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条:罗曼﹒西格纳​的讲述

黄紫枫 打边炉ARTDBL
2024-09-07

罗曼﹒西格纳《通道》行为现场,视频截图©️坪山美术馆



撰文:黄紫枫



坪山美术馆正在展出的展览“共时”,因罗曼﹒西格纳而起——在策展人李振华的策划及推动下,罗曼﹒西格纳的作品在中国多个城市举行了系列展览,并与此次参展的另外七位艺术家进行了不同层面的交往与谈话,“共时“更像是一个总结,在同一个现场,以作品连接了艺术家们的互动。


初时接触罗曼﹒西格纳的印象是不苟言笑,在开幕式中,他需要作为艺术家代表致辞、完成一场行为表演、并对作品逐一导览。长达几小时内,罗曼﹒西格纳的身后一直簇拥着大批的人群,他则紧抿着嘴唇,偶尔嘴角会抽动一下,做出一个完全称不上是笑容的“开幕式”笑容。


罗曼﹒西格纳在现场进行了名为《通道》的行为作品,坪山美术馆二楼的中亭置放了一个由木板搭起的通道空间,通道内部塞满了蓝色气球,并不牢固,稍有撞碰便会向两边不住地摆动。他戴上白色的头盔,骑着自行车朝向空间前进,冲进通道的瞬间,气球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填满了展馆的角落。


大家探着脑袋,期待罗曼﹒西格纳接下来会驶出通道,他却卡在了里头,一时间,展厅里除了不断摇晃的通道和持续着的气球爆炸声,再无更多的动静。过了一阵,罗曼﹒西格纳才随着一波溢出的气球缓缓挪出通道,结束了行为,展厅很快恢复了原状,除了散落四周的气球以外,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策展人李振华在导览时说到,对于《通道》这件作品,罗曼﹒西格纳预设了几种可能性,穿过与否对他来说都是成立的,它是一种行动(action)而非表演(performance),任何瞬间都是该雕塑的一部分。展览开幕前罗曼﹒西格纳的几次测试都穿过了通道,最后结果却不尽如之前的任何一次彩排——它只在此地此刻发生,这是瞬间的创造,永远也无法复制。


《打边炉》和罗曼﹒西格纳的对话在坪山一间充斥着华丽二手欧洲风的酒店进行。在我们的对话过程中,谈起日常是他兴致最高的时候,罗曼﹒西格纳似乎没有非常多严苛的观点,却会用生活的片段来回应我,偶尔也聊到一些对过去细碎的情绪和回忆,像是儿时向母亲哭喊着没有朋友的孤独片段、飞鸟撞死在窗户上的伤感、面对朋友离去的沮丧.....


这些分享有着相当精准的描述,即便我们在交流时需要经过几重的语言翻译(罗曼﹒西格纳的母语为德语,我们的交流需由他的女儿芭芭拉•西格纳担任英文翻译转述),他还是能通过几个单词的拼合,传达他所想表达的画面。一旦脱离了这些鲜活的细节,谈话随即变得空洞,似乎他的创作从生活中而来,他的思考也浓缩在生活场景之中,对不同的事物、不同人的行为不懈地抱怀着好奇,却又不愿意被别人的目光所绑架。


他大多数的回答,一如他过去的采访,先直接否认问题的设定,再在不断的否定中圈限出自己所要陈述的范围。对于他人的定义,罗曼﹒西格纳像是条件反射地表示出拒绝的态度,回避大部分需要阐释他自身的问题,尤其是关于作品的疑问。即便是他自己的讲述,他也会在最后加上一句转折,表示事情的可能性远不止这一种。


对话断断续续进行了一段时间,罗曼﹒西格纳亦不曾停下过他观察周遭的目光,趁着芭芭拉•西格纳翻译的间隙摆弄着桌子上的茶几,研究茶几倒出废水的管子通向哪里,发现我对他投去的好奇目光时,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笑笑,并指给我看那下面是个垃圾桶:“这真是中国才有的东西”。


罗曼﹒西格纳说:“有些时候过多的阐释只是对作品的伤害”,所以在这里,我也不希望过度呈现他的经历和观点,节选了罗曼﹒西格纳于我们的谈话中的十条讲述,几乎一致地以否定开始,这种说话的习惯对我来说非常有趣,所以尝试用这细碎片段,组合出一个更加接近“游荡者”罗曼﹒西格纳的形象。





©️罗曼•西格纳



十条:罗曼﹒西格纳对《打边炉》的讲述



 1、 我的生活和工作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比较是一个混合的状态。更多的时候我也不觉得自己在工作,偶尔去大自然里走走,和助手一起做点实验,也会阅读和画画,晚上的时候便去镇上的电影院看看电影,这大概就是我日常的一天。对我来说,工作更像是在“好玩”和“必须要做”之间的一种状态,有时候出于委托让你不得不把好玩的事情做成作品,但它的开始一定是好玩的。




 2、 我不喜欢谈论我的作品,作品自会表达。艺术家能向你展示的或许只有他感兴趣的事物,他的生活,他周遭的故事,而这些永远要比直接谈论作品更有意思。



 3、 大家都觉得我的作品很好笑,我也很纳闷为什么他们看到我的作品在笑,明明我做的时候是很严肃的。我平时也不总是一个好笑的人,如果要说幽默的话,那不是我特意要放进作品里面的东西,我的性格就这样吧,我父亲也是这样的,我们身上都有一些幽默的特质。我从来没有想要去追寻什么,都是些自然而发的东西,它们就这样发生了。



 4、 我的生活很规律,但我从来不会觉得无聊,规律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框架,我又不需要一板一眼地去遵守,在这当中能发生太多不一样事情了,我不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艺术家,每天都是不一样的。



 5、 无聊是每个人都得面对的瞬间,要是实在没意思,我就直接走开去找别的有趣的事情了。上小学的时候,同学都叫我梦游者罗曼(Roman the dreamer),要是我对眼前的事情提不起兴趣,我的注意力就跑掉了,到处神游。开会是全世界最无聊的事情了!那么多人要聚到一块,花上大半天讨论一件接一件的事情,那真是对时间大大的浪费了,在那里我就只能开始走神,一边忍不住嘀咕,我们到底在这里干嘛。



 6、除了我自己,我的作品中几乎没有“”的出现,即便是我拍的照片,也只会出现人的侧面或是背影。我更喜欢去捕捉自然的景象,或许是我太害羞了,总觉得直接接触人会是一种禁忌吧。

 


 7、 我对人同样感兴趣,只是不太体现在作品里面。我不时会坐在火车站里的咖啡店,看着行人来来往往,想象着他们的生活,只是这些是我在生活中会打交道的事情,所以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吧。我作品中更多的是自然、动物和日常的物件,归根到底它们还是和我和人相处的经历连接在了一起。



 8、 我的观察,更多出自某个瞬间,我的身体和周围某个细微角度之间无形的关联。像是现在,我的靴子一直在压着我的脚趾,走路的时候很痛,我便开始观察周围人走路的姿势和动作,才发现原来很多人走路时都有大大小小的问题。



9、 我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读者,我经常同时读着三四本毫无关联的书,或者是打开一本书,翻上几页就把书丢到一旁,在自己的想象里游荡。我特别容易被一些类型的书打动,像是技术类的书,或是某些特定话题的书,的确,我并不需要这些内容,去看,完全是出于我对书的喜爱。



 10、 我有一个专属的小型图书室,有个人看到了我的书架,说到:“啊!我现在知道你(创作)的想法从哪里来了,“我听了很生气,甚至感到被侮辱了,阅读确实是灵感的来源之一,但我从来不直接从书里拿走什么啊。这和艺术是一样的,看过的艺术作品必然会对我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我去看,并不是因为我需要它们,或是要“使用”它们,我不过是好奇别人会干些什么,作为当代艺术家,去拥抱这些影响,了解艺术世界最新发生了什么事很重要的。





实习生劳秀汶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info@artdbl.com,微信:dabinlou2018,电话:0755-86549157。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打边炉ARTDBL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