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光:我们的社区到底需要怎样的光和艺术
2020年新年伊始,《打边炉》开启了一个新的专题——“公共艺术十人谈”。我们持续邀请了活跃在中国公共艺术现场的创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以期在新的十年开始之际,通过梳理、总结和反思,呈现当下中国公共艺术发展过程当中的问题及其思考。
6月7日,持续关注新媒体公共艺术发展的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会,联合深惠交界区域的"牧云溪谷"大型社区举行了一场圆桌会议,围绕新媒体公共艺术如何建构公共价值,如何梳理灯光艺术和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与脉络,以及如何通过公共艺术激发社区创造等议题展开了探讨。
《打边炉》摘选了会议现场讨论的成果,经过发言人审校后发布,以之作为对当前灯光艺术节以及新媒体公共艺术现状的回应以及反思。头图摄影:冯博一。
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有二十多年的历程,发展速度相当迅猛,中国有170多所院校开设有公共艺术专业,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爆炸式发展的状况。那么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它塑造美学的品质和路径是什么?在我看来,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它能定义场所的意义,让一个场所自身讲故事,进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成长。
比如公共艺术推动城市发展的代表案例之一,就是1995年艺术家克里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和珍‧克劳德(Jeanne-Claude)对柏林国会大厦进行了一次“包捆”的艺术创作——《隐蔽的德国柏林国会大厦》,柏林国会大厦处于东西德的边界线上,德国人用这件作品宣告东西德统一后的新面貌,半年内吸引了3500万人观看,这件公共艺术作品带动德国GDP的直接增长是0.8%,间接宣告了德国经济的起飞。另外一件作品就是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德国最敏感的话题就是关于犹太人的种族议题,但他们没有选择回避这个问题,主动邀请了一位犹太建筑师设计这个建筑,闪动的波纹在每个建筑上划一刀,寓意为“上帝之刀”,进入博物馆就像是灵魂被洗礼了一次。这个博物馆成为柏林的代表性建筑物。
好的公共公艺术,能够塑造国家形象,可以起到城市文化引擎的作用。德国通过上述作品沉思和反省了自身的历史地位,向全世界表达了对自己民族犯下罪行的忏悔,并以之警醒世人。为什么德国产品全世界领先,这是和公共制度和公共文化推动和塑造有巨大关系的,两者的叠加建立和塑造起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公共艺术非常重要的价值不只是在于艺术,还在于对日常生活的塑造,艺术家要为城市社区提供前瞻性、国际性、现代性和在地性的作品,其中的“在地性”就是艺术要和地方的居民产生对话和交流,要将艺术的故事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诉求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很重要,它是公共艺术能够生长和发展的动力所在,这恰恰是我们非常缺乏的。按照中国的标准,5万人就是一个社区,社区怎样形成自己的文化,在中国还是一个很焦灼的问题,公共艺术在其中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台湾在这个领域就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在人口老龄化和凋敝化的社区,参与式的艺术能够激发社区活力,艺术成为社区发展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动能。
朱荣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我们为什么要成立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会这样的组织,就在于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方式引导过去受到污染,或者受到误导的关于美的或者艺术的概念,我们要去探寻美与丑的边界在哪里。艺术不仅是作品本身,我希望公共艺术是对所有人视觉感知能力的提升。
一个好的公共艺术品,包含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控,对色彩的把握,包括构造的细节都是美的,这才是公共艺术的价值。我们过去会看到一些对视觉构成干扰的东西,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的公共艺术做得不够好的结果,是我们的教育出现问题的结果,也是我们的美学出问题的后果。
公共艺术的形式一定是有利于传递和感知预设的文化价值,通过视觉心理去产生共鸣。中国大多数城市还在解决公共艺术的有和无的问题,所以才有大量良莠不齐的作品出现。公共艺术不是简单的装饰,在一个公共空间里,公共艺术也有其价值观的传递,它不只是一个凝固状态的艺术装置,而是关乎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对文明的理解,乃至对权力的态度。南方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现代化,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从基本需求到非基本需求的发展过程,其中文化的演绎和文明的进步,也都会落实到空间的形式上。
点香是通灵的手段,喝酒是通神的方式,点灯就是发现黑暗当中看不见的东西,人类的进步,某种程度上是人类对待光的方式的进步,最初是借助自然光,后来是人工的光,我们用艺术之光开启人们的心灵,教化所有人的精神和思想,这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光有很多种,有物理之光,有文化之光,也有艺术之光,我们怎么能够从“眼见为实”到“眼见心见”,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公共参与的方式形成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之光”,也是一个社区,一个家园的“归属之光”,这恰恰就是我们通过物理的方式,照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有了“共识之光”,旧就有了旧的意义,新也有新的价值,文化的浸润,才能更长期地深植于民间社会。
我研究过光,光背后的魂到底是什么,因为光是无中生有的,光有七情六欲,我做了很长时间的光的规划,光经济,光文化,光技术,它们的背后,蕴含的非物质性的东西是什么,我觉得是体验,是人的第六感。比如我们进入一个餐厅吃饭,我们的菜单前面会有一个光环境,光的强,光的弱,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光和人之间的关系会有无穷的可能性和想象力,它一方面被产品化,另一方面像诗一样。
今天我们所在的“牧云溪谷”这个地方很有意思,“牧云”这个词很神奇,因为“云”是自由的状态,“牧”有一种控制力在里面,当一个不确定的形态被驾驭的时候,“溪谷”就是汇聚,其中隐含了用公共的方式,用艺术的手段去推动和塑造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今天我们在这里围绕公共艺术进行这样的研讨,就是一个开始,包括计划中的艺术基金,可大可小,但是可以形成慢慢燎原之势。新媒体公共艺术不只是一个装饰,不只是一幅画,也不只是一部电影,我希望它像一首诗,“牧云”就是驾驭自由自在的东西,其中的核心,是自由,诗意和智慧。
杨阡,深圳胖鸟剧团艺术团总监
《打边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