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都:克服空间弱点的过程,是美术馆新一轮的创造
刘晓都,坪山美术馆馆长,建筑师,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学术委员,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演讲:刘晓都
编辑:李超群、黄紫枫
坪山美术馆四季学术沙龙第五期——2021夏季专场“美术馆的空间变法”,从空间问题出发,围绕“新世纪以来中国美术馆建筑的流行与弊病”、“流量时代美术馆空间运营的需求和挑战”、“美术馆的空间创新与能量激发”三大主题,回顾、梳理并反思在使用和运营美术馆空间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启发。
沙龙的圆桌讨论环节中,刘晓都就“美术馆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作出回应,其过往的建筑师职业背景和当下的美术馆运营者身份,让他得以从空间建筑和空间运营的双重视角进入对美术馆的观察,横向比较角色变化所带来的差异,此外,他亦从其美术馆工作经验出发,纵向梳理美术馆语境下,关乎空间感知和工作价值呈现之间环环相扣的逻辑线索。
很早以前,在建筑界就“如何设计一座美术馆”曾有过这样的争论,美术馆的形式、内容和功能哪样更重要?或者说,美术馆作为一个艺术品展示场所本身,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吗?建筑师是要把美术馆的自我形象抹掉,提供一个最好的背景,还是也要让美术馆有自己的表现?这些问题,业内一直在讨论。
作为运营者来说,我从建筑跨界去做美术馆馆长,跟许多美术馆馆长的经历是很不一样的,从一个关注设计与空间的角度进入到了一个关注机构运营的角度,有很大的角色转变。美术馆这样的建筑类型对建筑师来说,是大家的dream project,大家都梦想着去做美术馆,它既集中了艺术的展示功能,空间又相对更纯粹,几乎代表了建筑中“最高层级”的空间形式。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虽然我们有那么多的案例总结和学习经验,这里面还是有着很多自我认知的部分,甚至是一种放大的自我认知和想象。
在媒体和网络的时代,美术馆的形象和形式突然成为了最重要的载体,这给建筑师提供了重要的自我表现机会,却往往牺牲了很多空间展示的功能,使得策展人和艺术家不得不使尽浑身解数去弥补因为空间弱点造成的困难,而克服困难的过程,又带来了新一轮的创造。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正负的关系,一个好用的美术馆是不是就能产生最好的艺术展览?一个不好用的空间是不是就做不成一个好展览?这当中存在着很多的悖论,也没有问题的答案。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是空间呈现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基本功能一定要满足好才能做。赵趄所在的广东时代美术馆最早的空间定位和结构图,就算是现在来看都是非常激进的,当年在建筑界也很轰动的做法,这种概念特别好,但是运营和使用会有它自己的毛病和问题,要怎么去解决?十几年他们也坚持下来了,说明存在即合理。美术馆还是应该有它作为美术馆本身存在的价值,反反复复的改造,是由于机构自身出现了更新面貌的需求,以及空间进入了适应新型展览模式的状态。比如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北京的厂房经过反复的改造,也许厂房对于公众来说就是一种体验感最好的展陈空间,为什么他们还要不断地去做改造呢?这就能很好地说明以上的问题。
弗兰克·盖里做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曾经号称是一个美术馆拯救了一整座城市,其实这是一个说法,并不是事实。当我去和他们当地做文化运营的人聊天时才知道,他们已经铺垫了很长时间,美术馆只是皇冠上最后的那颗宝石而已。事实上它还是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牺牲了很多的功能。后来我看到弗兰克另外一个作品,LA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中心,彼时他的设计却能很好地将功能和形式相互结合。可能正是由于甲方的强势和专业,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住建筑师,同时将美术馆导向一个既重视形式,又不能忽略功能的状态,在这个方面,我们应该去做更多的事情。
通过我的建筑师身份,坪山美术馆正在用这样一套方式进行空间的探索,也更加关注空间和展陈的关系。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需要一个定论,而是希望让大家去思考有没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现在仍处在一个开放的状态,并没有一种真正意义上规范,而是呈现出更多不同的美术馆模式。机构通过不同的立场和态度,去推动、输出、生产具有自主内容和品牌特色的产品,那么这就是一家好的美术馆。
四季学术沙龙视频
四季学术沙龙是坪山美术馆发起和主办、《打边炉》联合策划,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周期的常设性学术活动。该沙龙立足坪山在地文化的现实情境,强调跨学科、区域和国际对话,致力于建立坪山与全球艺术网络的互联,为地区发声,为建构坪山当代文化的多样性助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