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麓湖·A4美术馆馆长,英国威尔士大学国际商务管理硕士,目前工作生活在成都
演讲:孙莉
编辑:李超群、黄紫枫
坪山美术馆四季学术沙龙第五期——2021夏季专场“美术馆的空间变法”,从空间问题出发,围绕“新世纪以来中国美术馆建筑的流行与弊病”“流量时代美术馆空间运营的需求和挑战”“美术馆的空间创新与能量激发”三大主题,回顾、梳理并反思在使用和运营美术馆空间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启发。
孙莉在演讲中,笑称自己是一个“改造命”的馆长,十三年的馆长生涯中,总是面临着先天不足的空间条件。建筑只能成为美术馆基础工作的容器,绝非限制,当A4美术馆在13年的积累中逐步深入学校、社区、国际社群之后,“空间”对于A4而言,也不再是一个物理性的“死”概念,而是一个可以以不同面貌、不同形式出现并连接的复合型平台。
此次沙龙由坪山美术馆主办,《打边炉》策划。本文在作者发言摘录基础上经《打边炉》编辑整理,部分内容有删减,发表前经过演讲人的审校。文中用图来源于演讲者的PPT。
自A4美术馆2007年开始筹备、2008年正式开馆,至今已经13年了,这些年间,我一直说自己是“改造命”的馆长,我们总是要在先天不足、限定性的条件下,做很多空间细节上的调整,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更看重的是机构的结构性内容给空间带去的影响和可能性。首先我想聊聊美术馆区位的问题。可能很多了解A4的朋友都知道,早期大家谈到A4的时候,对它的印象更偏向于一个定位先锋、实验,致力于推动青年艺术家发展的专业艺术机构。2016年,我们正式注册了民办非盈利美术馆资质, 还从原来相对比较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园区,搬到位于成都新发展核心区域——天府新区的麓湖艺展中心之后,A4美术馆周边的环境,乃至自身的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成都这座城市来说,同样有越来越多的市民从市中心“向外”搬家,成为新市镇区域的新“移民”。受到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我们开始从原来偏重于面向艺术系统的实验空间,转化成为一个更具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社会化美术馆。A4美术馆所在艺展中心综合体,由美国大地建筑师Artoine Predock担当建筑设计,多年下来,美术馆已经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空间运营模式,但其实总面积达3500平米的美术馆,只是成片区域的一部分,周边业态还包括游艇俱乐部码头、餐厅、美术馆、剧场,以及一部分商用空间。在这样的综合体里,如何把艺术氛围做到更加充分,同时找到美术馆运营和内容之间恰当的连接点,把知识生产的内容嵌入到美术馆的日常运营中去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观众除了是来到展厅看了展、打了卡、拍了照,然后离开这样一种路径以外,他们在这个空间里还能做什么?观众还可以怎样和展览发生更深层次的连接?我们有一个举办了七年的品牌项目,是关注儿童艺术的iSTART儿童艺术节,每一届艺术节,都吸引了众多当代艺术家和小朋友们来到A4,共同完成他们的创作。这里的“创作”不单是像大家既往印象中那样,由艺术家给小朋友做作品,或者是小朋友们在艺术家的指导下完成作品,我们更着重于以创作为基点,通过iSTART发散、联系起多元的社会关系网络。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坊,帮助孩子实现他们的想法,此外,在沟通学校、家庭、社会和艺术家的平台搭建起来以后,“创作”成了不断生长的现实,他们的项目很可能会持续半年,甚至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扩撒、发展、扎根。我们并不仅把儿童教育视作刺激机构的新“发动机”,它是一个切口,从空间的利用上看,我们通过iSTART儿童艺术节,把美术馆变成了一个广泛的公共平台,到这时,我们的工作就不再能停滞在单纯考虑既有空间使用问题的层面上了。我们希望能够有大量的连接性项目活动在美术馆举行,逐步让更多的观众来使用、激活美术馆的空间功能。来过A4的朋友们都知道,尽管iSTART儿童艺术节是A4每年的固定品牌项目,我们却不希望儿童艺术仅是一个在展览现场昙花一现、一期一会的展览事件,为此,我们邀请建筑师李道德设计了一个独立的儿童艺术馆,内部涵盖绘本区、工作坊区和小剧场等功能区,这部分空间,还同时为成都这座城市里大学生们的聚集活动提供了一个剧场空间。A4的社会化活动是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和参与的,我们目前拥有超过1500人的志愿者体系,每年实习生也超过90位,他们的活力以及和美术馆的连接,也是我们目前在内容拓展以及社区构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A4的图书馆除了作为专业图书馆外,也是青年志愿者工作站和创新项目的孵化站,我们经常会在这里举行众多的活动,吸引年轻人们的到来。除了美术馆空间,A4还有一个始于2011年的、非常长期的国际驻留项目。项目最开始每年仅接受一位国际艺术家到成都驻留,迄今每年会收到来自全世界超过五百份申请,每年会接受二十位国际艺术家到成都做驻留,相应的,我们也推荐和支持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去其他国家驻留。这种双向驻留的发展,促成了我们国际驻留艺术中心的落成,目前该中心有2400平方,包括接待中心、独立展厅、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工坊和社区实验室等外延空间。驻地艺术家来到成都之后,会停留两到三个月时间完成他们的创作,有的创作最终导向的是一场展览,更多的创作,则是跟周围的社区和公共空间发生关联与合作。我们也经常举办艺术家驻留工作室的开放日活动,对艺术家而言,来到成都,不仅仅是换了一个城市工作生活,而是和当地居民、城市文化及很多丰富自然人文相关的事件发生关系,或许也因为这样,主流艺术家所做的驻地创作不免带上了明显的在地特征。我们不断在想办法,拓展A4美术馆的空间,让它不止步于白盒子之内。由于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在麓湖生态城,有湖有岛,整片环境是被大量公共绿地和公共空间包裹着的,于是从前年起,开启了户外美术馆和公共艺术的计划。每年邀请不同的艺术家在美术馆户外的空间里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刘家琨在麓客岛的蛇形美术馆A4展亭,Roman Signar国内首个装置作品的落地,Mikio Saito的项目......公共艺术作品具有很强的伸展性,这也推动了美术馆的物理空间从现有的3500平米,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公共空间中。有了驻留项目的基础,A4美术馆又和社区共同开启了社区艺术季项目,今年是第二季。在艺术季中,有大量创作是艺术家与居民共同合作完成的。这种共创不是局限在艺术专业系统内的工作,艺术家是切实参与到居民现有的艺术群体及日常性兴趣小组当中,和大家一起提出关注环保、机制建设等问题,在一处不大的区域内,艺术家和居民一道,构建了新型生活方式,促进议事会的组建,并联系更多的居民参与到艺术家的工作和公共项目中来。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到,我们所做的工作更多的是在拓展美术馆的功能以及社会化系统。不仅是在物理空间上的拓展,去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做了大量从线下到线上的一些工作上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线上”于我们而言,就不再仅是作为一个专门的信息发布渠道了,当大量的讨论甚至项目发布都需要通过线上完成时,“线上”逐步成为美术馆空间中独立的一部分。其实在A4的空间里,功能都是复合的。从A4十几年的运营来讲,我们不见得有多么大的空间场域,但是我们更期望它能从观众的介入程度,以及和社区、社会的联系,让美术馆本身起到一个引领性的作用,通过空间功能上的转化,成为更具社会性、开放性的美术馆。
四季学术沙龙花絮集锦
03:06
四季学术沙龙是坪山美术馆发起和主办、《打边炉》联合策划,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周期的常设性学术活动。该沙龙立足坪山在地文化的现实情境,强调跨学科、区域和国际对话,致力于建立坪山与全球艺术网络的互联,为地区发声,为建构坪山当代文化的多样性助力。
+
+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info@artdbl.com,微信:artdbl2017,电话:0755-8654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