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怎么办?疫情冲击下的艺术基金会

ARTDBL 打边炉ARTDBL
2024-09-07
 ©️黄立言



策划:钟刚

编辑:黄紫枫



疫情的冲击,打破了艺术行业惯常的商业运作规律,全球线下展览活动停摆,如何寻得支持以助于工作有效进行下去的内外动力,成为相当一部分艺术工作者需要迫切面对的问题。我们由此关注到艺术基金会的工作,同时也发现:尽管几乎每一个基金会的官网上都会清晰写出各自的工作使命和方向,但艺术基金会如何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选择与应变,似乎很少看到更进一步的叙述。


《打边炉》邀请了长石艺术基金会、瑞士文化基金会、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现代汽车文化中心、Cc基金会的相关负责人,共同谈谈他们的工作——如何在资助项目的选择及现实判断中,树立自身工作的价值,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回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文章按照受访人姓氏的首字母排序,问题已隐去,发表前经过《打边炉》的删选及受访人审校。





Jenny Yang:通过社会创新扩大当代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力

长石艺术基金会秘书长


这次疫情对基金会原定的2020年工作计划冲击很大:我们基金会的项目大多以艺术教育和艺术互动为主,都是需要与公众面对面的。基金会在4月初开始复工,我们即刻做了两大调整:1、回到初心,重新审视我们最初的目标——如何帮助到当代艺术社群,即重在思考创作哪些内容才能切实帮助因为疫情遭受生存危机的艺术工作者们;2、改变与公众互动的模式,尝试从线下转向线上互动。我们没有硬性缩减或调整资助款项,而是会根据新的项目重新评估并分配。疫情之下,一切的关系和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唯一不变的就是要积极拥抱不断的变化,open-minded。


我们的受众一直是明确的两个群体——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家,资助的方向也因此清晰。对艺术爱好者,我们提供艺术教育方向的咨询和讨论机会,这一部分主要是邀请嘉宾或是制作成本本身的费用;对艺术家,我们会继续启动2020年的独立艺术空间的运营,就独立艺术空间而言,主要是集中对作品制作和展览阶段的资助。我们希望能更多与机构推荐的艺术家合作,提供展览场地和一部分物料费用。这个项目会是面向全世界的公开招募, 但是受当下疫情的影响,我预计海外艺术家近2~3个月来上海的成行几率还是不高的,申请人仍然以国内的艺术家为主。


对于之前的项目成果留存,我们都有很完整的文字和视频资料,也有自己印刷的册子。我们会以时间为单位,不断地去做复盘和内容的提升。基金会每个项目都是我们全体成员和支持者们倾注了大量心血努力的成果,作为项目的目标和最终交付物,完整的档案,是不会根据语境而发生改变的。当然,关于未来具体的媒介、执行、传播方式是什么?哪种方式更高效完备?我们会根据当下技术和团队能力的提升而进行升级。


投资文化艺术公益,通过社会创新扩大当代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力是我们面对这个时代的责任。我信奉先脚踏实地工作,有成就自然能被社会认可,我们先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努力做好最好的自己,那么合作过的人自然会帮助我们基金会传播,把公信力一起做起来。






鲁昱熙:主动寻找新的沟通模式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的首席代表


瑞士文化基金会有六所办公室分布在全球各地,我们上海办公室长期致力于中瑞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受到新冠肺炎影响,我们的驻留及各大项目都陷入了停顿。瑞士艺术家计划好的行程也一再延期。尤其是当中国这边的情况逐渐得到控制,而瑞士及欧洲各国的疫情又在升级,隔离带来的冲击不仅是地理上的,还有持续的心灵冲击。


各地办公室在不停的讨论中反思,在这样一个旅行受到制约的时期,瑞士及各国艺术界人士该如何跨越限制继续合作?对于生态环境来言,这种移动的不自由是否一定是负面的呢?我们今后该如何以这些摸索为起点,发展出艺术传播的可持续路径?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瑞士本土的文化圈已经在自发寻找新的沟通方式,不少机构尝试通过线上向观众分享资源,比如展览、音乐节、艺术课程。但同时也目睹了艺术家们苦于奔波生计,很难有余力拾起画笔或乐器。在这样的环境下,瑞士文化基金会如何给本土从业者们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我们各地办公室联合商讨,决定对于受到疫情影响的各种项目给予最大的灵活变动性,允许一定程度上的时间调整与延期,向行程被迫更改的艺术家发放改签补贴。我们在苏黎世的总部推出了“消灭距离(Close Distance)”专门项目,鼓励任何领域的瑞士艺术家提交方案,以创新的方式重新定义艺术创作,可以是启动针对疫情的新思考, 建立国际性的网络交流新平台,或是尝试艺术家之间的跨地域跨界合作。我们设立了Info hub Covid-19,整合了瑞士联邦及各州政府、文化协会、基金会等组织的救济资源,发表各大艺术领域的资源更新。


3月份的时候,我们参加了在艺的Collect+艺术周,利用他们的小程序介绍了刚结束的连州国际摄影节上八组摄影师的作品。4月份,我们支持了psD的特别公益项目“防疫计划”。Neo Neo和oficio这两所来自日内瓦的设计工作室创作了主题海报,用设计助力抗疫,促进对话与反思。我们还发起了名为“洄弋”的线上观展系列,邀请青年策展人沈宸向大家介绍七个最值得书写的展览,涵盖了去年由我们支持在欧洲、南美等地举办的项目,比如瑞士人参展威尼斯双年展瑞士国家馆、阿尔勒摄影节、吉贝利纳摄影之路,以及Claudia Comte、Julian Charrière、Zimoun、Miriam Cahn的个展。


这次危机提供了反思的契机,社会该维护怎样的文化价值观,国际合作该如何重新评估,我们该如何用有限的资金支持新的创造模式?这些措施只是第一步,我们在期盼度过疫情的同时不断聆听。






楠楠:有意义的“当下”工作本身就是具有超越性的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


新世纪作为一家自身项目发展和资助并存的基金会,仅谈资助是不全面的,我们面对专业圈层——专业艺术家、专业藏家和专业机构工作,关注当下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正在发生的创作和现象,针对艺术界内部的价值进行梳理。我们是运营相对灵活的组织,疫情对我们的核心关注点、项目方向及预算等方面并没有产生太多影响,而需要在团队协作和部分项目形式上有所调整,在线下活动有限的情况下更多地开展线上工作。


我们的项目不追求当下的即时有效性,而是着眼于对艺术现象和问题的深入观察和讨论,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调整了展览档期。所以目前的放慢脚步反而给了我们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的思考,对当下项目的再讨论以及进行未来几年的规划。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体现基金会的工作价值?暂时的”暂停“让我们加速梳理过去六年多积累的项目资料,即未来逐步在线上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呈现,以方便艺术家、学者和收藏家查阅,希望对艺术圈的工作产生一些实际的作用。


新世纪从2014年成立之初即开始对独立艺术空间进行资助,独立艺术空间是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之外的补充,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了展示机会,具有实验性和先锋性。资助这些空间,让其实现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是为现有艺术生态环境做出的有益补充。


2018年年底我们在北京开设了空间,更多的项目会依据空间发生。与不同的学者、机构合作,通过讨论会、工作坊、研究性展览等活动,希望对当下中国当代艺术中鲜活而重要的现象及课题展开及时的呈现、梳理和讨论,支持中国艺术家创作,推动本土当代艺术收藏。


影像研究是新世纪持续关注的方向之一,2019年年初,我们聘请杨北辰成为特约研究员开启影像研究计划,去年杨北辰即在北京空间策划了第一期影像研究展,并通过写作、研讨会以及讲座等多种方式协同展览共同推进,今年会开展第二期,未来还将有出版计划。我们持续关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呈现艺术家在这个时代的影像创作,希望能推动对更多人对影像艺术和影像收藏的关注。


我们希望建构一个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并长期坚持,自策划项目和资助项目都获得艺术专业圈层的关注和认可,逐渐形成公信力。但这并不是终极目标,我们希望更多人在这里有所获得,通过不同的项目和成果,艺术家获取交流平台和不同维度的支持与激发,收藏家更好地了解艺术家的工作从而形成价值判断,在我们看来体现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比公信力更重要。


同时,新世纪也是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公益性基金会,2018年我们获得了北京市民政局颁发的4A级基金会的资质认证,这是所有的基金会注册三年之后必须要参加的评估。


在当代艺术专业领域内深耕工作,它的社会价值可能需要基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上来判断。今天的社会更加地多元化,当代艺术如何与整个社会有对话,能贡献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这个问题并没有现成的一成不变的答案,我们希望通过长期的工作来挖掘和呈现中国当代艺术中有意义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成果,这也回到了基金会的宗旨——持续地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吴宁:看到中国艺术界三十年中发展的另一侧面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秘书长


吴作人基金会成立30年,经历过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在业务重点上也做过多次调整。近年吴作人基金会侧重支持基础学术研究及成果出版,并且强调利用互联网发展新媒体艺术创作、展示与传播,因此遇到疫情这样的重大社会公共事件,我们的工作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我们所支持的学术项目都正常开展。


比如,基金会持续支持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今年还将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展期保持不变,开幕可能会有所推延,但是展览的筹备工作在疫情中,反而由于各方减少了社会活动,促进了与艺术家的联络及学术档案工作的效率的提升。


基金会支持的《汉画总录》项目,除了以纸质出版物呈现学术成果以外,还在进一步推进向数字艺术史(或称计算艺术史)转向的实验。汉画总录是对汉代图像“全图索引”的编辑,同时结合汉代古文献全文索引数据库、汉画研究文献的全网搜索以及汉代考古与实物的网络链接,共同建造一个闭环整合的学术索引系统。疫情期间基本完成了《汉画总录》出版数据的全部网络上传。


在书籍的编辑与出版方面。为了准备吴作人基金会成立30周年活动,目前正在编辑基金会30年文集。从吴作人基金会30年的发展经历中,能够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艺术界30年中的发展。我们为吴作人艺术奖获奖者安排学术专著的出版,其中郎绍君先生的文集《探问集——20世纪中国画学研究》,出版社在疫情期间完成了审校和排版工作,马上付诸印刷。另一本关于全山石先生的书籍,也确定了选题。《吴作人全集》民国7卷的全部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出版社疫情期间完成了全书审校工作,现在进入排版环节,该书将在今年内出版。此外,基金会资助的《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3本)、《汉画总录》第42-43卷、《中国当代艺术批评问题——2010中国当代艺术理论批评研讨会论文文集》等书籍也都即将付印,还有若干本书在审校或者编辑中。


吴作人基金会是一个民间公益组织,所有资金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和艺术家们捐献作品,在基金的总体规模上比较小。因此我们在确定资助项目上,尤其看重这个项目是否具有前瞻性,项目成果能否起到示范作用。也就是说,基金会要从艺术和艺术史的专业角度,支持具有基础性、抢救性,及有艺术及学术发展的战略意义、示范价值的项目。


我们的项目连续十年以上不在少数,对重要的具有建设性的艺术项目予以长时段的支持,比如对十几届中国批评家年会的举办以及有关批评方面的出版物的资助从未间断等等,公信力是自然积累起来的。


项目的资助阶段上,分为不同的情况:


近些年我们非常看重对基础学术研究项目的支持。我们都知道,基础研究是学术成果的根基,但基础研究需要很长的时间,有的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由于时间长,又没有市场效益,基础研究往往很难获得政府或企业的支持,而这正是我们这样的一个专业基金会需要起作用的时候。因此对于基础学术研究项目,我们的支持是从最开始的资料收集、整理,一直到项目最终成果的呈现,也就是出版物的发表为止,是一个完整的支持流程。


另一种是在一个项目成形之前,基金会看到了它的学术价值,先期支持,启动项目;等到项目成熟、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以后,项目就可以靠自身的影响力去获得资助和进一步的开展。比较突出的例子是基金会支持的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为了主办这次大会,中国筹委会从递交申请开始,准备了8年时间。8年中,吴作人基金会自始至终给予全力支持与资助,尤其是在申办和初期筹备阶段,全部申办经费、秘书处开支、甚至是中国作为会员国的会费,都来自于基金会的资助,款项虽不大,却为大会的实现起到了关键作用。到大会召开之前,会议的影响力已经出来了,最后大会共获得社会各界、包括美国的盖蒂基金会的捐款近千万元,使得大会成功举办。


基金会成立至今,中国艺术界的很多最重要的专家都先后担任基金会的理事、名誉理事或者学术委员会的成员,这是一种跨单位、跨地方的专业性的最高组合,他们的判断和决定可以从专业的角度,通过基金会的运作方式,为艺术发展做出关注、支持、宣传和推进,而这种专业化的判断和决定是权力机构和市场之外的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在艺术上不可缺少。


吴作人基金会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调整和增加新的时代内容,支持领域拓展到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中外艺术交流、艺术教育、艺术管理、社会公益七大领域。谈到具体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拓宽基金会的工作领域,团结更多的有识之士共襄盛举。


目前比较活跃的有7支专项基金,每支都有很清晰的支持方向,涉及当代艺术、女性艺术、古代艺术、世界艺术、艺术管理、儿童美育等艺术领域中的各个方面:“艺术史专项基金”资助艺术史项目,“中国艺术批评专项基金”资助当代艺术批评,“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资助青年策展人的培养,“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专项基金”资助当代艺术的记录、研究与展示,“汉画专项基金”资助中国古代艺术研究,“萧淑芳艺术基金”资助女性艺术家和女性艺术研究,“儿童美育专项基金”关注公民美育,主要是儿童美育。






徐静:试图表述远超一个奖项所能聚焦的层面

Hyundai Blue Prize发起人、策划人;现代汽车文化中心艺术总监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作为非盈利的艺术机构,由韩国现代汽车专项拨款运营。为了保证其艺术项目,特别是年度策展人大奖Hyundai Blue Prize的按期举行,所有计划和款项都至少提前一年进行准备。目前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和Hyundai Blue Prize虽由于疫情的原因重新整理了2020年的项目时间,其它方面并未受到直接影响。


Hyundai Blue Prize一直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学术支持到赛事机打都认真地安排和把握。大奖的入围选手和获奖选手均来自评委和大众的选择,邀请8位国内一线策展人作为初评评委,6位来自国际主流美术馆、院校、机构的专家学者作为专家评委,对选手的方案进行初评、复审、决赛。与此同时,大奖育人尊重选手的才华与想法,让人才得以发展,人尽其才,使其完全处于将艺术与科学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的创意与创新网络的核心位置。大奖鼓励选手们通过交流、研究、观察、讨论,积极开发和审视策展计划,本着支持新创意的信念,探索和讨论社会问题。


大奖通过青年策展人现场精彩演说,国际文化艺术大家权威助阵,媒体大众广泛参与,力求来自入围和获奖选手的策展方案在具备专业水平和学术标准的同时,更是可以被大众认可和理解的。


Hyundai Blue Prize不仅专注于对中国青年策展人的支持、让更多策展人能够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平台上发声,更注重对青年策展人的能力培养和资源拓展。这也是我们为入围选手和获奖人都分别设制了不同的培养计划和拓展机会的目的,例如国际访问计划、专家导师制、获奖展览等。


Hyundai Blue Prize试图表述的话语远远超出一个奖项所能聚焦的层面。我们希望让策展人这一成就展览的灵魂角色从幕后走到台前,展示创造力的同时,在真正意义上与大众建立起对话的桥梁。好的项目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对以往赛事的整理则是新项目得以优良发展的基础。Hyundai Blue Prize的愿景是发现和讨论社会问题,通过中国青年策展人的独特视角,激发观众的反思和探索精神。因此,从主题到赛事调制均以现实语境和社会现象为出发点,力求引发最大的共鸣,助力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






周大为:发掘、呈现、展示、推广

Cc基金会、Cc主义、Cc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创始人



Cc基金会是艺术呈现和推广的平台,我们是发掘和展示艺术的工作者。
 
成立Cc基金会至今我们只做四件事:第一展示推广中西当代艺术;第二是发掘被历史遗忘的展览,就从美术史角度去支持美术史;第三是扶持年轻艺术家;第四件事是让艺术拥抱大众,这其中第四件事最为重要。Cc基金会所做的事将不被局限于艺术圈或收藏圈等专业领域,会更多地走近大众,传播到对文化艺术有兴趣的人中间,让高冷的艺术接点地气,这就是我们希望构建的社会价值。
 
首先,基金会的扶持面向国内外做当代艺术的青年艺术家,不一定是已经在国际范围内知名的艺术家,基金会也关注新生一代;其次,艺术家的创作要有自身的脉络和品质。Cc基金会至今已创办数个艺术评选奖项、设立高校奖学金和资助大量的青年艺术家,对于这些项目的资助大多是从艺术家的创作初期阶段开始。
 
在艺术研究、市场推广等方向,我们以出版、媒体宣传、文献梳理等形式存档现有的项目和成果,艺术文化创作的语境一直在改变的,我们尽力在大的潮流发生的前一步去展示当下优秀的艺术家、艺术创作。
 
基金会2020年的项目计划在去年年末已经有较完善的规划,相较于2019年今年基金会更关注中国青年当代艺术家的扶持。目前基金会空间已经开展了陈轴的个展项目“镜子不久后将在世界上消失”原计划是在2月份进行,由于疫情原因推迟至4月中旬。这样确定下来的其他几位艺术家的个展也是相应的推迟。
 
Cc基金目前的资金主要是个人和公司的投入,一直以来基金会保证对资金从募集、运作到使用效果全过程信息进行披露,在项目评审和资助时保证公正性、透明性;提供真实且详细的财务报告。
 
时代的风险是我们不能掌控的,面临各类限制和机遇Cc基金会是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和“活着”。同时基金会作为一个非盈利性质机构,我们并不认为有足够的资格和能力去提供超越“当下”价值的工作,我们的工作是呈现和推广艺术,并非艺术家本身去创造。





《打边炉》相关文章


做一个艺术节,最重要的是要生产什么?


驻地,作为工作的一种描述


在艺术机构做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广深”:南方游击队和北方空降兵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info@artdbl.com,微信:dabinlou2018,电话:0755-86549157。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打边炉ARTDBL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