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月五,博物馆里过端午!


端午是中国传统节日中重要的节日之一,单就名称而言,端午节就有端阳、重五、重午、龙舟节、粽子节、蒲节、女儿节、五月节等多种叫法。说到端午的节俗,就更为丰富。在端午节人们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袋、悬艾草、插菖蒲等等。


今年端午,南山博物馆举办了“巧手做香包 囊纳馨芳香”、“粽子飘芬芳 浓情聚端午”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邀请观众走进博物馆,感受端午节蕴含的悠久文化历史与传统,在博物馆过一个与“粽”不同的端午。


巧手做香包

囊纳馨芳香



香包是端午节的重要佩饰之一,清袁景澜着《吴郡岁华纪丽》记载:“端午节物,兰闺彩伴,各赌神针,炫异争奇,互相投赠,新制日增。有绣荷囊,绝小,中盛雄黄,名叫雄黄荷包”。每到端午前夕,古时的女子们便各展身手缝制香包,一旦完成,还会拿出来交流品评,互相馈赠。


端午香包形状各异,多以棉布、丝绸为材,工艺讲究。表面通常绣有吉祥图案,里面放置雄黄、苍术等中草药。或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款式精美。



6月22日上午,“巧手做香包 囊纳馨芳香”活动在南山博物馆举办,活动共邀请20名观众参与。活动中,老师向观众介绍了端午的悠久历史,并展示了香包的编织工艺。



先用牛皮纸折出香包的形状,并在香包中填充艾草香料,再挑选五色丝线编织缠绕,最后将编织完成的香包系在小巧的竹编篮子上,点缀上新鲜艾草。



在艾草清香中,大家手中的丝线轻盈舞动,来回穿梭,一个个芳香四溢、精致小巧的端午香包便完成了!不仅可以装饰点缀,还有辟瘟除秽的作用。 




粽子飘芬芳

浓情聚端午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周处的《风土记》就记载了五月五日的食粽风俗。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了锥形和菱形。宋代,端午节已成为传统佳节,文人墨客诗句中写到端午节情景、端午节习俗的就更多了。在宋代众多的端午节诗中,不乏直接提到粽子的诗句。


6月22日下午,10组亲子家庭欢聚天后博物馆,共同制作鲜香美味的客家粄食粽子。粽子的材料主要为糯米、绿豆、蛋黄、五花肉等,再用箬叶包裹而成。



老师现场传授技巧,耐心指导。观众们跃跃欲试,现场很是热闹。有经验的家长带着孩子,不断填米、塞馅,熟练地包了一个又一个。不会包粽子的家长则虚心请教,与孩子一起慢慢上手实践,逐渐掌握了包粽子的诀窍。



很快,四角形、三角形、长形……各式各样的粽子在一折一弯一包中诞生了,在一片欢声笑语,大家满载而归。




无论是精巧细致的艾草香包,还是粽叶飘香的端午粽子,无不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年的端午活动圆满结束,期待明年端午与大家再次相聚南山博物馆!



摄影:秋叶、曼哒、PJ

编辑:PJ

· 往期推荐 ·

纪念新安建县450周年 | 古城历史·条漫篇

关于暂停南山博物馆周末及节假日临展定点讲解服务的通知

志愿者招募 | 携手同行 义路南山

限量领取 | 《盛世爱情》展览宣传册 每日领取时间提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