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趄:什么才是美术馆人要去呵护的“大熊猫”

ARTDBL 打边炉ARTDBL
2024-09-07

赵趄,广东时代美术馆执行馆长

 


演讲:赵趄
编辑:黄紫枫


坪山美术馆四季学术沙龙第五期——2021夏季专场“美术馆的空间变法”,从空间问题出发,围绕“新世纪以来中国美术馆建筑的流行与弊病”“流量时代美术馆空间运营的需求和挑战”“美术馆的空间创新与能量激发”三大主题,回顾、梳理并反思在使用和运营美术馆空间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启发。

赵趄在演讲中,提出了“谁是主体”的问题,基于时代美术馆,从不同维度和面向的工作,通过美术馆改造、展呈设计,以及刚过去的展览“无用之用:三角洲行动#4 之建筑在行动”等案例,分享当机构、艺术&展览、空间三者各为主体的情况下,我们如何面对空间和空间的问题,而在此之中,美术馆又要多方权衡,找到问题的“痛点”后,对症下药。

此次沙龙由坪山美术馆主办,《打边炉》策划。本文在作者发言摘录基础上经《打边炉》编辑整理,部分内容有删减,发表前经过演讲人的审校。文中用图来源于演讲者的PPT。




 
其实对于我们作为机构的运营者和使用者来说,空间的问题,从小到大,无处不在,从来就不会有一个“理想”的空间状态,而所有的问题,都是新问题。不过我们更应该去考虑,哪一个是我们需要呈现的主体?空间背后,什么才是那只需要我们呵护的“大熊猫”?
 
这么多年来,我常常碰到很多人对我说:“我这儿有个空间,想搞艺术,你想怎么搞?”理想状态下,我们还是要先去想空间的定位,想利用空间为艺术做些什么,然后再去考虑建筑怎么做、空间怎么做的问题,这才是顺理成章的。最早在库哈斯为广州三年展所做的时代美术馆方案中,就做了清晰的的空间定位和结构图,一方面涉及到一个趋同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生产的状态如何被呈现出来的问题。
 
早期库哈斯设计的时代美术馆结构图

可是当初的结构图,即便那在现在看来都非常激进的,大家一看都是“哗,好酷啊”,但是,后果很严重,我们最后真正能实现下来的部分,可能还不到百分之五、六十。在第一版图里面,它把美术馆的空间都打散了,直接插入到18层住宅建筑里面。负一层作为艺术生产的基地,艺术家可以在里面创作,观众则可以通过一楼一个潜望镜看到负一层的情境,但这种方式几乎不具备现实意义,除了艺术创作根本不是这样的环境以外,也不会有人走过路过看到一个潜望镜就上前去偷瞄一下。而且这个建筑设想,非常直接的问题就是,大家一来看展览就塞电梯,甚至最后连建筑外立面的霓虹灯都没能实现,因为它僭越了建筑法规的红线。

时代美术馆一楼多功能空间改造效果图
 
为此,我们只能作出妥协,一方面是建筑上的妥协,另一方面则是空间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改造,这个过程,无论对于甲方还是乙方来说,都是痛苦的。就像是美术馆一楼空间的使用问题,原来版本中我们是想把它做成一个通透的公共区域,让社区和外部街道相连接,但你想想小区的使用情况就知道,不可能这么做的,要是观众只从美术馆这边进入小区,那就麻烦了。于是我们找来了扉建筑的叶敏,和学而优书店在一楼合作了一个书店,谁知道书店没那么好做,倒闭后我们就找来何健翔老师稍微改了一下空间,做成了西餐厅,结果疫情以来,西餐厅又倒闭了。到这时,我们才决定整个一楼自己用了,不拿出去了。在去不同美术馆时,我们也会发现,现在艺术形式中有越来越的视频影像放映,以及表演艺术的出现,看到他们的报告厅,我们也“流口水”,由此,我们又请来何健翔老师帮我们做了整体的改造,终于实现一下美术馆里的小剧场。
 
“不想点别的事情,简直就无法思考”展览现场,2014年

这只是空间本身作为主体的定位问题,我们碰到更多的问题,还来自于当艺术和展览作为问题主体时,它们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看来,2014年时时代美术馆展陈布置的分水岭。展览“不想点别的事情,简直就无法思考”中,源计划建筑工作室也参与了进来,综合考虑时代美术馆所处建筑形态,在整个展厅中实现了参展作品的情景再造。从这一年开始,我们往后的每个展览都会让建筑设计师、平面设计师提前两个月就进入展览空间,做空间规划和平面设计,直到现在,我们还是这样做的。
 
对于艺术展览来说,空间的介入分为几种情况,一类是场景还原,即还原艺术家的创作环境;一类是情境式的创作,包括环境等因素在内,空间本身就是作品;还有一类是艺术家根据美术馆空间感觉来做的创作或者是调整,无论对于作品,还是空间来说,都是限定式的;最后便是跟作品本身,乃至展览本身都没有太大的关系,更多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观展体验,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所谓沉浸式展览。
 
其实很多艺术家和策展人的空间感都一般,专业的建筑师加入进来,或许可以更综合地去考虑美术馆身处的建筑形态,以及在展厅里如何去实现参展作品和情景的再造。还有一种情况是,很多公共艺术节、户外艺术节,其实很多艺术作品放在一个公共空间里,还是怪怪的,我觉得真正好的作品,是能够和建筑空间、所处环境形成呼应的,那样也更有意思。

源计划《迷宫》,2021年

到了现在,我们会越来越多地考虑到观众在美术馆中的感受,在空间设计中,引入对观众参观动线的思考,以及其与空间配合起来的效果。今年8月,我们刚做完的展览“无用之用”中,三位(组)建筑师——迪埃·弗斯蒂诺,犬吠工作室+山口泰+自由工作室和源计划工作室共同加入展览空间的设计工作,在现场做了一个迷宫,给大家的观展过程带来了非常不一样的感觉。这些合作的经历,都会提醒我们,遇到空间呈现的问题时,可能真的是需要专业上的相互协作来实现的。
 
在思考谁是主体的问题过后,我们发现对美术馆来说,什么都是问题,谁都是问题的主体。对建筑师来说,城市即美术馆,对美术馆来说,未来就是多样性的变化。美术馆可创新和发展的空间都很多样,而这些分支的出现,能带我们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究其极,这或许是个无解的问题,它不是一道是非题,而是个可以多选的选择题。

美术馆毕竟是文化生态其中的一个环节,不能什么都做,艺术进入社会的时候还是要把握好界限,我们不是社会学家,艺术的工作还是要回归到艺术本身。从这个角度看,美术馆空间的变化,并不是在和观众争夺权力,那些可以和观众发生实质性关系的内容,可能是需要通过公共项目去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在自己的工作中诠释艺术内容,继而呈现大家相互尊重的意识。
 
我们一直觉得美术馆机构应该是一个精神家园,我们的主体一定是艺术,所谓知识生产的现实一定是基于艺术和艺术发展本身去思考的,公众想看什么并不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这么一来,公众对于我们来说是什么呢?“公众”是大写的人,这是我们作为机构的使命,至于空间,则应该是我们展开工作的载体。




四季学术沙龙花絮集锦






四季学术沙龙是坪山美术馆发起和主办、《打边炉》联合策划,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周期的常设性学术活动。该沙龙立足坪山在地文化的现实情境,强调跨学科、区域和国际对话,致力于建立坪山与全球艺术网络的互联,为地区发声,为建构坪山当代文化的多样性助力。





换一种方式阅读打边炉


+

+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info@artdbl.com,微信:artdbl2017,电话:0755-86549157。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打边炉ARTDBL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