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对艺术总是闪烁其词
Camera Work 1916年十月刊内页
每天都能看到不同媒体发出的艺评类文章,关于展览、艺术家、事件等等。我们的视线被各种语言风格的词汇和句式塞满,当我们奋力揣摩批评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者还在怀疑艺评人的措辞是否过于生冷或抽象的时候,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很根本甚至极其原始的问题:艺评人在日趋复杂的艺术圈里,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我们面对艺评时的立场与思辨的角度,这个问题与下一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希望艺评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通过阅读艺评人的文字,我们渴望获取更明确清楚的信息;通过这样的信息,我们能与眼前的艺术建立关联,这种关联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认知上的,总之它是个人化的。因此,我们在阅读艺评时,会思考这里的文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但自从艺术批评与艺术家/作品的市场价值开始了某种微妙关系以后,我们就越来越难在文字中读到一个艺评人直接明确的个人观点:文字里再也没有爱憎喜恶的表达,它们缺少了某种情感,这种情感,我相信在面对每一个作品时,艺评人作为一个个体是能清楚感知到的,哪怕是“麻木”,它也是面对作品时情绪感受的一种。而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大篇幅的客观的描述分析串联对比配上最后一段措辞完美而抽象的总结。
第一届军械库展览会(Armory Show)发生在1913年纽约曼哈度曼哈顿莱克星顿大街上的第69兵团的军械库,当时展览叫作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Modern Art(国际现代艺术展)”。自20世纪初期,美国的艺术生态与市场开始加速发展,但当本地观众在美国有史以来第一场大型现代艺术展看到发生在欧洲的前卫艺术作品时,他们震惊、质疑、嘲笑,思想保守的院校师生以模拟审判艺术家的形式表达了他们观展后的愤怒。翻阅1913年的报纸和期刊,能读到不同艺评人对展览作品和艺术家的批评和讽刺:展览和大部分作品被形容为是“偏执的”、“退化的”、“危险的”、“癫痫的”;“展览是开放给非正常人看的”,“经历这一场展览如同在参观一个关着无法无天不停叫嚷的猴子的疯人院”;Henri Matisse(亨利·马蒂斯)的Blue Nude (1907,蓝色裸体)被评价为“有史以来最丑陋且有毒的怪物”,Marcel Duchamp (马塞尔.杜尚)的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 No.2(1912,下楼的裸女No.2)被类比为“一场木瓦工厂的爆炸”,Constantin Buancusi(1913,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Mlle Pogany(波嘉尼小姐)被描述为“一个平衡在方糖上的煮熟的蛋”。
上:Henri Matisse,《Blue Nude》,1907;
左:Marcel Duchamp,《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 No.2》,1912;
右:Constantin Buancusi,《Mlle Pogany》,1913.
早于1913年,Alfred Stieglitz(阿尔弗雷德·施蒂格里茨)和Edward Steichen(爱德华·史泰钦)便在共同创立的LIttle Gallery of Photo Secession(摄影分离派小画廊,后称291画廊)里为欧洲前卫艺术家和美国艺术家做展览,开拓现代艺术在美国的市场。艺评人密切关注画廊的每一次展览每一位艺术家,并及时通过文字表达他们的个人感受、态度与观点,我们能在不同的文章中看到相似的观点,也常有大相径庭的看法,同时他们向读者抛出问题共同思考。每一篇批评,无论长短,文字是鲜活的,观点是肯定的,态度是明确的。(题外话:Stieglitz于1903年创办的季刊Camera Work定期介绍不同摄影师和艺术家的作品,另有原创和转载于其他媒体的艺术批评,在The Modernist Journals Project网站能阅读和下载到每一期的Camera Work。)
随着艺术机制和系统的发展,艺术批评开始对艺术市场产生影响,此时的艺评人如同艺术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告诉我们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是艺术继续往下发展的方向。而再往后,艺评与市场开始相互牵制了,艺评与周遭的资源人际利益有了暧昧或冲突了,艺评人有了他们的“赞助人”,于是尖锐的声音与态度开始减弱,以至于到今天,似乎已经消失了。很多时候,我们读到的批评只是艺评人在告诉我们: “我在场,我看了展,我跟艺术家进行了深入对话,我将艺术家的作品与我的知识与经验进行了关联”。 在今天,增加阅读量提升影响力掌握话语权,达到这一类目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则是,维持一个完整与顺滑的关系网,能更好稳固与“赞助人”的关系以便有更稳定的收入或能早于他人拿到最独家的内容。因此,我们现在读到的是缺乏批评态度的批评。
我们谈论当代艺术,谈论个体性的重要,但面对艺术批评,我们越来越忽略了个体感受在批评中的表达与传递。作为一位专业的艺评人,你的观点是什么?我们从你的文字中了解到你掌握丰富的专业词汇量、你熟知繁复的若干门类知识体系(其中包括艺术史)、你深入梳理了艺术家艺术实践的前世今生。然后,让我们抛开所有客观的说明与描述,你能否直接告诉我:看到作品/展览时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是喜欢还是失望?展览是好还是糟糕?你觉得艺术家值得你花时间去分析研究或撰写吗? 还是你会用文字带我们去辨识国王的新衣?
作一个简单的类比:当我们面对和认知一个人时,喜欢他,厌恶他,或无感到忽略他,这都是最真切最直观的个人感受,然后我们可以结合情感与现实说出若干喜欢或厌恶的理由。很多时候,为了让空气愉悦和谐,我们已经丧失了“爱憎分明”的能力。但当面对艺术时,一位艺评人就应强烈,就应清楚明确自身的态度和观点,然后将他“爱憎分明”的主观感受以其知识结构、专业经验和价值观为基础进行说明与阐释,而那些没能触动他的作品对于他几乎是不重要的。然而,就在鼓励自由表达鼓励个人主义的艺术世界里,就在艺术市场表面的喧嚣繁荣中,我们的艺评人变得如此含糊其辞丧失态度,好像只拥有依据艺术史、依据艺术理论写说明书的能力。
作为一个尊重、热爱并相信艺术的人,我渴望真诚的与你交换感受与想法,我在认真看完展览也认真阅读完墙上的前言、主题阐述、作品标签之后,我还想阅读你的文字,不是因为我要从你那里学习艺术理论,而是因为我想知道“你”作为专业艺评人的主观态度和个人观点,我或其他任何人仍然可能指出你的错误、反驳你或质疑你,但我迫切需要你的声音你的判断,而不是看你眼神闪烁含蓄一笑的同时还要想办法读完你已经失去感知和生命力的艺术批评。
和睦恬静的环境依然不会削弱艺术圈的精彩,一位艺评人的模棱两可也不会破坏个体的观看体验。当我们的艺术批评已经不痛不痒时,我们还需要读它吗?就如同主菜变成了配菜,可有可无,不如给胃省点空间,吃份甜点,听听艺术圈的八卦。但,我们会在虚空的批评与苍白的麻木中丢掉对艺术的敏感、期待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