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太磨蹭?因为你总是催催催!

2016-11-29 凌想 家长微课堂


文/凌想

(家长微课堂特约作者)


01

如果做个排行榜,投票选出最让家长苦恼的教育问题,我猜,“孩子太磨蹭”估计能进入前十名吧。磨蹭,貌似一大顽症,从四五岁到青春期,横扫各个年龄段,很多家长为此头疼不已,无计可施。


关于这件事,我有很多话想说,写10000字可能都打不住,因为我曾经也为此头疼了好久,直到我开始学习、尝试做出改变。从无计可施到渐入佳境,这一路走来,颇多体会。    


“磨蹭—催促”模式曾经在我们家天天上演:早上催起床,放学催写作业,晚上催睡觉,一天三场,天天循环播放。  


就拿早上起床这件事来说。


每天早晨,把橙子叫醒,我就赶紧准备早饭。往往等我忙了好一会儿,进屋一看,衣服才穿了一半,人家还坐在床上发呆,正神游四方呢! 


 “快点,快点。”第一遍催,还能做到和风细雨。 


 好容易下了床,一转身看见猫,又去逗猫。 


 “赶紧刷牙洗脸!你看看几点了?还有工夫逗猫玩!”  


总算洗漱完毕,早饭也端上桌了。每天早上吃饭是个大工程,得磨磨蹭蹭吃半天。眼看着快到上学时间了,小孩儿才吃了一半,又是催催催。  


从起床到出门,小孩儿总共只需要做几件事,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却需要我不停地提醒、下指令:  


叠被子了吗?没有。——催。  


装书包了吗?没有。——催。  


铲猫砂了吗?没有。——催。  


……  


每催一次,我的火气就往上蹿一分,到最后,往往以吼来为这部“催催催”交响曲压轴。这一早晨下来,弄得大人烦躁恼火,小孩儿心情沮丧。然而第二天,历史又一次重演……   


我真正意识到催促不能解决问题,是在一天晚上,我照例催橙子去睡觉。催到第二遍,橙子还在沙发上玩,嘴上答应着,身体并不动。  


这时,一个念头突然跑了出来:几点该睡觉,说过这么多次,这么大的孩子,他其实是知道的。我再这么催下去,最后的结果就是,橙子只会以我催促的次数和发火的程度来判断该不该去睡觉,而不是他自己真正意识到该去睡觉了。


简言之,他自己没有生成一个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的内在节奏,只会依赖其他人的行为作为判断标准。 


我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不停的催促,最终会让他失去对自己的掌控能力。  


不能再这么催下去了。



02

 

我首先做的,是管住自己的嘴,控制自己不去催促,不去唠叨。  


有一天晚上,我有意控制住自己不去催促橙子睡觉。我想看看,不催的话会有什么结果。那天晚上,我忍了又忍,好几次话到嘴边又生生咽了回去。最后的结果是,按照橙子自己的节奏来,只比平时的睡觉时间晚了十几分钟。  


催与不催,只差了十几分钟,我一遍又一遍地催,到底有多大意义? 我对自己不停的催促产生了一种无意义感。     


何况,我们催促,其实就是不相信孩子有自我掌控的能力,不相信他能管好自己——一个劲儿地催他还这样,要是不催他,还不定磨蹭到什么样呢!  


可是,催的多了,孩子就对催促产生了免疫。  


那时,常规性的催促已经不管用了,孩子会想:嗯,大人刚开始催,看来时间还早,还可以玩一会儿。直到动用重量级的“催促+发怒”,孩子就知道:嗯,这回来真的了,看来是到时间了。  


慢慢地,催促的大人和磨蹭的孩子在无意识中形成了默契:不催——不动;小催——小动;吼着催——才动。  


所以,第一步需要改变的,就是停止催促和唠叨,给自控力的小芽一点时间,让它慢慢破土长大。  


这个等待的过程其实挺考验耐心的。  


也许孩子习惯了被催促,一下子没人管了,会有一个反弹,磨蹭的情况会更严重,也很正常,需要我们多一些耐心和引导给孩子。




03


第二件事,明确父母和孩子的界限,分清磨蹭是谁的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培养他的自主意识。  


每次我忍不住想催孩子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这些催孩子做的事情,是我的事还是孩子的事?如果是孩子的事,他不着急,我为啥要比他还着急?  这么一想,心态就缓和很多,不容易急躁了。  


判断是谁的事,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就是看这件事的后果由谁承担——谁承担,就是谁的事。  


显然,起床、写作业、睡觉,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  可是,催来催去,变成家长比孩子还着急,好像成了家长的事。  


把本该由孩子自己负责的事情揽到自己身上,这其实是一种界限不清的表现。很多教育问题都起源于界限不清。  


家长越过界限,孩子自然往后退缩,最终变成了家长支配孩子,孩子丧失了自主能力,习惯了在一声声的催促中按指令行事。     


接橙子放学回家的路上,是我们的聊天时间。在开始做出改变后,我增加了一项内容。我会问问他作业多不多,打算用多长时间写完,今晚回去打算做什么事,让他自己安排一下晚上的时间。  


这样的对话,会让他有意识地对晚上的时间分配有一个大致的安排——有计划和没计划,由家长安排和由自己安排,两者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孩子的主动性也是不一样的。  


在聊这样的话题时,我会注意保持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就像聊其他有趣的话题一样,橙子不会感受到来自我的压力。如果用要求、命令的口吻去说,那效果可能就截然相反了。



04 


第三件事,用行为引导行为。批评教育不能解决问题,训斥打骂更不能,只会导致更多的问题。  


实践已经证明,批评教育和催促一样,效果都非常有限,真正有效的,是家长用行动引导孩子,在具体的事情中让他体会到磨蹭和不磨蹭的不同结果。  


针对橙子早晨磨蹭的问题,我和橙子爸爸尝试了很多办法。经过不断地摸索改进,现在的做法是这样:建议他几点几分出门比较合适,我们在这之前收拾利索,在客厅等着他,不催不喊。他什么时候收拾好了,就什么时候再出门。  会不会上学迟到?也许会。那他只能接受迟到的后果。  


如果出门晚了,也不会批评或者发火,我会在路上点他一句:你看,咱们晚出来十分钟,就在路上多堵好长时间,弄不好就要迟到。明天咱们争取早十分钟出来,你还能早到校玩一会儿。  


有过这样几次,孩子慢慢就会对什么时候出门心里有数了。      


有时候,不妨狠下心来,让孩子承担磨蹭的后果。  


我们催促孩子,初衷是为了帮他避免磨蹭的后果:上学迟到,没完成作业,挨老师批评……  在我们的催促下,总是有惊无险,表面看,我们帮助了孩子,实际上,却剥夺了他们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权利。  


就让他迟到一两回,挨两次老师的批评,他就会知道着急了。跌了跟头,下次才会注意看路。总是由家长带着绕开坑坑洼洼,就总也学不会自己看路——反正有爸爸妈妈领着我呢。



05


第四件事,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小孩子磨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时间没有太多概念,就容易出现这样的情景:你这边已经急得火烧火燎,他那里还在优哉游哉。  


橙子睡前喜欢听一会儿故事,总是听了一个还要听。后来我和他商量,只听5分钟,还给他设置了5分钟的闹铃。记得第一次设闹铃,铃一响,橙子惊奇地说:啊,5分钟这么短?  


小孩子就是这样,当他对时间没太多概念时,你和他说:快点,还有5分钟就迟到了!他却对5分钟有多长没有概念,以为还早着呢,当然不慌不忙了。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可以借助闹铃,提醒他用了多长时间,慢慢地,做什么事用多长时间,孩子心里多少就会有数了。   


第五件事,多一些耐心,再多一些。要知道,孩子磨蹭,有时是正在积攒内心的力量,去面对他不愿意做的事。  


发现了吗?孩子磨蹭的事情一般都是他不太愿意去做的事:起床、写作业、睡觉、做家务……换成让他们出去玩、吃好吃的、看电视,你见过哪个孩子磨磨蹭蹭的?都是一溜烟就跑去做了,抓都抓不住。  


有的时候,面对困难或者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孩子看上去是在磨蹭,其实是在做一个缓冲,积蓄内心的力量去面对。  


有的小孩写作业遇到难题时会玩一会儿手头的小玩意儿,缓一缓,再接着做。在大人眼里,这就是在磨蹭。这时,就需要耐心等一等,别急着催,打乱孩子的节奏。如果玩得时间过长,再稍微提醒一下即可。  


想一想,我们大人遇到难题的时候,不也会先放一放,刷会儿手机,吃点东西,重整旗鼓再来面对吗?小孩子也是一样啊。     


这五件事,从意识到到做到,我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滴发生的。每看到橙子有了一点小小的改善,我都会及时做出积极回应,强化他的行为。

 

现在,我家的早上一般是这样的:橙子起床后会自己完成一系列规定动作:穿衣、叠被、铲猫砂、洗漱。吃饭还是慢点,有时会提醒他一声:还有几分钟就要出门了。书包前一天晚上会收拾好,再检查一遍有没有落下的东西。我们收拾好了,会等着他。偶尔他比我们动作快,会有些小得意地来催我们。  


有时他还会有点小磨蹭,有时也会发一会儿呆,在我眼里都是正常的,顶多会提醒他注意一下时间。  


现在想来,我已经好久没有因为磨蹭而冲他发脾气了。从一开始控制不发脾气,到现在觉得没什么值得发脾气的,在陪伴橙子成长的同时,我自己也有了提升。



06


其实,孩子之所以磨磨蹭蹭,有一大半的“功劳”在家长身上,每个磨蹭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停催促唠叨的家长。孩子一磨蹭,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催催催,越催促,越磨蹭,最终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等他长大了,开始独立生活,没有了父母的催促和控制,自控力又没发展起来,很容易放纵自己,看看那些在宿舍里逃课通宵玩游戏的大学生,看看那么多为拖延症而苦恼的成年人,就知道自控力有多重要了。  


想让孩子不再磨蹭,就要先从改变自己入手,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孩子、影响孩子。说起来,这比催促、训斥、发火要难很多,需要大人对自己有觉察,对孩子有同理心,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你,愿意做出这样的改变吗? 



凌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出版人,8岁孩子的妈妈。专注儿童心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致力于自身成长。微信公众号:凌想亲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家长微课堂投稿邮箱:1295661197@qq.com推荐阅读      教育孩子,要么先易后难,要么先难后易,你总得选一样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错过的精彩文章

(关注公众号后,回复前面的数字即可查阅文章)


04    70%以上孩子书看了不少,作文却写不好,原因在这里!

0053   孩子数学计算爱出错,家长这样指导最有效

0065    孩子“厌学症”就是这样得的,可惜99%的父母还蒙在鼓里

0094    该不该陪孩子写作业?怎样陪孩子写作业?

0097    为什么孩子很聪明却学习不好?(附10条建议)

0098    孩子写作业太拖拉?比体罚管用的方法来啰!家长试过都说好

关注公众号

家 长 微 课 堂ID:jwt1501529


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


家长进步一小步,孩子成长一大步

清  风  书  简ID: Dushigushi8


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


用文字润泽心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