作品的语气是讽刺和幽默的,但言下之意,则表示了他们认为“艺术是否自由”比“艺术是否能维生”更值得重视。而根据我亲身的体会,是内地的观众一般不喜欢这个作品,即使我向一些朋友详细说明,他们始终无法感受到这个作品中辛辣的幽默感,只是觉得有点危险。相反,很多外国人的观众虽然看不懂内容的文字细节,但很快就明白这个作品的点子。这一经验令我明白,香港和深圳或者广州的文化生活环境虽然接近,但始终还有很多差异。而我则认为像这样的交流机会,对于激发两地艺术家的视野是很有脾益的。

 


李景湖《森林》展在观察社现场


回看观察社做过的几次展览,一个共通点就是低成本,或者难听点就是“粗糙”。在我听到的关于我们展览的批评,都是出于这一点。当然,艺术家没有做出很精美的作品是因为我们没有提供太多的制作费,但其实我也不太介意,我就是一个十足的George Maciunas的追随者。在李景湖的展览《森林》,艺术家用在东莞找来的工业垃圾在观察社重组了一个森林,可以想像其造型有多粗糙,我个人觉得不失为一个有趣的实验。艺术之所以无妨粗糙,是因为当代艺术过份的奇观化和娱乐化,我认为必须坚决拒绝,即使这样的立场难免显得笨拙、无助和食古不化。但既然我们是独立空间,则我们可拥有这种对于自己信念的执著。

 

偶然在香港或者北京逛半天画廊,则令我觉得我们这种“独立性”和“另类性”存在之必要。更重要的是,我可以乐观地说,广州和香港有很多不错的、有潜力的年青艺术家。相比起中国其他地方的艺术家,香港和广东艺术家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颇有不同。作品细细读下,往往散发出被这里生活所熏陶出的种种味道。这种味道在外地人或者外国人看来,好比他们听见粤语就像听见鸟儿唱歌一样,颇有意味但说不出个所以然。

 

在香港,每年都出现一些不错的青年艺术家,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压力莫过于生活的压力,但只要是保持良好的态度和对艺术的热诚,其中将出现一些十分出色的艺术家。相比香港,广州的“潜在艺术家”数目更多,主要是因为每年都有很多学生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出来。而且特别可幸的是,几年前从英国回流的艺术家黄小鹏在美术学院的油画系成立了第五工作室,主力鼓励当代艺术的自由创作,也很支持对于社会政治的批判性思考。

 

展望观察社未来的工作,是成为一个平台,让这里的艺术家交流、互动(特别是与国际的而非只限于中国国内的交流),令艺术和创作变成一种获得重视和注意的事,而非不切实际的无聊之举,或者追赶市场口味的糊口伎俩。创作是具有文化价值的,是带来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的,不是干涩陈腐的理想。观察社创办成员之一林敬新不喜欢说自己是艺术家,他总说自己是“艺术爱好者”,而“艺术爱好者”就是那些知道如何欣赏和感受艺术的快感,也希望与人分享其中乐趣的人。这样看来,观察社就是一名“艺术爱好者”。





《打边炉》立足于它所在的地方——珠江三角洲,致力于艺术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并针对现场与行动展开评论。

合作与交流,请发邮件至dabinlou@126.com;亦可加编者微信:zhonggang2013。




打边炉(d-b-l)往期文选


E.H.贡布里希 | 冯原 | 朱晔 | 谢勇 | 黄专 | 胡昉 | 陈侗 | 汪民安 | 王小妮 | 黄小鹏 | 李伟铭 | 迟轲 | 张永和 | 朱大可 | 李清泉 | 郑岩 | 王璜生 | 徐文玠 | 皮道坚 | 白双全 | 蔡涛 | 李公明 | 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 | 王维仁 | 冯俊华 | 雷姆·库哈斯 | 罗斯·道森 | 皮埃尔·布尔迪厄 | 鲁毅 | 朱绍杰 | 冯博一 | 徐坦 | 姜珺 | 白谦慎 | 杰诺夫·戴尔 | 巫鸿 | 胡震 | 曹斐 | 何庆基 | 顾铮 | 陈陈陈 | 刘庆元 | 陆晓凡 | 黄伟文 | 欧宁 | 安哥 | 何煌友 | 徐敬亚 | 张嘉平 | 邱志杰 | 胡斌 | 吕澎 | 刘珩 | 侯瀚如 | 胡武功 | 艾未未 | 尹吉男 | 吴重庆 | 木子美 | 徐冰 | 高名潞 | 蒙嘉林 | 张颂仁 | 费大为 | 邱志杰 | 张大力 | 张海儿 | 刘晓都 | 杨克 | 崔卫平 | 孙振华 | 沈语冰 | 杨诘苍 | 段建宇 | 黄河  | 翁子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打边炉ARTDBL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