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师为什么总想成为艺术家?

王晓松 打边炉ARTDBL
2024-09-07



王晓松为《打边炉》专栏撰文



有吗?!


仓惶间应下钟刚兄布置的这个题目,却发现自己回答不了。个体转行的原因五花八门,但能不能构成群体现象、是否有某种规律可循,则要再打两个大大的问号。而想要科学理性地回答,需要借助很多统计数据,是个不大不小的课题。


但既然提问对象是设计师,我就顺便问了身边一些成天和艺术混在一起的设计师朋友,所获得的答案基本一致:假如有这种情况,也是生活所迫,九十年代的艺术毕业生很多都做设计了,从设计师转做艺术的比较罕见。再说了,艺术专业的毕业生也不等同于艺术家,学设计的也未必都是设计师。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书装专业的毕业生张大力,就没有做过一天职业设计师,身份的前提不成立。再比如著名平面设计靳埭强先生是香港水墨运动中重要的一员,因为立志做艺术家的才有机缘去做设计,原因也很简单,后者能养家糊口。


设计和艺术之间的职业流动很多是随着社会资源和具体需求的变化而改变的。前几年我们临近毕业时突然发现学位授予权有点儿问题,班里就有同学盘算:如果能把设计学博士改为美术学博士,毕业去卖画该多好——当时国内书画市场还很不错。此外,讨论这个转行问题还要剔除那些在设计之余画张小画、拍个风景照或以艺术的名义搞人体写生的人,也同样要刨去帮朋友画个报头当logo的艺术家友情出演的部分。如果非要拿“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设计师”这种脱离上下文自顾自鬼扯的口号,就没法谈下去了。“艺术”或“艺术家”究竟是实指还是修饰差别很大,比如“××电脑真是艺术品”中的“艺术”就只是一个修饰。同样“创意”一词,放到行业里面可能是褒义,但若用来描述人的长相就不太中听。


利用艺术做商业衍生品的艺术家不少,但很少见到艺术家转行做设计师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设计行为与各个社会生产的环节关系的紧密度或相互依赖性远高于艺术行为,在对客户、市场和产品/作品的决策权上,设计师的自由度要远低于艺术家对展览、藏家、策展人的选择。设计师是在层叠的社会资源、经验和规范中通过自身的不断迭代来构建自己的历史,并且通过生产、传播、使用等动态的社会行为来实现其设计的力量,必须考虑设计在技术和技术之间、设计与使用者、人与人的适用性。钱凤根先生生前主编的设计经典译丛中《现代设计的意义》里有这么一句话,说:“前卫的设计师比前卫的艺术家的发展空间更受限制,因为如果设计师前进的步伐过分超前于大众的理解程度,他们就会失去顾客,大众就不消费他们的作品。”


今天有些艺术创作对于综合性学科知识有高的要求,很多艺术家工作室都聚集了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人,艺术家的创作、方法明显地具有设计思维的色彩、共享了前沿设计的工具和材料支撑,但二者在价值取向上和职业化、制度化训练上的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不同的职业训练给艺术家向设计师转向设置了前所未有的障碍,而这样的障碍在未来会越来越多,一个大背景是学科分工越来越细,不断有新学科出现并不意味着既有学科界限的消失,达芬奇之类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今天越来越难以想象。要想知道设计学和美术学有什么不同,可以去问一下学位办的老师,估计他们会甩给你两套培养计划让你自己躲一边看。而从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针对工业设计所谈“好设计的十原则”,到如V&A在深圳设计互联所呈现“设计的价值”,你会发现设计的边界纵然在不断扩张、解决或提出问题的功能在持续变化,但是作为“人类塑造自身环境的能力”,最终还是要落到人造世界中去的。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强调“问题意识”的当代艺术,二者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都截然不同,设计要思考的是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实施性,而艺术家更多地享受或传递思考和创意的快感。或许艺术家的这种个体体验对要天天和(Sha X)客户不断扯皮的设计师有巨大的吸引力,而设计对于产业环境和技术要求的迭代更加明显,竞争更加激烈。大部分设计师是要吃青春饭的,青春过后,前期经济积累又比较可观,何不回过头做自由艺术家呢?


设计师概念中的“艺术”和今天艺术概念中的“艺术”未必是一回事,很多时候大家还是各说各的“黑话”。去年夏天,因事随行去安藤忠雄工作室拜访,谈起艺术展览的事,这样一位在众人眼中极前卫的建筑师耸耸肩,表示不太理解。安藤忠雄的反应在非艺术界特别是设计界中非常典型,至少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心理界限。这种模糊的或者说不确定的价值判断给当代艺术的奇思妙想提供了广阔天地,但这样多(Hun)样(Luan)的评价标准也为设计师(以及其他行业更“远”的人)的跨界开了方便之门。不要说设计师,就连某些艺术史研究的专业人士都用各种学术研究的术语来论证缂丝、苏绣与当代艺术在思维方式上的一致性。艺术界的有趣,就是混杂了这些虚虚实实的东西。退一步说,从设计的“旧家庭”出走奔向“艺术”新世界的人能不能修成正果,不能指望再就业工程,看个人的造化吧。


当然,在设计和艺术这种推崇天才的行业中,若遇天才这一切纠结都会释然,因为在天才身上不存在转行的问题。


 * 题图摄影:刘庆元



王晓松

艺术评论人,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打边炉ARTDBL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