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有没有想过,你将怎样死去

报大人 报大人乡村日记 2021-07-19



学会好好死去,才能学会好好活着。



1

清明节我回老家,我爸、我妹和我,去给故去的亲人上坟。我从没见过的爷爷、奶奶,以及在我大学毕业前夕猝然去世的亲生母亲(参阅:我妈的人生),三座坟被荒草包围着。我爸在给这三座坟添新土的时候,指着中间的一片空地说:『以后你(后)妈和我,就躺在这里了。


言语之间并无悲戚,就像在谈日常生活中一件寻常小事。


我问:『那我呢?好像没有我的地方。


我爸无语。



2

说真的,关于死后葬身何处,我心中真的有过困惑。


我觉得,拥有我这种困惑的人,应该大有人在。


我是属于怎样的人呢?


农村长大,社会底层的底层。成年之前在家长和老师的督导之下,人生唯一的使命就是通过读书走出农村,进入城市。


后来,这个愿望实现了。我通过读书,进入城市,又通过兢兢业业的奋斗,在城市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在北京三环外,有套自己的房子,有部车子,有妻有女。在职场上,也算顺风顺水的。过上了典型的中产生活。


然而,在北京呆了将近20年,我内心从未真正融入过这个城市。我只是运行于这个城市的一个子系统里:职场系统。放弃了上本地户口机会的我,从未觉得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我只是过客。


每次回到老家,我出生、我最初成长的地方,内心才会有真正的放松。


但是,就能据此认定,老家是我未来的归宿么?


NO,NO,NO。老家,与我记忆中小时候成长的那个地方,已经大大不一样了。房子所在的那片土地,随时在政府征用之列,甚至坟地,也要根据政府意志随时迁移(我爷爷、我奶奶、我妈的坟就迁过一次了)。


世界在剧烈变动。你没有一个可以期待的恒定不变的家。


甚至,度过了20年北漂的生活后,回到老家,你还能指望有什么朋友?不得已聚在一起的饭局,只是让你深刻感觉到无话可谈的孤独。


你甚至无法想象将来老了,回到老家来养老。


中国近三四十年的剧烈社会变革,已经让我这样的人,变得就像无根的浮萍。生前或许还能随意漂来漂去,但死后那个最后的容身之处,想象不来。



3

前不久听到的一个朋友的死亡故事,令我感到触目惊心。


朋友是位技术人才,从陕西通过读书进入北京一家央企,任高级工程师。可谓社会精英人才了。


由于北京房价太高,又由于他的妻子选择独立创业开办教育培训班,为了生活方便,为了孩子上学方便,也为了妻子能接触到核心客户资源,他们在北京二环内一个高档小区租了套大房子,既是生活居住空间,也用作妻子的培训班教室。


然而,朋友正值盛年,突然检查出脑癌晚期。朋友就要面临死亡这件事。


生命最后阶段,医生放弃了治疗,他躺在家里等死。


最愁苦的也许不是朋友本人。甚至不是他的女儿。女儿还小,对于即将失去父亲这件事,体会不深。在朋友去世后不久,我见过他女儿,小丫头依然没心没肺地欢快着,好像生命没出现什么大变故似的。


最愁苦的人,是朋友的妻子。丈夫要在租来的高级公寓里去世,对她来说是个困扰。她担心房东知道了觉得不吉利,要将她赶出去。她还担心自己的培训班家长们知道此事,不让自己的孩子进入这个房子,从而影响事业、影响生计。


然而,朋友离开陕西老家后,在那里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空间。父母已不在人世,与兄嫂亲情淡漠。如果说要回到老家去走完生命最后一程,已经显得不现实。


是的,作为堂堂央企高级工程师,朋友都没有一个可以正大光明地死去的地方。


他甚至因为自己的死亡,给妻子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最后,朋友的妻子听取了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的建议,在朋友眼看着不行的那天晚上,给医院打电话叫来了急救车,拉到医院抢救。


就这样,朋友终于没给这套租来的房子增加晦气。他在医院落了气。


我朋友死亡的这个故事,是我们这个时代里一部分人的命运缩影。


我们活在一个不知道该怎样死去的时代。



4

我们中国人有两大谈吐上的忌讳,一是忌讳谈性,好像这是见不得天日之事,所以关于性的无知和困惑,淹没了许多人(参阅:『你老在写性,我想取关你』);二是忌讳谈死亡,好像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死似的。


其实,死亡恐惧,是伴随我们一生的阴影。是我们无论繁华还是落寞生活的最底层背景。这种恐惧自人一出生时便拥有,并且随着年龄越大,这种恐惧越会直接跳到我们的面前。


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种种,说到底,其实就是借助各种手段来对抗死亡恐惧、来忽略死亡这件事在我们心头投下的阴影。


性,亲密关系,事业,进步,成就,友谊,说到底,就是我们针对死亡所进行的防御。


所以,生命中最根本的动力不是性,而是死亡。性充其量只是我们逃避死亡、自我救赎的一种手段。


死亡大于一切。你也可以说,是死亡创造了生命。


我生命中最早对死亡产生强烈恐惧的时刻是在高中时,班上一位男同学突然得了绝症,住进了医院。我们都去看这位同学,同学躺在病床上,露着无助的笑容,迎接我们的到来。大家安慰着他,但我们其实都知道,这些安慰都是徒劳的,因为他会死去。


这位男同学靠在病床上对我们露着笑容的画面,至今仍清晰刻在我脑子里。不久以后,他确实死去了。一个曾经跟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的伙伴,一个曾经表现得跟我们一样有生命力的伙伴,告别了人世。这给了我一种强烈的暗示:年轻并不是保障,年轻一样可能直面死亡。死亡就像运气不好的手,抓取了那个最倒霉的骰子。而我们每一个人,没有谁能保证自己一定是幸运的。


关键是,我还如此年轻,还没有真正活过,怎么能就这么死去呢?可万一那个倒霉的骰子,被我抓到了怎么办?


这种焦虑感,某种程度上给了我生活的动力:既然你随时有可能会死,那就趁早抓紧、好好生活吧。


与活得太短、死亡来临得太早相比,是我们在死亡来临的那一刻,并没有品尝到生命的欢乐。


而一位叫欧文·亚隆的心理学家说:『尽管肉体的死亡会毁掉人,但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人。


欧文·亚隆将之称作『死亡觉察』。人的本能是恐惧死亡、逃避死亡,但『死亡觉察』又可以让我们审视生命、珍惜手头的生命时光。



5

有许多『死』过一次之后从此人生开挂的故事。仅就我接触过的人,这样的案例就有多起。我以前采访过一位缅甸翡翠大亨,他家的翡翠原石在全缅甸数一数二,他坐在父辈的资产上享清福。有一天他在河边洗澡,不小心掉进水中,他被人救起,昏迷了许久才醒来,并产生了濒死体验。


他醒来后说,他在昏迷时感觉自己在使劲往下坠,往下坠,但有只手将他往上托,并说:『你不能死,你还有使命没完成。


信奉佛教的他,认为菩萨显灵了,要他完成人生使命。什么使命呢?他认为是创造翡翠艺术品。从此,他醉心于翡翠雕刻艺术,以极其疯狂的精神,将家中的翡翠原石,变成一件件世间最顶级的艺术品。他因为创造了许多国宝级翡翠雕刻艺术品,得到世人的认可。


我还采访过一位曾经的河南首富,他本来是摆地摊的,有次车祸差点丧生,在医院被抢救过来后,性情从此大变,商业雄心勃发,用了十几年时间,便奋斗成为河南省富甲一方的人物。


我还有位朋友,一位在国企上班的女研究生,也是在一次车祸中差点丢了命,康复后从此决定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辞职回到老家,圈一块地方,养花种草,写字画画。别人都认为她疯了,她却坚定地过这种生活,并收获了内心的快乐。后来,她还出版了几本记录她生活方式的书,赢得了不少粉丝的欣赏。


我最近遇到的一位50多岁的大姐真乐,38岁那年患上绝症,家人带她到北京求治,医生多次下达她的病危通知书,在最接近死亡的那个晚上,她躺在病床上,放弃了此前所有的活下去的希望,开始数着时针等着离开这个世界,一种奇怪的宁静浮上心头,这种宁静让她感觉到无限美好。她不再留恋生命,可她活了下来,在临近死亡时所体会到的那种宁静,此后成为启发她精神重生的东西。真乐来到龙潭豹舍呆了几天,参加我的写作营,她身上散发的静气,还有她对待身边所有人的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热情,吸引了我们每一个人。在我想象中,世间活通透了的人,就是她这个样子的吧。(参阅:在等待死亡的那个夜晚,她获得了新生


相关调查也显示,面临过一次死亡的人,对待人生的态度大多会明显改变,变得更加热爱生命,更加享受每一天,对生活中各种细枝末节的感受力也更加敏锐!


但我们不能真的去体验一次死亡,来创造我们生命的动力,所以,『死亡觉察』,变得十分重要。所以,这篇文章,也并不是在唱生命的挽歌,而是在唱生命的赞歌!我们必须建立起『向死而生』的生命观。死亡提醒我们,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6

我看过两遍《三国演义》。看第一遍是高中毕业那年,看到关羽『败走麦城』被砍掉脑袋的情节时,我流泪了。如此伟大的英雄人物,却也有陷入困境的时候,甚至不能掌控自己的生命。死亡不期而至,生命如此无常,我流泪,伤心,为了这无常而残酷的命运。


看第二遍时,也流泪了,却不是为关羽、刘备等书中所塑造的『正义之士』,而是为曹操这位『奸雄』。当第二遍中看到曹操之死时,第一遍中不曾有过的一些感受打开了,曹操,这位曾因『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而滥杀无辜、并因疑心过重而误杀了名医华佗的『奸雄』,当他意识到自己必将死去时,他做了一些身后的安排,其中包括,遣散了自己的仆人,女眷,包括自己的多位妻妾,各自分配了一些财产,让他们自谋生路。


他意识到,自己死后,这些人会遭受困苦,甚至遭到欺凌。与其这样,不如提前给他们一条生路。


做完这些安排,这位临死的『奸雄』又回顾了自己英雄的一生,『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但毕竟『革命』未成,身先死。『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亡。寿六十六岁。


看到这个情节时,我泪眼迷蒙。为的是这样一位人物至死的清醒,此后一千多年,他都将作为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被人记忆。甚至被作为反面人物写进文学和戏曲,被后人唾骂。然而,他自己是清醒的。他给自己作了一个还算公正的盖棺定论(虽然小说中的曹操只是一个文学角色,与历史上的曹操不可等量齐观)。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以清醒的态度安排了他身边人的余生。对待他的下人,他的女人们,最后一刻,他放弃了占有欲,他体恤每一个生命的艰难,他各施以钱财,让他们自谋生路。在整本《三国演义》中,他是唯一一位临死时有着这种觉悟、作出这种安排的人物。这个杀过许多人的魔头一般的人物,在生命最后一刻,充满了怜悯和慈悲,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一个临死时如此清醒,如此充满友爱的人,简直堪比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临终之际的忏悔之举。


整本《三国演义》中,都是各色游戏玩家,打着各种旗号展开的动物式角逐,曹操当然是里面的一个大赢家,但这个角色,作者又给塑造得相当立体、丰满,他无疑是整本书中最接近一个本真的、丰满的人的角色。


他的临终,表现出了人的丰满和善良,我为这种属于『人』的表现,流泪了。


当一个人死去,表现得遗憾、悔恨、痛苦很常见,表现得像个『人』一样地丰满和善良,并不那么常见。



7

思考你将怎样死去,你也许就更清楚,你将怎样活着。


被誉为『日本最懂生活的人』的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写了本书:《40岁的崭新开始》,奉劝生命至中场的人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以『耀眼的七十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参阅:40岁,人生就只能这样了吗)。在书中,松浦还提出,希望每一位年届40岁的人,考虑一下:将来希望以哪种方式死去。


他说:『这同样可以帮人搞明白,什么是自己人生中最在乎的事。


松浦讲述了自己对死亡方式的期待:他希望临终之际,能够握着亲人的手死去。


如果亲人恰巧不在身旁,希望握着朋友的手死去。


如果万一客死在异乡某个酒店,他也希望,身边能够有一个人,握着他的手死去。


『只要有人握着我的手,就够了。』他说。


由此他发现,自己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与他人紧密地联系』。


所以,梳理了自己对未来所有人生的期待和对死亡的展望后,他说:


冀求着各种事物,获得了各种事物,活下去。


学到了各种事物,搜集了各种信息,习得各种智慧,活下去。


尽情享受了人生,在最后的一刻全部放手,什么都不带走。


自己所得到的东西,一个都不留地送出去,一切的一切都回馈给社会。


而他希望自己的一生,都是活在爱中,活在与他人的紧密联系当中。


如此一来,此生无憾。


想好了耀眼的七十岁,甚至想好了以哪种方式死去,接下来,就是在给自己规划好的路上,欢快向前,并享受每一天的丰盛和希望。



8

前些时看到一篇文章,讲一位女孩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父亲很爱她,但是父亲因患癌症,在她还未成年时,就去世了。


这位父亲对自己的死亡做了特别的安排。他没有让自己的遗骨或骨灰进墓地,没让设纪念灵位,他的遗嘱是将自己的骨灰撒入大海,但同时,留了一小瓶给自己尚未成年的女儿,作为纪念。这一小瓶骨灰就放在女儿的书房里,陪伴着她。


后来,思父心切的女儿,做了一个吊坠,挂在胸前当饰品,吊坠是一个小瓷壶,她将父亲的骨灰塞了一点到吊坠里,挂在胸前。从此,她感觉到父亲陪伴着她,每当有心事,就摸着瓷壶吊坠,跟父亲说说话,想象着父亲仍在她身边,分享着她的心事,并继续给她爱。


这位女儿得以在失去父亲后的漫长岁月中,依然与父亲有着精神上的连接,感受着父亲的爱。


一瞬间,我似乎得到了启发。


要什么葬身之地,将骨灰撒入大海,留一点点给自己最在乎的人,作为纪念,不就是最好的葬身之地么?


死想清楚了,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在进入那个小瓷壶之前,如何充分地活。


人一生要面对的四大恐惧

在等待死亡的那个夜晚,她获得了新生

一个不需要性生活的人


文前卡片图片来自网络,文中插图为报大人手机摄影。


关注本号并设为星标

多一个讲真话的朋友

↓↓↓↓↓↓

报大人的个人微信:freelifelaobao

报大人的微博:搜索、关注『报大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